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以余庆县为例

2012-08-15 00:45冀晓东
关键词:余庆县贵州农民

冀晓东

(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贵阳,550025)

一、贵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锦涛书记指出,要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部分,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其中,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体制保障,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智力支持。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三个文明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影响。所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不可忽略。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指出了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建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新农村,我们想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就要大力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的更好更快发展。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农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拥有“和平”的环境,才能保障民生的“发展”,在农村中也一样,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因为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上一些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容易滋生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贵州的“瓮安事件”,就是一些不明事实真相的农民被一些别有用心的犯罪分子所迷惑,最终才导致的严重的群体事件。如果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灌输”对村民广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这将有效地改善农村的社会发展环境。单单靠法律是难以有效地管理社会秩序的,还要通过这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才能更好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把他们消灭在萌芽中,换句话说,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为社会管理提供的一种无形的“软实力”。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贵州农村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究其主要原因,是由自给以及半自给的小农经济和长期落后的生活方式及观念意识造成的,当然还有别的因素,比如说物质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这些都是造成经济相对落后的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因决定外因,所以,我们要从观念上入手,大力加强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兴建农村文化家园等,“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只有解决了观念意识上的问题,才能为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所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贵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余庆县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在2009年获得“全国文明县城”的光荣称号,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由于受到环境、教育的影响,部分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加上在信息上的闭塞,导致了农民具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自给自足的落后生活方式,以及容易满足、不思进取的不积极的价值观念,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部分农民不愿意去学习科学知识,变成了教育的弱势群体。由于主观上的不积极,村里筹资建立的“文化书屋”很少看到村民的影子,使其成为了一种“摆设”,这样既浪费了资金,又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据调查,农村大量的村民外出务工,家里就剩下了老人和小孩,即便是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这里缺乏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二)农民的文化生活较为单调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开展,农村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余庆县认真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有线用户23602户,电视综合覆盖率69.5%,村民们住上了别具特色的黔北民居,生活其乐融融,通过走访调查,大部分村民幸福感指数比以前增高,但是,在闲暇时候,很多村民都喜欢打麻将和看电视,这样导致了村镇的文化室等文化场所的使用率降低,农民的文化生活较为单一,不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

(三)有些村干部任期太短,不利于工作的长期开展

在现如今的一些基层民主建设中,在村一级实行“海选”,让村民选举自己信任的人来当领导干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村民的民主意识得到了增强,这些都是很好的实践,但是,有些村支书任期太短,调动频繁,影响了工作的延续性,使得有些好的政策难以持续下去。另外经常更换村干部,使得村领导之间的“磨合期”增长,这样不利于村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贵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我们要以这些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使得贵州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要牢记“二十字”方针。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笔者结合在余庆县及其乡镇的走访调研,以及自己对该方面文献的参考,对于贵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一下几方面的意见。

(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是必要的条件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迫切地需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在农村饮水、道路、水利、能源、电信等方面要加大力度,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切实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政府所作的这些,要以农民满不满意、赞不赞成、高不高兴为标准,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

近年来,余庆县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原则,余庆县按照“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优先地位”的基础设施建设思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实施“四有五通三改三建”为重点,并且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和村村通公路;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余庆县修建了图书馆、村务公开栏、体育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丰硕的业绩。

(二)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农民起主体性的作用,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担当主力军的角色,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对农民进行培训,努力培养懂技术、有技能、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实现其现代化和知识化,以后在就业的过程中更加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时,要做好法制宣传教育,要让农民学法、知法、懂法,要在法律的规章制度下办事。最后,在培训农民的过程中,还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知道农民想要什么,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培训产生真正的效果。

近年来,余庆县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农民培训活动,帮助这些农民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技术,还建立了一所职业高级中学,由于全县的共同努力,在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的光荣称号,以上这些成果,都为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根本的保障。余庆县还开展主题鲜明的“五心教育”活动,即把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诚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社会,信心留给自己。通过开展“五心教育”活动,不仅可以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而且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氛围,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思想文化素养,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要切实加强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

贵州农村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重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这正说明了党员的责任担当,贵州农村的党员干部,能否发挥好模范先锋作用意义重大。农村的党员干部,要有一种使命感,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搞特权,要以迅速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为己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切切实实做出一些业绩来,做到有惠与农民,这样人民也会永远记住他。

同时要以先进典型为支撑,有效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的典型具有凝聚效应和示范效应,易于人民群众学习和效仿,对于村里的先进典型,要加大宣传力度,要立足实际,拉近群众与典型之间的距离,这样更有利于村民的学习和借鉴,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四)要注意均衡发展

有的时候示范点、模范村容易导致资源的高度倾斜和集中,使这些地方拥有发展的优先权和充足的资源供给。第一步做得好,往后步步好,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好的更好,差的相对更差)。模范村也容易对政府形成反捆绑,政府为维持典型。保护典型,发展典型,不得不处处考虑典型,依赖典型,照顾典型,这一方面剥夺了其他地方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导致一个地方资源过度集中而形成浪费。其实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注意挖掘每个村的比较优势,平等地支持每个村努力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从“一枝独秀”变成“遍地开花”。像敖溪和龙家之间的百里长廊建设就很好,很好地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五)要切实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

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促进贵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民间文化的实质是一种和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这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敖溪镇切实加强对“唐二花灯、高矮人舞”等传统艺术的保护,并将其收入遵义市博物馆展出,完成了《敖溪花灯》的编撰,将传统花灯与现代花灯结合起来,编撰出更符合百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花灯形式,把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倡导的主流思想和花灯这种艺术形式相结合,更好地促进余庆县精神文明建设。

(六)要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要协调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建立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长效机制,只有遵循这种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新观念,加强“八荣八耻”的规范性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才能夯实新农村建设的根基,才能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1] 吕会霖.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J].党政论坛,1996(12).

[2] 邵春晓.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J].学术交流,2001(5).

[3] 刘震霞.思想道德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9(4).

[4] 王健.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J].求实,2006(5).

[5] 催会敏.论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设[J].现代农业,2006(10).

[6] 闫官英.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7] 王晓波.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J].网络财富,2010(3).

[8] 任映红.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8).

[9] 甘献乐.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乡风文明[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1).

[10] 康力中.关于贵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余庆县贵州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My Pen Pal
My winter holiday plan
My weekend plan
饸饹面“贷”富农民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历史的足迹,真实的写照——《余庆县志》(1988-2005)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