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索

2012-08-15 00:54石立新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农林素质改革

石立新

(四川农业大学数学系,四川雅安 625014)

农林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索

石立新

(四川农业大学数学系,四川雅安 625014)

探讨农林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思路和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科学完善的数学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将教学基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加强数学教学服务专业的功能。

课程改革;专业服务;数学实践

农林院校培养具有农林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农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数学是大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它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为了能适应专业发展且为学生在今后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中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加强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能力,增强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一、改革动力

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必须根据各专业的培养总体目标来确定[1],为各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必须把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要求改革优化高等数学课程。现在高校的平均录取率为70%以上,生源的层次和基础的不同,决定了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必须转变为强调知识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性,尽量避开定理的高深逻辑推理过程,侧重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翻译为数学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并理解其在专业学习中的指导意义。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革优化高等数学课程,根据专业需要、学生生源层次灵活地处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把过去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内容按专业、学生层次进行选择,按照不同的专业和层次重新组合,实现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以能力素质为重点的素质观要求改革优化高等数学课程,传统的以知识多少为评价标准的体系,必须改革为与现代知识经济相适应的能力素质观。

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按照不同人才的培养定位,优化高等数学程教学目标。农林院校遵循“实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素能”的教学理念,优化程教学目标,调整课程教学要求,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在数学改革中,“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主线”,重视人的发展要求,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教学过程互动化建构数学基本理论+数学实践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互动化,构建“对话”的课堂文化,真正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对话与互动的过程,实现从“独白”走向“对话”的教学新模式。实施数学基本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以数学模型为载体,数学实验为依托,重视数学基本理论,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实践性,为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方法和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将理论问题实践化,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是其主要任务之一。引入概念要尽量采用学生所学专业中的背景知识,并将理论应用于分析解决学生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理论与方法将专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训练中。

开设数学实验课,把数学课程与计算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内容设置要以“重视专业服务,注重课堂学习与自我体验的一致性”为基本目标。让学生从复杂烦琐的数学计算中解放出来,体验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二)分层教学

学生数学基础层次差异较大,再加上基础教育课改后各地的内容要求的区别,统一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各个专业方向学生的特点。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高等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是“着重于学生的素质”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都接受到与之需求相适应的传授内容[2];使每一个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能体会和体验适合自己的数学;使每个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适合专业的思想和方法;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个性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差异化教育,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实现适合自己的差异化发展。

四川农业大学将高等数学分为3个层次:农林类、经管类和理工类。

(三)以融合专业化问题的教学体现专业服务功能

数学的教学过程,要再现发现数学的思维、思考过程。要结合专业开展教学,给学生提供在专业学习中数学实践的空间。数学教学内容要实现专业化,必须融入专业相应知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服务,把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出发点。因此,根据专业实际需要,实现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融会贯通。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指导意义。强调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和普及性,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的选择都必须注意和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

(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加强数学实践

数学实践环节的开展:

第一层次,在高等数学学课程中融入适当的数学模型教育,加入适当的数学软件操作教育,初步学会用数学软件解决一些数学计算和实际问题。

第二层次,开设数学学实验选修课,供全校所有专业学生选修,融合各个专业,体会数学实验、实践的各种应用。

第三层次,开设数学模型专业和选修课,进一步加强训练和锻炼应用数学,结合自己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建设

农林本科院校的人才更注重培养实践和应用,积极探索产学研的复合培养,要求教师队伍应是一支能够培养各种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优秀高校教师队伍。作为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讲解和分析理论知识本身,更要让学生亲身体会体验用数学方法、思想解决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不仅会讲,而且还要会做,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数学建模的能力,要有应用研究和创新能力。因此提高数学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十分必要。具体的做法是:定期将数学教师参与各专业教研会,与专业课教师相互交流;学习部分专业课程。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职业需求;深入到专业中,了解专业对数学课程的要求、职业发展对数学的要求。最终达到数学教师有较强的数学素质和基本的专业知识,将数学知识专业化和将专业知识数学化的“互译”能力,还要具备设计基于数学方法的专业学习途径。

(六)设立新的考核方式

将考试形式根据学生层次及要求多样化,引进比如课题式、专题式、阶段式等考核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考察。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改革,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以笔试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手段的弊端,让学生理解学习贵在平时积累,而不是靠考前“临阵磨枪”,引导“学贵在用”[3]。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而促进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数学。

三、结束语

农林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应当以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以加强数学时间为手段,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于海波.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J].理论观察,2010(3):115.

[2]张健.课程分层次教学探讨[J].职教通讯,2002(11):32.

[3]廖红菊.高等数学课程考核评价改革之探讨[J].考试周刊,2010(42):10.

(责任编辑 张佑法)

G642

A

1007-7111(2012)06-0044-02

2012-04-29

四川农业大学教改项目(04004013)。

石立新(1979—),男,硕士,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猜你喜欢
农林素质改革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改革之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改革备忘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改革创新(二)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