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到“革命”:建国以来教育主题词的演变
——以“革命教育”到“教育革命”的转换为例

2012-08-15 00:50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革命发展教育

贾 滕

(周口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周口 466000)

从“革命”到“革命”:建国以来教育主题词的演变
——以“革命教育”到“教育革命”的转换为例

贾 滕

(周口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周口 466000)

建国前30年,党和国家推行以革命为主题的教育,主要是出于在夺取政权的基础上为巩固政权服务的目的;改革开放30余年,教育领域的改革与革命,体现出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要求。教育从“革命”到“革命”的演变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寻求民族生存到追求大国崛起的历程,反映了民族与国家最大利益至上的要求。

革命教育;教育革命;民族国家需要

教育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被指称为文明传递或传承的实践过程。它既包括人类理性知识、生存生活技能,又包括人类情感体验、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在代间的传递或代际间的传承方式和行为。更具体的来说,教育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影响,以达到改变受教育者知识结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过程,使之得到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认同。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对于教育内涵阐释——“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但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教育是具体的、历史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乃至建国以来,教育问题上的两个主题词——“革命教育”和“教育革命”的转换,即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建国前30年,中国共产党推行以革命为主题的教育,这时的教育以农民为主体,兼及其他社会阶层与群体。毛泽东指出:“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1]因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对农民进行教育,是夺取革命政权与巩固革命政权的需要。而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育由最初的为巩固政权服务转变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本文从教育主题词演变的角度来考察我国教育思想的变革。

1 革命教育: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服务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大革命时期,党的领袖群体几乎都有办教育的经历。且不说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国焘等人本来的教师身份,毛泽东、刘少奇等人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工人运动无不是先从教育——农民教育与工人教育运动入手,如毛泽东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刘少奇的安源工人夜校等。当时中国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大矛盾与主要任务,或者说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任务决定了党的教育要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教育要为工农服务等。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与面临的实际革命形势,党必须对部队战士、干部和根据地的共产党员进行无产阶级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以便发动群众参与革命、夺取革命的胜利。革命任务决定了教育任务,教育任务决定了当时教育的特点: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内容、多样的办学条件与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毫无疑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进行的中国革命,需要动员和组织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在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带领下革命,让他们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世界观,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革命教育乃是教育的头等大事。可以说,正是革命教育的极大成功,党才能够号召千百万工人农民起来抗争,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2]建国后,百废待兴,教育在继续革命教育的前提下开始了教育革命。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文化教育必然担负着相应的斗争任务。虽然在建国之后,通过土改、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及思想改造运动等稳固了政权,但党认为应该继续肃清反动思想残余的影响,并在青年中树立牢固的无产阶级思想——应该认为,直至改革开放前,这一现象并无本质改变。

在这一时期,革命教育固然是教育的“主题词”,但教育革命也是其应有之义。如教育的大众化问题——因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换言之,为了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劳动者生产水平以进入社会主义,为了逐步削减劳心与劳力的本质差别,都必须使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为了教育的大众化,当时创新了教育方式,开展学文化运动——农村的扫盲运动、速成学校、半工半读等学校等。

2 教育革命:为发展服务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大革命催生的红卫兵运动,标志着革命教育走到了极端:造反的学生彻底扫荡了教师、扫荡了教育,众多的大、中学生成了革命的工具,政治完全遮蔽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因而,文革的结束也预示着教育革命的到来,体现为教育主题词——由“革命教育”到“教育革命”的变迁。教育主题词的变迁,引发教育社会功能和价值追求的变迁,人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成为教育实践的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为了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我们必须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从而完成教育的终极价值——使人幸福,终极目标——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2.1 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

冷战已经成为过去,和平与发展已是世界的主旋律,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主流话语。对中国来说,发展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无疑是头等大事。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科教兴国”成为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战略。邓小平同志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科学技术是关键;要发展科学技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伴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教育以及教育的社会功能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基于上述观念上的转变,党和国家对教育寄予厚望,把教育工作置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上,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形成了优先发展教育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化科技与教育的合作,奠定了政策上、思想上的重要基础。臂如,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面向”与“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上。其中,“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我们造就建设现代化的强国人才,需要“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此后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与此一脉相承:体现出教育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

进而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一届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教育遵循着推动经济发展到文化建设再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逻辑进路,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着,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深入,日益趋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其中,第十二、十三、十四次党代会始终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发展主线,从教育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视角来定位教育的角色定位问题,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的基本策略;第十五、十六次党代会则突出教育的文化角色,建构教育的文化功能,实现教育改革与文化发展的紧密结合,视教育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这一时期的主题显现;十七大的召开,提出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和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根本的观点,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成了新时期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挥教育的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功能,成为科学发展理念的内在需求。由此,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

2.2 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自我完善,是人从不完善走向完善、走向文明的一个逐步进步的过程。当代的教育,应该正是以富民强国为主要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而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要改变中国数千年来的功利性的传统教育理念,实行教育革命,进而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学习型社会。因而,学界提出了“教育革命”[3]、“教育价值回归”等全新的教育主题,提倡教育应该摆脱社会和个人过多的功利性制约,向人性化复归[4]。近年来提倡的素质教育,正是对我国应试教育革命的结果。素质教育强调教育活动中的价值追求,塑造知、情、意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格,力图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它是一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教育理念的这一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结语:从民族生存到大国崛起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功地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逐步从一个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在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教育面貌焕然一新。一方面,中国教育规模和数量上实现了重要突破,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上,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变迁,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西方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陆续传入国内,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新思路、新想法。因此,30年来,中国教育在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规划构思、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内容扩展、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多元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发展、新成就,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构架和发展模式,基本满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需求、人才需求。

强国必先强教育。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之于个体,它是改进个体知识结构、提高道德素养的基本路径;教育之于群体,它是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国民道德不断完善的主要途径。在这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诊断。他们作为伟大的科学巨匠和革命家,在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许多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尤其是其“人的个性形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方针、战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应该成为其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然而,我国的教育事业的主题却由革命、改革到“革命”,走过了不同的历程,根本原因就在于民族国家面临的历史任务的变动。

中国百年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斗争史,60余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旋律是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发展史。战争年代中国革命要解决的是民族解放、国家独立问题,一切为了胜利、胜利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教育必须为革命胜利服务,革命教育是革命的必要组成部分。建国前30年,我们不但需要巩固政权、警惕侵略,还要进行翻天覆地的社会革命——整合社会,为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国家的工业化、为国家的富强发展而奋斗。改革开放30年来,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30年、中华民族抓住难得发展机遇的30年,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30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多元化要求相应的丰富多彩、鼓励创新、完善人格的素质教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建国60余年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一个随着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随着“民族”问题的解决、“民生”问题的日益好转,大国崛起所需要的高素质国民的要求、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革命乃是社会发展的必需。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3] 张广照.教育革命论[J].战略与管理,2004(1):107-117.

[4] 徐廷福.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性完满[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42-43.

From“Revolution”to“Revolution”:An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Thematic Word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A Transformation from“Revolutionary Education”to“Educational Revolution”

JIA T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China)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befor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Party and state implemented educational programs to in-doctrinate people with revolutionary theories to reinforce its power.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its educational idea has manifested the requirements to serve its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people’s overall development.The evolution from“revolution”to revolution”in education fields accompanies the progress from seeking survival as an independent nation to pursuing rise as a great power,reflecting the maximum interests of nationality and state.

revolutionary education;educational revolution;national need

D02

A

1009-3907(2012)03-0333-03

2011-12-12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11GGJS-164)

贾滕(1971-),男,河南南阳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

责任编辑:沈宏梅

猜你喜欢
革命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