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2-08-15 00:45曹建林周才方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

曹建林, 周才方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2.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论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曹建林1, 周才方2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2.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章从考古依据、文献记载等角度进行客观分析,提出了吴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的大系统,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开拓者。

吴地;吴文化;中华文化

吴文化是由生活在环太湖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浓郁的吴地水乡特色。它和其他区域文化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的大系统,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学术界对吴文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探讨,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如“吴文化是锦绣江南的灵魂、吴文化是长江文化的核心、吴地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吴地是中国现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等。本文从考古依据、文献记载等角度进行客观分析,提出了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开拓者。

1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源头之一

过去常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认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但随着考古学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考古文物证明,中华文化的源头远不止一处,而是遍布中华大地。归纳起来,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北方草原三大地区。吴地位于长江下游和环太湖流域,是我国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早在距今30万年以前,吴地就有人类的生存,如南京汤山直立人的生存活动,揭开了吴地旧石器文化的序幕。距今1万多年前,苏州三山岛和溧水神仙洞一带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活动,居民过着渔猎为主,采集为辅的原始生活。

进入新石器时代,吴地形成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延续发展的文化体系。马家浜文化距今约6 000~7 000年,先民开垦农田,种植水稻,并进行渔猎、采集和饲养家畜,是一种比较进步的原始稻作文化,标志着吴地文化的开端。崧泽文化距今约4 600~5 200年,乃继承马家浜文化,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稻作农业和制陶手工业较前有了进一步发展。良渚文化距今约4 500年,已进入父系社会,农业生产发达,农作物种类繁多,农具制作精良,渔业、畜牧业也有新的发展,体现了先吴文化的最高水平。马桥文化距今约4 000年,是以印纹陶为主的青铜时代文化,其农业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工艺方面多继承了良渚文化的元素。

上述远古文化中,良渚文化代表了吴地新石器文化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史前阶段制度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不但表现在物质生产方面的发达,而且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组织化,并已开始向文明国家过渡。可惜的是,由于良渚文化的突然中断,这个社会最终没有进入文明国家阶段。

由此可见,由吴地先民创造的远古吴文化起初是土著文化,自成一体,后来才与中原文化相联系,在交流中相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2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良渚文化突然消失后,吴地原有的文化进程中断,直至商末周初,泰伯、仲雍奔吴,建立句吴国,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礼仪文化,促使吴地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开启了吴地文明,吴地由此开始进入了吴国文化阶段。

吴国文化经过大约600年的发展,至吴王阖闾、夫差二代达至鼎盛,不但经济发达,军事强大,而且开疆拓土,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吴国在营造都城,开凿运河,开辟疆域,铸造兵器,建造船舶,普及吴语等方面均取得了杰出成就,为吴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吴国文化的鼎盛期极为短暂,随着夫差的被囚自杀,吴国迅速被越国所亡,吴文化再次严重受挫。到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吴地遂成为统一的中华帝国的一部分,在吴国文化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吴地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时期,吴地在政治和军事上长期受到中央政府的打压和严格控制,处于边缘化状态,经济和文化上也发展缓慢,大大落后于中原文化。直到六朝时期,吴地不仅政治地位迅速提高,一跃成为南部中国的政治中心,而且经济开发规模扩大,程度不断加深,文化事业也有较快发展,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经济的重心和传承、守护中原华夏文化的主要基地。

这一时期,北方胡族纷争,战乱频仍,中原经济和文化遭受极大破坏,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倒退。为了躲避战乱,大批世族士子和宗族百姓纷纷南迁,形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北人南迁的高潮,其影响甚为深远。尤其是作为衣冠文化代表的京洛士族名流的南徙,实际上将文化中心由洛阳迁到了建康,给吴地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促使南北两种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交流碰撞,最终融合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吴地文化。在此基础上,吴地大规模的开发持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前所未有地发展起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获得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吴地的文化气息日见浓厚,涌现出许多文化世族和杰出人士,在经学、玄学、文学、史学、哲学、宗教、科技、艺术诸多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隋唐宋元时期,吴地得到全面开发,大量的荒地被开垦成良田,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达,为吴地的旱涝保收创造了条件。南北大运河的通航,密切了吴地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保证了南粮北调和商品流通。苏州、常州、湖州、杭州等中心城市的崛起,促进了吴地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先后导致了北人南迁的两次高潮,南北文化再次碰撞、交流和融合,吴文化继续兼收并蓄,丰富内涵。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文化重心正式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尤其是吴地的转移,吴地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历史证明,每当中原地区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的入侵和破坏,中华文化面临灭顶之灾时,吴地人民总是挺身而出,以她宽大的胸怀接纳来自北方的难民,担当起挽救、保护和传承华夏文明的历史重任,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和绵延不绝。

3 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到了明清,凭着吴地人民的聪明才智、开拓创新和辛勤耕耘,吴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并在经济、科技、科举、教育、文学、艺术、学术文化等各个方面达到鼎盛,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水平,真正实现了后来者居上的文化飞跃。

