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深刻启示

2012-08-15 00:50赵增彦
关键词:民生问题孙中山民生

赵增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思政部,河南 郑州450002)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深刻启示

赵增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思政部,河南 郑州450002)

民生问题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政权兴衰治乱。近代中国在反动势力统治下,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孙中山认为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社会制度是国家衰弱、人民困苦的内在原因,土地、资本的垄断剥削是劳动群众民生凋敝、生活困苦的重要原因,技术落后、实业不发达是民生难以改善的瓶颈制约因素。解决近代中国的民生问题、为众生谋幸福,必须实现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必须实行平均地权、土地国有、耕者有其田;必须通过实施门户开放主义、大胆借鉴西方文明成果来发达国家实业而又节制资本、防止大地主大资本家垄断社会财富、压制人民群众从而引发劳资间的社会冲突。其思想给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以深刻启示。

孙中山;民生思想;民生建设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灾荒频仍、战乱不已、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群众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孙中山为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他的民生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认真加以总结和弘扬。

一、博大精深的民生思想

(一)民生是历史的重心、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民生”二字以及民生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左传》中就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记载。《论语·五子之歌》则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指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程颐认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强调要“敬天保民”,要养民、贵民、利民、惠民。

终生以“关怀民生”为念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了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他明确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1]802他强调,民生是生产、经济、政治等一切活动的中心,是历史的重心。他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好像天空以内的重心一样。”[1]825“民生问题就是生存问题。……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1]812他强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民生是因,社会中的其他各种变态都是果,社会上的种种不平之事,都是由于民生问题没有解决好才引发的。他说:“社会的文明发达、经济组织的改良和道德进步,都是以什么为重心呢?就是以民生为重心。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因为民生不遂,所以社会的文明不能发达,经济组织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发生种种不平的事情,像阶级斗争和工人痛苦,那些压迫,都是由于民生不遂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1]835-836

(二)近代中国民生困苦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方案

孙中山直面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中国与西方发展的巨大反差,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国家衰弱、人民困苦的原因,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近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基本方案。

1.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1840年以来,列强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中国国家衰弱、人民困苦。孙中山认为,不推翻帝国主义的沉重压迫,不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便没有中国人民的富裕幸福。1924年,他明确指出,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弄到中国各地都变成了列强的殖民地,弄到中国人的地位连高丽人、安南人都不如。因此,“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只有完成反帝任务,“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才能“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1]634他毕生的追求,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和中国的民主统一,改变中国的贫弱处境,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2.腐朽的封建专制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国家衰弱、人民困苦的内在原因。

民主匮乏势必阻碍民生发展,民生的改善必须以不断扩大的人民民主作为政治保证。缺乏人民民主,民生的改善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世所罕见,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孙中山断言:“国家最大的问题是政治,如果政治不良,国家里头不论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他指出:“国家为什么这样衰,政府为什么这样糟,推究其故,就是政府的权柄握在异种人——满洲人手里。如果拿回来,自己去管理,一定可以办好。”[2]他认为,要改善民生,必须推翻专制统治、实现人民民主。他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今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权。”[3]254-255他主张通过“国民革命”的手段推翻作为“恶劣政治之根本”的专制统治,代之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使国家权力“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使人民拥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大权力,以便直接管理政府,使政府拥有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大权力,以便很好地开展工作。孙中山认为,“用人民的四个政权,来管理政府的五个治权,才算是一个完全的民权的政治机关。有了这九个权,民权问题才算是真解决,政治才算是有轨道。”他确信,“一个新的、开明而进步的政府”的建立,必将“为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并“使自己摆脱困境,跻身于世界上文明和爱好自由国家的行列”[1]798-799。

3.土地、资本的垄断剥削是近代中国劳动群众民生凋敝、生活困苦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资本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土地、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根源于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两极分化是资本与劳动对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近代中国“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3]188-189由于主要的生产资料都为地主、资本家所占有,中国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孙中山明确指出:“资本原非指金钱而言,机器、土地莫不皆是。”[4]251土地私有制“使地主有绝对之强权,……使全国困穷而资本富厚悉归于地主。”[5]“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6]135他“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提出“要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实行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就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义”。他强调:“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3]355“只有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人民才能更幸福,他们的苦痛也才能减轻。社会主义将治愈中国的疾苦。”[7]

