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默德式的神话式追寻——浅析《天生运动员》中的神话色彩

2012-08-15 00:45赵博
关键词:埃利斯罗伊犹太

赵博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马拉默德式的神话式追寻
——浅析《天生运动员》中的神话色彩

赵博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神话已经成为浸润犹太作家“集体无意识”的一种绵延无尽的文化力量。神话原型所体现的人性模式、情感特征和文化心态在几代犹太移民中具有持续的连贯性,且常常在被主流文化的同化中留下比较稳定的轨迹。这种潜意识于不知不觉中左右着犹太作家的创作。马拉默德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这种经历其实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追寻。马拉默德把这种文学传统与犹太移民的历史和神话意象联系起来,描写主人公不满现状,竭力寻求自我实现,探索新生活。在此主要从神话角度对马拉默德的创作进行探索分析,尤其以其小说《天生运动员》为例,以此勾勒出马拉默德创作中的神话式追寻。

神话式追寻;集体无意识;神话原型

伯纳德·马拉默德被誉为美国当代犹太小说家中“犹太味最浓”的作家,他对犹太人的生活和道德做了最真实和细致的描述。著名文学评论家理查德·伯恩施坦(Richard Bernstein)曾在《纽约时报》撰文称“马拉默德是当代伟大的小说大师,是可以和任何时代任何伟大的小说家相提并论的大师级人物”。他独具特色的创作主题和风格使他成为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之一,甚至在欧美及世界文学界也享有很高声誉。

众所周知,神话已经成为浸润犹太作家“集体无意识”的一种绵延不尽的文化力量。马拉默德引用了世界文学中的“流浪汉”形象。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平凡的孤儿,无家无业,四处飘流。这种经历其实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追寻,马拉默德把这种文学传统与犹太移民的历史和神话意象联系起来,描写主人公不满于现状,竭力寻求自我实现,探索新生活;即使失败,他们也要恪守道德准则,而且满怀信心地着眼于未来。

在神话学领域,“神话”一词意味着神圣的故事传说,这种故事传说和世界的来源是息息相关的。神话在文学上意味着“原型”,这种“原型”构成了人们的行为、反应或意识形态。不同种族或宗教团体按照其宗教或精神意义有其特有的行为准则和意义规范,这是一种民族的文化身份。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认为“文学中的神学色彩是一种对于神话的追寻,神话式的追寻的意义在于通过这种方式来使人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渴望,解放人类社会。”[1]

按照弗莱的观点,神话式追寻包含着英雄人物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他生活中所缺失的东西。正如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所说:“英雄人物所要追寻的正是他自身所缺乏的,或是自生来就从来没有拥有过的东西,他历尽艰险,赢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这种追寻的成功的完成使他从这一神秘的冒险中重生并在现实社会中找到符合自己身份的位置。”[2]根据弗莱和坎贝尔的说法,英雄人物的这种寻找的重要性在于通过这种神话式的追寻他们身上所缺失的东西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重生,重新获得那种精神上的遗产。

马拉默德作品中英雄人物的这种追寻是多方面的,作者选取了其作品中人物的犹太式经历的一个方面来展示其主人公的特性。

正如圣经神话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建立新的伊甸园的故事上,美国清教徒的理想和美国犹太移民是不谋而合的。他们来到这个新大陆的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园,忘记过去,在新土地上重新开始生活。美国清教徒思想中的自由、民主、平等的观点与希伯来圣经中所写的价值、信仰、人类解放的传统是一致的。

到达美国的犹太人把这个大陆看成是他们的“新世界”。与清教徒们渴望在这个新世界来实现圣经神话中所描述的故事一样,犹太人把美国定义为一种任务。他们相信这个国家会成为新的耶路撒冷,这个在塔木德和摩西五经中所描写的正义、自由、独立的圣地。在他们眼里,美国就是天堂,一个新诞生的世界。因此,清教徒的传统和犹太人的经历告诉他们,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肩负着实现重建伊甸园的任务。

在美国犹太作家中,艾·巴·辛格是唯一一个紧扣意第绪语文学传统的作家,他坚持用意第绪语创作。神话在辛格小说中以犹太人对世界的探寻形式出现。辛格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自身的神话式的追寻中所感受的只有无意义和空虚。对于索尔·贝娄来说,神话是一种荒谬,是一种理想的破灭。其作品中的人物永远缺乏那种神话式的探求。菲利普·罗斯则是以嘲讽的方式来颠覆神话追寻,在他的小说中,犹太人是贫穷的流浪者,有时带有喜剧色彩,有时是丑陋的,有时是恶毒的,但是总是被剥夺了自己探求转机的权利。

马拉默德的独特视角使他与同时期其他的美国犹太作家在探索神话追寻时是不同的。与辛格相比,他更加地坚持犹太式经历;与罗斯相比,他语气上更加严肃;与贝娄相比,他作品中的道德意义更加的宽泛。马拉默德小说中的世界多是城市和犹太人聚集区,里面充满了一个又一个的面临着各种各样苦难的人物,他们的生存依靠着自身与现实环境斗争的能力和自己的信仰。马拉默德试图以新的方式在作品中展示辛格笔下的犹太人的周遭环境和犹太社区的状况。他的人物并不局限于承受着那种孤独感和苦难,而是向世人表明他们有能力摆脱自身的局限来实现质的飞跃。正像查尔斯·霍伊特(Charles Alva Hoyt)所说:“马拉默德创作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天生地对神话具有那种本能式的偏好,他几乎所有作品中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环境都暗示着一些宗教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仪式,以很有效的方式使读者感受其中。”[3]

