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初探

2012-08-15 00:50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教材改革

□ 刘 璐(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1、体育课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体育课程建设是培养未来全面人才的基础工程,体育课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身体素质,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是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在整个学校体育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它规定了师生在体育活动中“教什么”和“学什么”,体育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体育能否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及其发展趋势,决定着学校体育是否能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生活和劳动的年轻一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现代教育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和学的中介,体育课程的改革往往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先导和突破口,体育课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材的编写是否妥善,教法的选择是否妥当,都关系到体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体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所以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只要有了体育能力,才能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新知识;才能够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有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

2、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2.1、快乐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

快乐体育这个词日本最先提出,但其思想源自西方,美、英、德等国都在推行快乐体育,先进国家几乎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在日本,一部分人主张要让学生体验体育中的快乐,以往搞强制体育,使孩子们极为反感,,讨厌上体育课,这对孩子们的体质、健康极为不利,通过快乐体育,使孩子们体验到体育中的快乐,提高对体育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快乐体育明确反对传统体育教学那种压抑学生、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谈知识技能传授与体力发展的强制的,被动的教学活动及其指导思想,认为体育教学的目标,主要就是促使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激发自己的动机,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与价值体系,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从事体育学习,取得体育的具有动态意义的自我学习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快乐体育思想促进了体育课程的发展。

2.2、终身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

现在,我国通用的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将体育纳入自己的生活,在学校培养学生有一种毕业后也能在生活中利用体育的人。90年代开始,终身体育在世界范围尤其在发达国家时髦起来,成为改革学校体育并使之一体化的基本指导理论,并在日本等很多国家占据体育改革中的指导理论地位。终身体育现已普遍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的产生与终身教育观点的出现和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的需要密切相关。这种思想和“培劣;能力”、“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有相同,之外,终身体育不是只追求某一特定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的熟练程度,而是学会能自我分析自身的身体锻炼运动实践的综合能力。终身体育思想主张体育教学中应使学生自愿自主地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充分体验到运动中的乐趣和意义,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

2.3、成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

最近国内有学者提出“成功体育”的命题,认为脱胎于“成功教育”。“成功”不仅仅意味着“快乐”,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既充满着友谊和欢乐,更充满着艰辛和苦涩,乃至挫折与失败,只有不畏,艰难险阻,登上“成功”的顶峰,才能真正领略和体验体育的全部乐趣:进而提出用“成功体育’来取代“快乐体育”,认定它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自发、自立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快乐体育也好,成功体育也好,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方面,它们与终身体育一脉相通。可见,为促成终身体育,在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倡导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对体育课程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3、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3.1、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我国1960年后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都把“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看作是学校体育课程的第一任务,国内学者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在我们的调查中,61.8%的老师认为,体育课的主要目标是“教学与锻炼相结合,并以锻炼学生身体为主”,64.8%的老师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传授与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说明体育课的主要目标与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不能划等号的。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法定性文件中对此阐述基本相同。可见,未来21世纪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第一目标仍然是“增强学生体质”。

3.2、重视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当代学者多主张体育课程不能只注重暂时的体育实际效果,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世界许多国家都重视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

3.3、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乐趣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各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运动乐趣,培养明朗、健全的生活能力和态度,培养注意健康和安全地参加运动的态度;德国要求学生将体育课中学习的东西应用到校外,使学生喜欢体育运动。

3.4、强调适应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各国都强调学生懂得合作和竞争的意义,促进个性的形成。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通过运动表现自我,发展社交能力,促进对能力各异的人的理解,培养竞争精神。

4、结论与建议

4.1、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在于更新、增加部分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充实了许多实用价值的健身教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和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娱乐体育、舞蹈健美、韵律体操等,完善了部分体育基础理论教材,为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好全面的基础。

4.2、体育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多样化

体育课程内容是服从于体育课程目标,为此,体育课程内容要综合、多样。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陈智寿教授的体育课程整体改革实验中的内容安排就比较注意这一点,其内容包括(1)体育知识;(2)运动教材。特别强调:贯穿终身的余暇内容要给予保证;解决以维持和增进健康为中心的身体问题;保障作为终身学习内容的高质量的体育运动学习能够顺利进行。

4.3、体育课程内容弹性化、乡土化

世界发达国家在现代体育改革中普遍形成了一种观念,就是发展个性观念。发展个性的体育观念,要求体育坚持“从儿童个性出发”的态度,并以“个性的自由发展”为目的;反对体育的单一化,坚持体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因此,体育教材既要有统一性又要弹性化,以适应各地各学校的实际情况。

4.4、竞技运动体育教育化

体育教材在投入教学过程使用以前都必须经过加工,要根据每一个具体教学过程需要进行具体的再加工。体育教师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应是在教材提供的基本线索和材料的基础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去调节教材的内容,以适应具体的学习对象。这种对教材再加工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备课的过程。

[1]陈智寿.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研究成果论文专辑[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8).

[2]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3]杨文轩.体育学原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黄汉升,梅雪雄,陈俊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沿革、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5):35—35.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教材改革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