上海企业集团自主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2012-08-15 00:45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11期
关键词:产学研成果上海

陈 铭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 200003)

2011年,上海429家企业集团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制造业及大企业集团引领自主创新,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格局。但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及产学研合作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企业集团持续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

一、上海企业集团自主创新发展现状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创新基础愈加扎实

1.研发资金投入增加,投入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年,上海429家企业集团中,有105家企业集团进行了自主创新投入,投入研发(R&D)费用355.41亿元,同比增长25.5%。从投入规模看,R&D费用投入在1亿以上的21家企业集团投入资金337.18亿元,占企业集团R&D费用的94.9%;在1亿元以下的84家投入18.23亿元,仅占5.1%。企业集团研发投入资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

2.研发队伍逐年壮大,薪酬待遇不断提高。2011年末,上海企业集团拥有研发人员6.85万人,同比增长10.1%,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平均每个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60人,比上年增加15人。从劳动报酬看,上海企业集团为研发人员支付劳动报酬达82.62亿元,同比增长25.5%;人均12.06万元,比上年增加1.48万元。

(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为巩固研发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1.创新途径以自主研发为主。 上海企业集团获取最新产品、最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主要途径依次为:自主开发(58.1%)、产学研联合(20%)、引进消化(11.4%)、委托开发(1.9%)、成果转让(1.9%)和合作开发(1%)等。

2.创新目的多样化。上海企业集团进行科技研究目的呈多样化。主要有“增加产品功能或提高性能”(44.3%)、“提高劳动生产率”(31.7%)、“减少能源消耗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31.2%)、“开发全新产品”(28.4%)、“节约原材料”(24%)、“减少环境污染”(14.5%)和“研究技术原理”(7.5%)等。

3.创新成果以实用为主。上海企业集团科技成果分四种类型,多以实用型成果为主。一是实用型成果,分别有“自主开发的新技术或新工艺、新工法”(38.5%)、“自主研制的新产品原型或样机、样件、样品、配方、新装置”(38%)和“带有技术、工艺参数的图纸、技术标准、操作规范”(29.6%);二是专利成果,分别有“发明专利”(24.0%)、“实用新型专利”(22.6%)和“外观设计专利”(16.3%);三是文字型成果,有“论文或专著”(20.7%);四是软件成果,有“应用软件”(11.7%)和“基础软件”(5.4%)。

(三)科技产出能力凸显,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011年,上海企业集团新产品销售收入为6157.51亿元,同比增长15.1%,占营业收入的20.8%。调查显示,2009—2011年,上海企业集团获得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为13776项(平均每个企业集团32项),已应用专利占81.7%。从获奖情况看,近三年共获得科技进步奖714项。上海企业集团越来越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创新活动取得明显的成效。

二、上海企业集团自主创新特点

1.大企业集团研发优势明显。调查显示,R&D活动主要集中在大企业集团(年末资产和年营业收入均在5亿元以上),其研发优势明显。2011年,大企业集团拥有研发人员6.6万人,同比增长10.3%,占全部企业集团的96.4%。其中,52家超大企业集团(年末资产和年营业收入均在50亿元以上)拥有研发人员5.69万人,同比增长9.5%,占83.1%。大企业集团投入R&D费用351.39亿元,同比增长25.5%,占全部企业集团的98.9%。其中,超大企业集团投入298.86亿元,同比增长25.2%,占84.1%。

2.制造业企业集团引领自主创新。2011年,上海制造业企业集团投入R&D费用311.61亿元,同比增长23.7%,占全部企业集团的87.7%。其中,62家制造业大企业集团投入R&D费用309.35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制造业企业集团的99.3%。从创新成果看,近三年制造业企业集团获得科技进步奖262项,占全部企业集团的36.7%。从创新效益看,制造业企业集团新产品销售收入6058.31亿元,同比增长14.9%,占全部企业集团的98.4%。其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44.1%,高出企业集团平均水平23.3个百分点。

3.外商控股企业集团自主创新绩效凸显。2011年,上海外商控股企业集团有9家,占全部企业集团的2.1%。其中,只有3家企业集团有R&D活动,但其研发投入产出的绩效明显高于其他企业集团。数据显示,这3家企业集团投入R&D费用18.24亿元,同比增长13.6%。研发人员0.37万人,研发人员劳动报酬7.75亿元。从投入产出效率看,上海外商控股企业集团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9.1%,比全部企业集团和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分别高38.3个和35.7个百分点;研究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6.6%,比全部企业集团和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均高出5.4个百分点。

三、企业集团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意识有待增强。2011年,24.5%的企业集团有R&D活动,其中大企业集团仅有72家,制造业企业集团仅有67家。科技活动是企业生存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作为上海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企业集团R&D活动的覆盖面较低,可见开展创新活动尚未成为企业集团的普遍行为,同时也反映出上海大部分企业仅满足于维持现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危机感,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整体水平的提高。

2.产学研协作有待加强。2011年,与院校、科研等机构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上海企业集团仅44家,占10.3%,其中大企业集团仅23家,占11.4%。这表明上海企业集团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结合尚不紧密,合作程度较低,科技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配置和合理的应用,削弱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影响了重大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

3.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是国际上通用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密集度的重要指标,即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据调查, 2011年上海企业集团R&D投入强度为1.2%,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其中大企业集团为1.2%,也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最高,为5.8%,其次是制造业(2.3%)、建筑业(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4%)等。按国际通行标准来衡量,上海企业集团R&D投入强度普遍较低,发展潜力不足。

4.研发资金、研发人员有待增加。企业开展科技研究、新产品开发、吸收和消化新技术,依赖于研发资金、人员及其研发能力等诸多因素。据调查,从上海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面临问题来看,“资金紧张和融资困难”居首,占52%;其次是“研究人员缺乏且研发能力不强”(51.7%)、“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44.3%)、“缺乏战略合作伙伴(32.6%)”、“面临市场风险大”(24.9%)和“缺乏技术标准、难以通过国家认证”(12.8%)等。

四、加快提升上海企业集团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环境。人才是企业的发展之本、兴业之道。企业集团内部要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完善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重点做好研发人才的激励工作,促进人才自我发展和流向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岗位。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扶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国家和上海市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千人计划”,启动外国专家“千人计划”,努力营造开放、宽松、公平的创新创业环境。

2.完善多元的创新投融资体系。创新投入资金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应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逐步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风险投资为重要发展方向、社会捐赠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多元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议政府一要加强对企业科技投入的有效引导,二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三要加强金融支持服务,四要加快完善创业投资体系。

3.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上海“十二五”规划指出,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和归国留学人员所创办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发挥民营企业的生力军作用。政府部门要继续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在人员落户、工业用地、出港出国、微利房等诸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推动民营科技的发展。

4.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政府部门应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特别是中小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强化“产学研”导向,激励创新人才向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流动。同时,推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企业以资金、设备为要素,通过联营、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整合优化现有资源,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猜你喜欢
产学研成果上海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