物质文化高度发达:农业上,吴地是全国水稻和蚕桑的主要产地,产量高,比重大,精耕细作技术全国一流。除了种桑养蚕,还大面积种植棉花,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手工业方面,不但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而且工艺先进,特色鲜明,以棉纺织、丝绸、陶瓷、工艺品、造船为主要特色。商业方面,吴地不但拥有闻名全国的苏州、常州、杭州等商业中心城市,而且还有星罗棋布的各类市镇,是全国大米、蚕茧、茶叶、丝绸、棉纺织品、陶瓷、盐、木材、文化用品等的主要集散地。

精神文化繁荣昌盛:吴地的教育发达,不但各府、州、县遍立官学,而且各地城乡私塾、社学、义学也是星罗棋布,加上书院林立,名闻遐迩,形成了相当完善的古代教育体系。另外,吴地的刻书、藏书业一向发达,官刻、私刻、坊刻应有尽有,遍布大街小巷;民间藏书称冠全国,有常熟的“汲古阁”和“目耕楼”、苏州的“士礼居”、昆山的“传是楼”等等。这些民间藏书不但保存了大量的典籍精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促进了民间“崇文重教”的读书风气和良好的教育风尚,为吴地各种人才的涌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崇文重教风气的影响下,吴地青年才俊参加科举考试蔚然成风,考取的进士人数之多,状元比例之高,科举人才质量之优,均创全国之最。

学术文化特别发达,流派众多:东林学派(无锡)、苏州学派(吴学)、常州(阳湖)学派先后出现,各树一帜,成就卓著。主要由吴地学者组成的乾嘉学派代表着中国古代学术的巅峰。史学、地理、诗文、小说、戏曲、书画等方面名家辈出,成果斐然。

此外,园林艺术、刺绣艺术、苏州评弹、昆曲等也是别具一格、风采各异。至于流行于民间百姓生活中的饮食起居、人情往来、消遣娱乐等民情风俗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独具吴地特色。吴地绚丽多姿的文化面貌,展示了繁荣盛世的辉煌与荣耀。

明清时期吴文化的绚烂夺目,得益于吴地人民的不断创新和进取精神。吴地人民从不故步自封,而是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精神,不断汲取着其他地区人民的智慧,再结合吴地的实际进行创新,从而使明清吴文化能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达至古代中国文化之巅峰,最终完成了从边缘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的历史使命。

4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开拓者

进入近代,吴地率先接受欧风美雨的冲击和洗礼,开始了由传统农耕文化向现代工商文化转型的艰难历程。鸦片战争后,吴地首先出现了如苏州的王韬、无锡的薛福成、镇江的马建忠等一批“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有识之士,他们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改良主义思想家,最早提出变法自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张,开一代风气之先。

在早期维新派的影响下,吴地的一批商人、乡绅和买办率先开始了创办民族工商业的实践活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批活跃于上海的无锡籍官僚和商人,如杨宗濂、杨宗瀚、祝大椿、周舜卿等人率先进行投资办厂的尝试,紧接着,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申新纺织厂获得成功,后不断扩张,形成包括9个纺织厂、13个面粉厂,总资产超过7 000万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成功创办,对吴地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着领先、凝聚和带动的作用,也对其他地区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发挥了积极影响和示范作用。在这一时期,吴地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和一批中等工商业城市如无锡、苏州、常州、南通、镇江等;涌现出了一批以“实业救国”为理念的民族资本家,如南通的张謇,无锡的荣宗敬、荣德生,常州的刘国钧等;形成了一种既有西方文明元素,又有传统文化因子,更有吴地文化特色的新型文化——吴地工商文化。吴地成为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

改革开放以来,吴地人民勇于实践,锐意创新,以“四千四万”的精神创办乡镇企业,成为中国现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吴地人民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以创业创新创优实践推进“两个率先”,以开发区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以“五方挂钩”、“四项转移”推动区域共同发展,以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先后涌现出了华西新农村建设示范、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苏州工业园区经验等一批富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典型,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上说明,尽管20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战乱频仍,严重阻碍着中国的现代化步伐,吴地本身也多有挫折,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化的步伐势不可挡,吴地始终引领着中国现代化的潮流。从20世纪初的民族工业发祥地,到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再到新世纪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无不说明吴地是中国工商经济活动的中心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吴地文化底蕴深厚,杰出人才众多,过去曾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又一次走在了前列。展望未来,吴地人民必将以聪明的智慧、勤劳的双手再创中华文化辉煌!

[1] 高燮初.吴地文化通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 王永平.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王卫平.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4] 冯普仁.吴越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5] 张永初.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Wu Culture in Chinese Culture

CAO Jianlin1, ZHOU Caifang2
(1.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xi 214121,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Nanjing 211171,China)

For a long time,people have regarded“the Yellow River region as the cradl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The paper analyzes it objectivel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archeological evidence and literature record.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Wu culture,together with cultures in other regions,has made up the big system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It is also one of the primary sources,the inheritor and protector of Chinese culture,combination of great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pioneer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e.

the land of Wu;Wu culture;Chinese culture

G 127

A

1671-7880(2012)05-0064-03

2012-07-11

曹建林(1960— ),男,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吴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谁远谁近?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