一方面,孙中山主张通过“平均地权”、“土地国有”、“耕者有其田”来解决中国的土地垄断问题。他认为,革命胜利后,由地主自报地价,国家按价抽取百分之一的地价税,并随时有权按照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这样,就使地主既不敢以少报多,怕国家按照地价收很高的税;也不敢以多报少,怕国家随时按地价收买。核定地价以后,土地增价部分全部归国家所有。他指出:“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加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价收买之,此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3]120“使地产价值的增值额,成为创造这一价值额的人民的财产,而不是成为那些侥幸成为土地私有者的个别资本家的财产。”[4]326“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当永绝。”[1]781924年8月,他又进一步提出,“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他说:“现在的农民都不是耕自己的田,是替地主来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我们应该马上用政治和法律来解决,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民生问题无从解决。”[8]另一方面,孙中山主张通过“节制资本”来防止中国的资本垄断。他认为,“节制资本”就是为了限制具有“独占的性质”的私人企业,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3]392“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4]338他强调:“我们要实行民生主义,还要注重分配问题。我们注重的分配方法,目标不是在赚钱,是要供给大家公众来使用。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3]410

19世纪中叶以后,欧美各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并开始向垄断的资本主义过渡。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欧美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加剧了社会分裂,因贫富悬殊引发的劳资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孙中山长期生活在欧美和日本,对资本主义及其长处和短处有比较深切的认识和体会。他认为,“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民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4]333鉴于欧美已经生出贫富不均的大问题,他明确指出,西方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这种“悬绝之惨境,他日必有大冲突”[9]。

孙中山对劳动群众充满了深切同情,不希望西方的“社会病态”在中国出现。他认识到,在当时的时代潮流下,作为“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要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富强经济,又要避免资本家垄断社会财富、压制人民群众,根本的办法就是实行以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主义政策。他明确指出,要想使中国“幸免于欧美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恶例,非讲民生主义不可。”[6]479只有实行节制资本的政策,才可以使社会分配做到相对公平合理,才能“使社会不受经济阶级压迫之痛苦。”[4]324可见,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孙中山,他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又“和资本家不相冲突”的社会,是劳资和平协调发展而不致引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社会”[10]。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实际上是他所设计的一种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4.近代中国技术落后、实业不发达是民生难以改善的瓶颈制约因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英国学者李约瑟以大量的史料证明:“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然而,明朝中叶以后,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逐步落伍,整个清代长达256年的时间里,中国基本上没有意义重大的科技发明。孙中山认为,近代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民生困苦,除“受外国经济的压迫”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技术落后、实业不发达。他指出,“我中华之弱,由于民贫。余观列强致富之原,在于实业。”“中国贫民所以有此悲惨境遇者,由于国内一切事业皆不发达,生产方法不良,工力失去甚多。”[1]348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走“实业救国之道”,“长治久安之道,当以发展实业为先。”[11]“实业之发展,不仅为政治进步之所必需,实亦为人道之根本。”[12]

为此,孙中山制定了《实业计划》,主张通过实施对外开放、吸收外资、引进外国人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教育来振兴和发展中国的实业。他指出:“欲图中国实业之发展者,所当注重之问题,即资本与人才而已。要想实业发达,非用门户开放主义不可。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则用外国之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要学习他们的最新发明,方可驾乎各国之上。”[4]481,532他强调,利用外资必须以不损害中国主权为前提,主张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同外国订立合同,给予外国资本以合理的经济利益,但绝不能允许其侵犯中国主权。孙中山认为,振兴实业的目的,就是要救贫求富、实现民生主义的四大宗旨:“一为国民谋吃饭,二为国民谋衣穿,三为国民谋居屋,四为国民谋走路……,把中华民国变成一个黄金世界。达到这个目的之后,大家便可以享人生的真幸福。子子孙孙便不怕穷,不但是一个人的子孙可以享幸福,就是众人的子子孙孙,都是永远的享幸福。”[13]他反复强调,革命的目的,“就是要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14]

二、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深刻启示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一直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基本方略。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已成为党执政理念的崭新特征。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仍然具有深刻启示意义。

