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情绪管理探讨及其对策思考——以摄影课程为视角引入

2012-08-15 00:4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高职生个体摄影

黄 炜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笔者从摄影课程任教中观察、思考高职生情绪管理问题,发现情绪管理对高职生的重要性以及采取相应对策的紧迫性。论文在综合相关情绪管理心理学知识的同时,选择适合当今高职生的相关理论,又以现有条件为基础提出可行性对策,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高职生的情绪管理水平,又避免空谈使高职生情绪管理成为一种没有实际作用的举措。

一、摄影课程中的发现与思考

笔者任教摄影课程,指导高职生理解摄影的意义和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摄影平台进行拍摄创作,展现自身对事物的理解。摄影作品从表面上看是各个元素在图片上的罗列,实质上是人物心理在画面中的反应。早在1939年欧洲开始了箱庭心理疗法。箱庭疗法(sandspie1,sand p1ay technique;sandp1aytherapy)是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摄影作品类似于沙盘中摆好的场景,其构图、影调和内容反映出一部分高职生的情绪困扰。主要表现为:

(一)构图不稳定

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摄影构图主要是体现作品的均衡感和稳定性。部分学生的作品有意破坏黄金分割法,造成整体画面混乱不协调;或者画面的线条频繁选择失衡的斜线,表达压抑与急促的感觉。在前背景运用中习惯渲染,营造局促、沉重和压抑的感觉。

(二)影调压抑

影调也称基调,指画面的明暗层次、色彩关系、光影效果,传达出作品表达的特定信息。随着数码摄影的发展,图片后期脱离暗房,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更能随心地调整作品的影调,甚至改变景物的色调。部分高职生的作品反复以暗色调、无生机的画面为主,表现了压抑烦躁的情感。

(三)内容消极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看待事物的角度。情绪经常处于消极状态,作品表达也相对沉重和压抑。部分高职生喜欢负面、消极地表达事物,认为这种表达感觉与众不同,同时也是对现实学习生活的茫然和失落。正处于生机勃勃、乐观向上成长时期的高职生乐于把大部分情感投入在凝重感的艺术创作中需引起思考。

二、高职生情绪困扰表现与危害

高职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有待加强;对目标的树立和奋斗认识不足;习惯感情用事,遇事缺乏辩证分析。加上高职院校特色办学——校企合作和三年制学业,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更早跟社会接触,由此产生情绪困扰的预防和缓解难度将随之增大。

(一)情绪减退

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高职生在课程学习上容易产生困难,一部分高职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形成习惯性退缩。90后一代的高职生生存环境相对优越,习惯以个体为中心,学习生活缺少激情,难以建立目标、树立理想。部分学生开始沉迷网游,放弃各种校园活动。长时期的情绪减退,对高职生的生理健康将造成危害,荒废学业、影响就业。

(二)抱怨

抱怨是高职生情绪困扰的一大表现。抱怨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当遇到不公正待遇或者客观事实与自身的认知建构发生偏差时,抱怨是一种合理的缓解途径。但是过多的抱怨将使个体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中,抱怨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客观现实并以此为借口降低自身的努力程度。并且抱怨具有传染性,将使越来越多的高职生陷入负面情绪。

(三)焦虑

焦虑是因遭受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学业的竞争、就业的压力、各种思潮的兴起、恋爱挫折等,都能导致高职生的焦虑。适当的焦虑是有助于个体注意力的集中;反之,过度焦虑会使人过度紧张,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将伴随相应生理反应。

(四)自卑

自卑是个体对自身因素的认知偏差而导致的消极情绪体验。自卑感几乎人人都有,适度的自卑能够引导个体加强自身薄弱处;反之,过度的自卑将影响个体在学业生活、人际交往中的能力,从而导致情绪消极。长此以往,不利于处于青春期的高职生健康成长。

三、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及相关理论

(一)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内在体验,这种体验被满足程度的高低会导致个体行动的状态。心理学家艾伯特·J·伯恩斯坦博士根据30年临床处理激烈情绪的经验阐述: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的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地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情绪管理对个体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高职生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发展基本完成,生理功能也已具备成人标准,但心理机能尚未成熟。因此,进行情绪控制和调节有利于其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人际关系,在成长道路上不断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强化自己的心理品质,健全和完善人格。