马拉默德在他的首部小说《天生运动员》中以棒球为媒介,所描写的故事不仅适合犹太读者阅读,而且在广义上说,对整个美国读者都是适合阅读的。他把棒球运动作为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来写,是美国式神话和观念的再生。但棒球运动并不是马拉默德关注的焦点,他综合了作品中主人公对于棒球比赛中的文化暗示的追寻,正是这一因素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

罗伊·豪伯斯是一个孤儿,童年时代是在不断变换的孤儿院中长大的。十九岁时,他从偏远的乡村来到芝加哥一家一流的棒球队作投球手。在试训中,他打败了球队中最出色的强击手惠莫·万博德。在获得了球队的认可后,他来到一家旅馆等候消息。在旅馆里,他碰见了名叫哈莉艾特·波德的黑衣女人。他经不住诱惑,走进了她的房间。结果被这个神秘的女人开枪击中腹部。她向他开枪的原因是,她厌恶他只想做最好的棒球运动员而别无其他人生理想。十五年后,罗伊·豪伯斯来到纽约一个名叫“骑士”的棒球队做外场员。由于他的出色表现,球队不但从连续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且整个球队因他而信心百倍,准备夺取世界冠军。然而,有着惊人运动天赋的罗伊·豪伯斯这时却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自以为有了钱和“本事”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享乐。面对真心爱他的埃利斯·莱蒙,有的只是兽欲,而无真情。埃利斯告诉他,做一个英雄,首先应该有责任心。而他却对她的忠告置若罔闻——他只对她的容貌和肉体感兴趣。罗伊·豪伯斯过去遭受了不少苦难,但他并不知道在“苦难”中赎救自己。当埃利斯试图让他明白“受苦”是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幸福”时,他不仅不以为然,反而抛弃了埃利斯,投入到了迈莫·帕里斯的阴谋中去。

迈莫·帕里斯是球队经理菲舍的侄女,已故球队外场手邦普·贝里的妻子。她与球队老板班纳法官以及赌注登记经纪人伽斯相互勾结,显示故意让罗伊·豪伯斯暴饮暴食,吃坏了肚子,不能上场参加比赛;之后又让罗伊·豪伯斯打假球,故意输掉比赛以赢得赌资。等到罗伊·豪伯斯大梦初醒,意识到这是场阴谋,并开始奋力挽救球队时,却为时已晚了。罗伊·豪伯斯因贪色而让球队蒙受羞辱。在小说的结尾,罗伊·豪伯斯流着悔恨的泪水,独自一人徘徊在街头。

应当说,罗伊·豪伯斯并不属于那种本质上邪恶的人。由于他屈从于自己的本能和诱惑,不能从十五年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所以他不断地做出错误的选择。他为荣誉打棒球,而不是为了娱乐;他为“性”找女友,而不是为了爱情。女友埃利斯告诫他:“经历会使人更好……痛苦会把我们带向幸福……它教导我们去追求正当的东西。”[4]77但是他没有真正地理解过这句话的含义。

小说主人公罗伊·豪伯斯是一个典型的惠特曼式的自我奋斗式人物,一个具有巨大的光环式的人物。在他35岁时,他仍然具有19岁时的那种冲劲儿。“也许在打球时我会把背部扭伤……但我会尽全力、尽我所能在赛场上做最好的一个”。[4]101罗伊渴望成为神话式的英雄人物,但他并没有意识到成为这种英雄式人物他所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把自己的需要凌驾于别人之上,最后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没有表现出棒球运动的实质:英雄式的竞争、诚实和无私。

在《天生运动员》中,马拉默德独特地展现出一些新的主题、母题和典型人物特征,这些在他以后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体现在埃利斯所描述的理想的英雄人物中,“苦难是引领我们走向幸福的基石”。[4]239如果罗伊懂得埃利斯对他所说的苦难的意义,他就不会一味地追逐名利,也不会抵挡不住摆在他面前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这些摧毁了理想中的美国梦,因为他没有领悟到埃利斯对他所说的这一切的深刻含义。罗伊没有从他过去失败的经历中吸取教训。无论他在球场上怎么拼搏,他最终屈从于周围腐蚀的环境,不能成为他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表面看起来,这个人物的塑造似乎与马拉默德的主张是相矛盾的。其实不然,如此塑造罗伊正是马拉默德的策略主张:首先,罗伊不是犹太人,因此他并不懂得犹太式的神话追寻的意义;其次,把罗伊作为一个反面典型,让读者明白不懂得“苦难”的人,只能得到这样的结果。

[1] Frye,Northrop.The Anatomy of Criticism[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73-74.

[2] Campbell,Joseph.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M]. New York:Meridian Books,1996:126.

[3] Hoyt,Charles.Understanding Bernard Malamud[M].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85:62.

[4] 伯纳德·马拉默德.天生运动员[M].陈茂新,吴大受,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I106.4

A

赵博(1980-),男,博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埃利斯罗伊犹太
完美的鲨鱼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与狼共舞
蒙塔·埃利斯
罗伊·希尔的散文诗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阿莱雅维的《犹太女》
福尔摩斯·斑点带子(下)
失明老汉靠幻觉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