(一)必须始终捍卫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条件

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国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必要前提。当前,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强大,不断加大对我国的战略遏制和围堵;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周边一些国家与我国的领土、领海争端加剧,“台独”、“藏独”、“东突”等分裂势力的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中国人民必须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坚定捍卫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从容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发展利益。

(二)必须始终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民生是生产的,也是生活的,还是动态发展的,民生不仅包括人民的生计与生活,包括人民的政治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还包括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和尊严价值等内容。民生是个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个民主政治问题。民生体现民主,民主保障民生[15]。在私有制社会里,劳动人民是统治阶级压迫盘剥的对象,是为统治阶级创造财富、提供服务的工具,其民生问题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只有能够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当前,一些地方的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地方关于民生问题的决策与解决方案的制定,没有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切实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必须始终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之举

反腐倡廉不仅事关民生问题,而且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自古至今,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吏治清明则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心安定,吏治腐败则尔虞我诈、遍地烽火、民不聊生。民生问题都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腐败行为直接间接侵害的都是群众利益,群众是腐败危害的最终承担者,是腐败损失的最终买单人[16]。当前,一些地方的民生问题之所以得不到有效解决,往往不是党和政府无能为力、无动于衷,而恰恰是因为一些公职人员不作为、胡作为、公共权力非公共运用所致。因此,反腐倡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群众利益,防止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对群众利益造成侵害;反腐倡廉的根本任务就是维护民生、促进发展。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一方面,要坚持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切实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另一方面,要着力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严厉惩治一切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赢得人心、取信于民。

(四)必须始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之道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事关政权兴衰、社会治乱。当今国际上一些国家或地区政权动荡、街头冲突,根源都是民生问题;国内分裂势力、极端势力煽风点火、破坏捣乱,借口也大多与民生有关。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17]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的改善,归根结底是要靠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但这不等于说生产力发展了,民生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公平也是生产力,民生也是硬道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坚持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1]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M].南京:建国月刊社,民国24年:8.

[3]孙中山全集:第9卷[M].上海:中华书局,1986.

[4]孙中山全集:第2卷[M]上海:中华书局,1982.

[5]胡汉民,汪精卫.民报之六大主义[N].民报第3号,1906-04-18.

[6]孙中山全集:第5卷[M].上海:中华书局,1985.

[7]孙中山集外集补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85.

[8]孙中山全集:第10卷[M].上海:中华书局,1986:558.

[9]孙中山全集:第1卷[M].上海:中华书局,1981:228.

[10]张海鹏.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意义[EB/OL].http://news.ifeng.com/history/2/200801/0107_336_355440.shtml.2008-01-07.

[11]孙中山全集:第6卷[M].上海:中华书局,1985:588.

[12]孙中山全集:第3卷[M].上海:中华书局,1984:19.

[13]孙中山先生演说全集:第2编[M].文海出版社,1971:108.

[14]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3(1).

[15]刘世华.孙中山的“中国式民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

[16]王越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探索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3-15.

[1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1).

Sun Yat-sen's Livelihood Thinking and Its Deep Inspiration to Contemporary China's Livelihood Development

ZAHO Zeng-yan
(Ideological Department,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 450002,China)

Livelihood issues are related to people's well-being,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power rise and fall of chaos.Sun Yat-sen thinks that powers of aggression that are the root of scourge in modern China,and the decadent feudal autocratic social system is a national decline,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suffering people,land,capital,monopoly exploitation of working people's livelihood is depressed,an important cause of hardship,backward technology,industrial underdevelopment is difficult to improve the livelihood of the bottleneck constraints.Solving the livelihood problems of modern China,wellbeing for all beings,the need for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political democracy must implement the equalization of land rights,land owned,land to the tiller;must implement open-door doctrine,boldly learn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o industrial who control the capital,to prevent the monopoly of big landlords and big capitalists,the wealth of society,causing people to suppress social conflicts between employers and employees.These ideas have in spiration to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our livelihood to a profound revelation.

Sun Yat-sen;Livelihood thinking;Livelihood development

K257

A

1001-6201(2012)01-0011-05

2011-08-2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ZX064);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9SKGH13)。

赵增彦(1969-),男,河南南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政部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秦卫波]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孙中山民生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思想对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