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学语文教材部分鲁迅篇目被金庸作品所取代

2012-08-15 00:42李黛岚闫晓静
文教资料 2012年11期
关键词:金庸悲剧鲁迅

李黛岚 闫晓静

(赣南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前段时间中学语文教材整改风波引发社会各界人士讨论,《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鲁迅名作相继被删,而金庸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天龙八部》等被选入课本,不少人为“金庸要取代鲁迅”而担忧。面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篇目的减少,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件坏事,也许早就该换血了,现当代作家中并不乏名篇,没有必要总是让中学生去刻意领会鲁迅那个年代的东西。

一、鲁迅作品的特点

(一)强烈的悲剧意识。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提到“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纵观鲁迅的作品,大都是写劳动群众和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他笔下众多耳熟能详的悲剧人物,如阿Q、孔乙己、陈士成等。他还善于在悲剧中塑造富于喜剧性格的典型形象,通过喜剧性来强化悲剧性,如《故乡》中的杨二嫂,《离婚》中的爱姑等。即利用悲剧内容与喜剧形式相统一的方式来体现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就是“含着眼泪的苦笑”。

(二)耐人寻味的内涵。

因为写小说的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鲁迅的作品往往在简单叙事的背后,有着极其深远的内涵,人物病态实质上是社会病态的折射,人物的悲剧其实是社会的悲剧。如《药》中,华家和夏家的悲剧,只是大社会背景下的一个角落,医治肉体上的病意在医治精神上的病,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旨在暴露旧制度弊害。而这些,我们都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思索和品味才能理解。

(三)带讽刺性的幽默。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他的一些作品非常善于在戏剧性的谐趣中容纳悲剧的主题。他提倡笑中含刺的幽默,就连《祝福》这样的悲剧,也都把最后一幕安排在了年终祝福的喜庆背景下,用“轻松”的文字收尾。他对阿Q、孔乙己等悲剧人物首先基于深深的同情,先“哀其不幸”,而后再“怒其不争”,对他们的可悲性格进行嘲讽。

二、金庸作品的特点

(一)包蕴了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

细读金庸的作品,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一面,诗情画意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儒、道、释教中的哲学原理,古老中华的民俗民风,深刻地、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作者通过对众多人物,故事情节的描写,对“忠孝仁义”的孔孟之举,进行了大量的宣扬,从而使小说打上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烙印。在金庸作品中,还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诗赋乐理,琴棋书画,天文地理,数学和医学,有奇门遁甲,五行八卦,还有武侠小说必不可少的武学,这些都是现代书籍中无法找到的事物。

(二)演绎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岁月。

金庸的作品以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衰为舞台,从古代中国各个不同的历史年代取材,远至春秋战国,近至宋元明清,跨越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既写了改朝换代的历史演变,又写了民族之间的纷争离合;既写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钩心斗角,又写了黎民百姓的悲欢离合;既写了战争年代互相厮杀的战争画面,又写了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由此,使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中国人得以与遥远的历史亲密接触,从中领略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沧桑。

(三)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金庸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小说的人物画廊。在他的笔下,有潇洒忠义的侠士,有慈祥仁善的得道高僧,有大奸大恶的小人,伪君子,还有行事怪僻,却又不乏善良之心的“怪人”。可以说金庸笔下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深深地刻在了读者的心里,像浑厚木讷、心明智清而又以天下为己任的郭靖;悲歌慷慨、潇洒不羁而又急他人所急的胡斐;桀骜不驯的杨过;自由洒脱的令狐冲和“其声宏也类有德”的“伪君子”岳不群……试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几人能像金庸作品一样给我们提供如此多的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四)娴熟的创作技巧。

创作艺术技巧上别的不说,单说金庸小说的回目设计,可谓是匠心独运,既丰富博大又新颖独特。从《天龙八部》的回目来说,该书共有五册,每册的回目自成一首词,合起来便是《少年游》、《苏幕遮》、《破阵子》、《洞仙歌》和《水龙吟》五首宋词。五首词词牌各不相同,长调短调,平韵仄韵,豪放婉约,兼而有之。既继承了古典小说回目的特点,又丰富发展了传统的手法,读者不仅读了故事,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古典诗词的文化滋养。其精细严谨而又洒脱自如,开拓创新,确实是前无古人的。

三、金庸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如今,金庸小说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甚至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这话的确不假,金庸的武侠小说激活了中国文字在现代的再生力,丰富了我国的文化,能为中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营养。

(一)符合中学生的阅读心理,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语感。

当今语文教育有三大难——文言文、周树人、写作文。在这同时,电视、网络也冲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挤占了他们的阅读时间。什么东西能给我们保留还击的余地?武侠小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传统教材所选的课文,的确有不少经典名篇,具有永恒的思想及文学价值。但也有不少篇目所反映的价值观念或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已经明显滞后于当代中学生的精神视野,难以激发他们的共鸣。传统语文教材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可敬而不可亲,或者可以说是高不可攀。面对严肃古板有余而生动活泼不足的教材,有多少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呢?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却有着引人入胜的特质:其跌宕的情节,绚丽的辞藻,生动的表述……都非常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

目前正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的李跃力同学在网络帖子上表明,他之所以对文学专业产生兴趣,要感谢金庸武侠小说的启蒙,上初中和高中阶段他对武侠小说特别痴迷,从中感受到文学的无限魅力。他没有觉得看武侠小说有什么不好的影响,相反好处很多,比如金庸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小说中使用的很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培养了他很好的语感。