(二)情绪管理的相关理论

1.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ABC来自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 (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价与理解;C是指在事件发生的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与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因此,对认知进行调节可以达到对情绪进行改变的目的。

2.韦斯勒的不合理信念三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韦斯勒(Wessle)较为全面地总结出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这些特征是:(1)绝对化要求。即总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2)过分概括化。即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思维方式。(3)糟糕至极。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个体审视信念角度的不同、理性程度的高低以及知识面的大小都会影响情绪体验。

3.潘尼贝克的“治疗性写作”

美国心理学家潘尼贝克(J.Pennebaker)在他的一连串研究中发现,不论是人际关系困扰,还是生离死别的伤痛,那些会把苦恼的经验写下来的人,明显地比选择闷在心里的人来得健康。这种以处理负面情绪为主要目的的写作被称为“治疗性写作”。“治疗性写作”可以在个体思绪混乱或者毫无头绪的情况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对杂乱无章的想法进行一次规模性的梳理。

4.米尔斯的“重要他人”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C.W.Mills)提出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关注的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重要他人”没有特别的条件限定,这些人在个体的成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高职生情绪管理对策思考

(一)认知改变

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韦斯勒的不合理信念三特征理论都是引导高职生如何对认知进行理解和改变。通过认知重建,改变负性情绪,关注事物的积极一面,乐观地对困境进行解释,从而改变不合理的行为。

(二)普及心理知识

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的同时,需要保证高职生“听讲,参与,反馈”三者相结合。只有听讲,学生兴趣不高,理解运用的程度也不高;听讲加参与,理论加适合的素质拓展能调动大部分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真正得到心理知识的应用;反馈是评价近期举行的有关心理活动的效果,有反馈才能得知教育的成果。坚持新生入学的心理建档,定期对学生情绪管理进行测量,收集高职生的最新资料,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三)合理宣泄

宣泄是疏通情绪困扰的方式。近期调查研究显示,通过专门建立的暴力宣泄室来宣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这种方式不会从根本上减少个体的情绪困扰,还会对个体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通过网络暴力游戏的宣泄也是不可取的,个体容易沉浸网络暴力游戏,造成一定程度的依赖。

1.潘尼贝克的“治疗性写作”

潘尼贝克的“治疗性写作”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宣泄途径。这个行为可以安抚缓和受困扰个体暂时的冲动性和非理智性举动,同时,会让个体的情绪能量从潜意识上升到意识层面,通过书写出来的内容使之明白自己受困扰的原因。

2.锻炼身体

锻炼身体也是一种宣泄途径,是阻止抑郁发生的可靠方法。研究发现,长期稳定的锻炼能够有效防止焦虑、减少压力,改善身心健康。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定期举行运动会、马拉松活动、半程马拉松等活动,带动长期运动的氛围,全面促进高职生身心健康。

3.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倾诉或聊天,心理咨询师在了解来访者的意图后,将其信息与来访者进行确认、理顺、反馈,从而使来访者理智、独立处理事情,促进来访者的成长。高职院校应积极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建设,鼓励高职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选择心理咨询,使之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4.学校社团活动

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能够引导高职生兴趣方向,防止学生过度沉迷网络,并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缓解情绪困扰。例如学校中的摄影社团,高职生可以锻炼自身的观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审美层次并创造美。需要强调的是,校园内任何社团必须在相关教师引导中开展,有活动方案并进行适时的反馈评价,避免社团活动失去原有的目的从而使活动无效。教师在引导过程中积极使自己成为“重要他人”,以自身乐观向上、善于控制情绪、人际关系和谐为榜样,感染学生,树立榜样。

5.预防

心理学研究得出,情绪是有周期性的。在这个期间有高潮期、临界期和低潮期,整个周期为28天左右。一般而言,高潮期内心情愉快,办事效率高,注意力集中;临界期内容易烦躁、不安;低潮期情绪低落,通过相关心理知识的学习,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中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常识,能够学会自己了解情绪、观察情绪及调整情绪,预防情绪困扰。

[2]卢家楣编.青少年心理与辅导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李英梅等.浅谈大学生情绪特点及管理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3).

[4]杨瑾.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策略[J].社科纵横,2011,(7).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陈静.高职学生情绪管理策略探究[J].科教文汇,2011,(12).

猜你喜欢
高职生个体摄影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