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学海洋意识教育

2012-08-15 00:42陈冀斌张二勋
文教资料 2012年11期
关键词:陆地海洋意识

陈冀斌 张二勋

(聊城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一、海洋意识的概念及特征

海洋意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把握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海洋意识具体就表现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和心态等方面及由此而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海洋意识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活动。

海洋意识在任何时代都代表着当时的一种先进的文化形式,海洋意识其实就是海洋这一载体在环境观、资源观、开放观、权益观上的综合表现,它的本质特征有下几个方面。

(一)海洋意识具有资源性。

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飞跃进步,陆地资源的开采速度和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加上人口迅猛增长,更加剧了资源的总体消耗量,让陆地资源面临着开发殆尽的危险,人类慢慢把目光投到了海洋资源上。虽然很早人类就开始开发利用海洋了,但远古时候的利用只是限于“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式的开发,不论是规模还是深度上都与现在无法比拟。培养海洋资源意识就是要建立起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同样重要的观念,海陆资源一视同仁。在开发过程中从规划到实施,再到开发手段的更新研制,都要同陆地一样,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消费大国而言更应如此。要有两种资源观,让海洋资源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物质支撑。

(二)海洋意识具有开放性。

英国击败西班牙人的“无敌舰队”走向海外,从而成就了一个帝国的崛起,达伽玛、哥伦布和麦哲伦带领着船队,驾驶着自己的船舶驶向海洋,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三十多年前,我国在东南沿海相继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创了中国的一个新时代。目前我国形成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都是先在沿海示范,再向内地延伸所形成的,从某种角度说,中国能有现在的太平盛世,是沿海开放的结果,是面向海洋的结果。中国要实现复兴,开放是必由之路,而开放首先要面向海洋。可以得知,海洋意识也是一种开放大胆进取的意识,树立海洋意识要放眼看世界,保持积极的开拓精神,对海外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都要借鉴、利用、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样才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说“面海则兴,背海则衰”,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必须面向海洋,走向世界。

(三)海洋意识具有权益性。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一个国家可管辖的海域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层次即: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其中领海具有明确的权益归属,但是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些海域在划分的时候就不那么明确了,各国往往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划分,划分依据有很大的不同,导致在海洋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或出现重叠或界线没有确定下来,矛盾摩擦不断。比如:在东海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国与日本有摩擦,主要分歧在于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上,在东海海域日本一直无理坚持以“中间线”原则划分,我国则主张依据“大陆架”原则划分,东海是我国陆地向太平洋的自然延伸,东海大部分处于我国陆地的大陆架上,理应根据“大陆架”原则划分经济区的界线,另外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与日本也存在争执。我国的海洋权益形势十分严峻,海洋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培养海洋主权意识,海洋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海洋

(一)人类发展面临的困境。

20世纪人类就开始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全世界近7.3亿公顷可以耕种的土地中,每年大约有500万公顷的耕地因退化而不能生产粮食;煤、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等传统资源是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仅仅百年多的时间,人类就将地球在过去几十亿年里形成的丰富的资源开发得所剩无几(绝大部分指陆地上的资源),在陆地矿产资源中,我国已经探明的陆地油气资源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枯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果替代性的资源研究跟不上,就将是一件令人可怕的事情。这一系列不可持续因素出来后,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慢慢地把目光投向了蓝色的海洋。

(二)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海洋。

海洋是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希望所在,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动力源泉,她是人类的“聚宝盆”。目前在人类已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认识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洋水资源等。

海洋生物资源中包括了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食用的各种水产品,像各种鱼、虾、贝、蟹类等,特别是一些鱼类,营养价值更是普通粮食不及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世界海洋中的鱼类大约有2.5万种,世界公海鱼类资源可捕量大约是2.4亿吨,而现在每年的捕获量只有300万吨,仅占可捕获量的1.25%。海洋每年给人类提供的食物大约是1350吨有机碳,30亿吨水产品,如按成年人每年需食量计算,至少可供300亿人食用。海洋能提供的食物要比陆地全部耕地提供的还要多,海洋是有“粮食”的,且还是优质“粮食”,只要人类合理地利用这片蓝色的“土地”,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就不会出现。

海洋蕴藏着无限的能源资源。已探明海底的石油资源量约为1350亿吨,天然气为140亿立方米,这些大约占到了全球油气资源总量的45%,除传统的能源外,海洋中还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新能源,像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在人类发现的90多种天然元素中,有80多种可以在海洋中得到,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将1km3的海水蒸发干净,剩下的固体矿物就有3500万吨,其中食盐大约是3000万吨、溴6.6万吨、碘50吨,另外有镁、钾、锂、铀等元素矿物,全球海水大约有13.7亿km3,如果能利用总量的百万分之一就足够人类受用的了。

三、重视地理教育,强化海洋意识

海洋知识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施这些具体的海洋意识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遵守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教学措施。

(一)主体体验性原则。

学生在整个海洋知识及意识的教授过程中始终是教学目标的主体、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而且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增加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切身体验获得海洋知识的乐趣,形成科学的海洋意识,这是实现海洋意识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所在。现代教学过程提倡“以学生为本”,在海洋意识的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目标不论从哪个维度上说,都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过程方法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体验中学习。

(二)灵活多样性原则。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海洋知识及海洋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特点、教学资源等情况确定教学设计,只要为广大青少年所接受,能帮助他们增长海洋知识,提高海洋意识就应该拿来为地理课的教学所用。另外海洋知识的多样复杂性也要求不可能用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完成海洋知识的教学,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外,还应该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加强海洋意识教育。

(三)活用地理课外“教材”,培养海洋意识。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方面的海洋问题,并根据自己掌握的海洋意识方面的知识和理解组织设计一些教学主题课,围绕着某一主题的几个方面教师利用现代手段来搜寻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把海洋意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融合,供学生们研讨,最后突出主题,加深对海洋某一方面的认识。

(四)善用媒体技术,培养海洋意识。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多媒体科技的飞越发展,这些科技成果也在不断应用到了中学地理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加速了地理教学的变革和观念的更新。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图、文、声、光、电等集成手段,创设不同的让学生感同身受的教学情境,模拟各种与地理教学有关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有利于在地理课堂上对青少年实施海洋意识教育。

[1]吴继陆.论海洋文化研究的内容、定位、及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08.7.

[2]沈佳强.海洋社会哲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7:132-135.

[3]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冯以宏译.地理学报,1993,(7):48.

[4]袁孝亭.中学地理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3-16.

[5]马九轩.关于进行海洋意识教育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4.

[6]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7:304.

猜你喜欢
陆地海洋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陆地开来“宙斯盾”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