(二)丰富的历史知识,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人生。

金庸小说演绎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岁月,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教给学生的历史知识,可能远没有一部《书剑恩仇录》来的形象、生动、深刻。从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学生可以了解到,郭靖是南宋的,西夏的叫完颜,辽国的叫耶律,蒙古的叫铁木儿,张丹枫是明初的,于谦那时候就有倭寇,等等。对此,北大教授严家炎认为,江湖世界是社会现实的折射,只不过金庸运用了夸张甚至荒诞的形式。由此可知,武侠小说教给学生的并非只有“武”,更多的是“侠”,还有历史人生。

(三)体现语文教育的宗旨,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促使其精神健康成长。

语文教育不是单纯地识字和语法教育,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对文学的阅读、理解则关联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因此,如何通过语文教育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学形式,接触到更丰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观念,促使中学生健康成长,是语文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大问题。

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代表的“武侠文化”,影响非常广泛,成为通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倘若我们承认语文教材担负着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的责任,那么就不应该对武侠小说持视而不见或不屑一顾的态度。文化是多元的,包容性是文化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既然要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就不能狭隘地只传播自以为“高雅”的或“正统”的文化。事实上,很多时候文化虽有雅俗之分,但无高下、正误之别。根据中学生的特点,给予他们兼容并蓄的丰富知识,要比过去那种“有选择”地给予更有好处。

四、中学只是学生走向鲁迅的初级阶段

不可否认,在我们的记忆中,学过的印象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这不仅仅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是重点,我们背诵过,更重要的是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如阿Q、孔乙己、闰土、祥林嫂,等等。还因为他的作品中很多名句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不在寂寞中爆发,就在寂寞中灭亡”,等等。但是,鲁迅的有些文章实在是晦涩难懂,要中学生去理解要求未免有些太高了,连鲁迅自己都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当年《呐喊》、《彷徨》再版时,鲁迅就不愿意,说不要用他阴暗的念头影响小孩子。想想我们学习鲁迅的作品是为了什么,是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是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是领会革命者的悲哀?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觉醒?爱国?学会做人?但是这样圈子未免绕的大了些。因为,相对来说更容易令人理解的金庸作品也可以做到这些,何必要让中学生去刻意领会鲁迅那些晦涩难懂的东西呢?

当然,很多人会担心武侠中宣扬的善恶因果报应思想,浓厚的迷信思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思想会带给中学生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下很多人都是读金庸古龙过来的,纵观整个局面,还是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况且鲁迅的文章也会带给学生一些消极影响,究竟哪一方的影响更大些,恐怕还不太好说。

难道我们要摒弃鲁迅吗?不,绝对不能。鲁迅是我们的“民族魂”,岂有抛弃的道理?更何况,鲁迅作品中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的篇目也不少,比如《少年闰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些文章都带有童真和乐趣,很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和学习。至于鲁迅的《拿来主义》、《狂人日记》、《药》之类内涵比较深刻的文章,应该放在学生合适的阶段再学习。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是由一位叫格赛尔的美国心理学家完成的。这个试验叫做“双生子爬梯试验”,研究的是双生子(即双胞胎)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终于,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时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双胞胎中的弟弟,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不过格赛尔让他在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

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格赛尔原来认为这只是个偶然现象,于是就换了另一对双生子,结果类似;又换了一对,仍然如此。如此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此后的几年,格赛尔又对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在其他学习领域进行试验,比如,识字、穿衣、使用刀叉,甚至将试验领域扩展到成人的学习过程,都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

借用这个实验,类比推断,我们认为接受鲁迅内涵较深刻的作品“最佳教育期”不是在初中,初中,只是学生走向鲁迅的初级阶段。等学生的理解能力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后,再看鲁迅的文章就比较好懂了,比如高中,大学阶段较适宜。有很多网友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如猫扑网友说:“当时年纪小,读不出味道,直到自己在社会上混迹几年过后才能感觉到其中的含义,现在很少能看到这样好的杂文了。”腾讯网友表示:“长大后,我就理解了他。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知识的慢慢积累,也越来越了解这位伟人了。现在上了大学,也会在图书馆里借些他的书,慢慢体会那个时候他的感情。”

所以学生要在有足够能力的时候,再去解读鲁迅那些高深的作品。否则,似懂非懂,只会是对这位导师的亵渎。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中那些晦涩难懂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而被金庸作品所取代,这是符合语文教育的宗旨和规律要求的,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需要,充分体现出当今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看待这种变化。

[1]鲁迅全集:卷6[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王西平,张鸿才.悲剧内容与戏剧形式的统一——试论鲁迅小说的一个艺术特点[J].www.cnki.net.

[3]杜良贤.试论鲁迅小说的美学特点[J].邯郸师专学报,1994,(1).

[4]王菊芹.医学语境中的独特叙事——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5]肖肇南.试评金庸小说的艺术特点与成就[J].教育艺术研究,2008,(9).

[6]杨智.浅谈金庸小说的回目特点[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

[7]张天明.谈金庸小说进课堂与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6).

[8]金鹏飞.关于中学生阅读的几点理性思考[J].安徽文学,2008,(3).

[9]王兴国.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引导[J].新西部,2010,(4).

猜你喜欢
金庸悲剧鲁迅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金庸的财富江湖
鲁迅《自嘲》句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