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坚守本位

2012-08-15 00:45郭新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阅读教学

郭新文

(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山西太原030012)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坚守本位

郭新文

(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山西太原030012)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但一些大学英语阅读教师对之片面理解,把大学英语阅读课上成了准听说课。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坚守本位,阅读、写作、翻译能力应始终作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三个支点和培养目标。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仔细研读《要求》,可以发现其中的几个关键词: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能力、交际、自主学习、文化素养。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定要按照这个目标要求进行,特别是要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改革和创新。然而,笔者发现一些大学英语阅读教师误读了这个要求,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进行过量的听说练习和小组活动,美其名曰“按教育部要求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将英语阅读课上成了准听说课。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坚守本位,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读、写、译能力为教学支点和培养目标,同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适量、高效的课堂听说训练。

一、新时期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本位思考

(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历史主要是以读为本的历史,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历史阶段决定的。长期以来,社会对英语教学的主要需求是阅读,受英语学习环境、师资、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阅读一直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适合、最便捷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特别是非专业英语教学),而且也是最现实、最有效的语言输入和积累形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听说教学走上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前台,阅读教学不再独占鳌头,时代的发展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从质量、层次、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内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如胡文仲、董亚芬、吴古华、李观仪、何其莘等都曾就此撰文讨论,强调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继续坚持重视阅读的原则。他们认为:对于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提高英语水平必须依靠不间断的大量阅读;阅读必须做到精泛结合,默读与朗读结合;有了扎实的读与写的基础,听说能力才会有持续的、实质性的提高。[2]可见,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在新时期仍然是基础性的和不可替代的,关键是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积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

传统上,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扩展英语词汇知识,培养阅读技能,逐步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在增强语感的基础上,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为了做到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按照《要求》的规定,新时期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还要在此基础上加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两条。

(三)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原则

国外学者Harmer(1991)曾提出阅读教学的五项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活动,包括认真理解词义、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考问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等;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材料所描绘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鼓励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对正在阅读的内容进行积极的预测;针对阅读材料的主题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阅读任务。[3]

国内学者王蔷、程晓堂(2000)提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六原则更现实、更具体:教材及其相关任务应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一致;任务应该在阅读前布置;阅读任务的设计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选择性、智力型、全局性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不是意在测试学生对细节的理解;阅读任务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而不是简单地考察其阅读理解;教师不仅应帮助学生处理眼前具体的阅读材料,还应帮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4]

(四)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理想模式

我国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在缺乏英语环境、学时较少的情况下,一定要立足实际,挖掘课堂教学的潜力,挖掘教材的潜力,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写作、翻译训练,帮助学生制定近期和远期的目标和任务,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同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适量、高效的课堂听说训练。笔者认为,目前就一般院校而言,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师生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目标与任务结合,以任务型教学为主;课堂内外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自主学习为辅;精读与泛读结合,以精读为主,泛读为辅;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读、写、译训练为主,听说训练为辅;努力实现阅读教学中智(商)、能(力)、情(商)培养的有机结合。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对阅读教学本位的启示

当代语言学研究引入了许多哲学及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图式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元认知理论”三个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坚守其本位也具有很强的启示。

图式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的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5]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强调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在语篇理解过程中,学生随着自己的思维轨迹,将语言知识与自身经验的不同层面相连,激活记忆库中的知识,以此预测、推想、判断语篇的意义,逐步完成语篇与读者之间的调和、修正。因此,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教师还可创新词汇举例方式,在“讲求时效,应用至上,简洁明了,关联有趣,结合生活,紧跟时代”原则的指导下,提高其词汇识记和应用能力,为阅读、写作、翻译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6]此外,对文章中的长难句进行分析、改述、翻译也是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在完成对篇章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语法知识分析长难句,扩充词汇,尝试翻译句子并对照参考译文进行赏析,尝试自己用完整的句子、简练的语言对语句乃至全文进行改述或小结都是加强图式训练的好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获取诸如研究或使用技术方面信息的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设计了许多创新性的学习环境,如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5]辩证应用建构主义这一全新教学理念,以课堂为主要教学空间,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句子、语段和语篇理解、英汉表达辨析和阅读、翻译、写作能力同步培养为主要教学内容,采用多维、立体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不断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实现智(商)、能(力)、情(商)的有机结合。[7]

元认知理论把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称为“元认知”,认为积极的元认知体验会激发人们的认知热情,调动认知潜能,从而提高认知加工的效率。[5]阅读理解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元认知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用自己了解的背景知识,并且依据上下文进行假设、预测、验证、确定等大量而复杂的逻辑理解活动;教师则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具体来讲就是:首先,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制定阅读计划,包括阅读目标、阅读的步骤、时间的安排和阅读的方式;然后,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方向监控、进程监控和策略监控;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复述、改写、缩写文章等方式评价其阅读效果。

三、结束语

新时期的阅读教学仍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石,也是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文化素养提高的主要途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积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教师要牢记阅读教学的本位,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对照《要求》中规定的三个层次,采取师生结合、课堂内外结合、讲练结合等措施,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翻译能力。●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Har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1991.

[4]王蔷,程晓堂,等.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樊永仙.英语教学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6]郭新文.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举例方法创新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郭新文.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新探[J].山西教育(教学版),2010(11).

【责任编辑 张琴】

book=5,ebook=9

1672-2035(2012)03-0129-02

G642.0

A

2012-01-25

郭新文(1969-),男,山西忻州人,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

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其对策研究》(92号)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阅读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