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虚拟社会化人格视角的网络成瘾分析与防范对策

2012-08-15 00:48贞,王婉,刘晓,胡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社会化人格心理

戈 贞,王 婉,刘 晓,胡 珂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0 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生活也因此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相应的,伴随着网络的过度使用而引起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也日趋严重。根据互联网络中心调查显示:在近几年高校学生退学警告、退学试读、退学等学籍的处理案例中,有近86%的学生都是因过于迷恋网络所致。其中,有1/3的学生因无节制上网而导致课程不及格,有3.6%的学生因网络成瘾导致学业荒废而退学。以某高校为例,近三年因故退学的学生人数总计362名,而其中80%以上的学生是由于网络成瘾影响学习成绩而造成辍学的。本课题小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网络成瘾的比例达到了10.5%(轻度成瘾者7.9%,中度者1.8%,重度者0.9%)。显然,网络成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主要从虚拟社会化人格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其防治进行探讨。

1 虚拟社会化人格的定义

所谓社会化人格,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通过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获得社会角色及社会行为规范,不断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个性。在人参与社会化的历程中,可分为真实的社会化和虚拟的社会化。真实社会化是一般范式,就是传统的社会化,即人在家人、朋友、同学和社会传媒中进行的社会化;而虚拟社会化是指在网络媒介和电子媒介里的社会化。一般意义上讲,我们认为,在网络世界中形成的社会化人格就叫做虚拟社会化人格。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将会越来越强,而虚拟社会化人格作为信息时代不可避免的衍生性格,将会对作为上网群体主力军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 网络成瘾大学生虚拟社会化人格存在的特点及危害

2.1 网络成瘾大学生存在角色扮演混乱性

社会化的中心内容是实现人对社会角色的存在和扮演。大学生能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较为轻松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但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因为作为施化者的虚拟网络空间引导大学生的导向性不清晰,使得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能够轻而易举地以各种现实生活中无法使用的夸张手段和戏剧化的交往方式,来实现对不同角色的扮演,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与心理依赖,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往往都存在着角色扮演的混乱性。

2.2 网络成瘾大学生常常充满与事实和常理不符的幻想

在无强制性约束力的虚拟空间里,大学生的角色认同出现了真实社会化进程中不曾有过的巨大障碍。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正处于情感体验和情绪大震荡的时期,情绪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波动。而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互动方式、情感交流方式、角色转换方式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大学生在虚拟社会化性格影响下对人际互动方式、情感交往方式都充满了幻想与不理性,认为虚拟社会化就是现实社会化,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导致社会互动受阻。

2.3 网络成瘾大学生道德弱化、情感冷漠和人格异化

首先,网络成瘾使得大学生道德弱化。网络中存在着多元化和良莠不齐的信息,不但有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还有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混杂其中。互联网的隐蔽性,使得很多不法网站和不良信息肆意传播,造成了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

其次,在网络时代,情感沟通缺乏。频繁的人机接触取代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比,已掩盖了许多丰富的内容:眼神、微笑、手势、语调等非语言符号,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大学生就会人格异化。大学生长期与网络媒体打交道,久而久之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能力,有可能导致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等心理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正常人格的养成,甚至导致人格畸形而诱发犯罪。

3 针对大学生虚拟社会化人格特征的网络成瘾防范

3.1 对社会而言,建立健全健康网络,优化大学生网络环境

网络成瘾问题来源于网络,应积极利用网络来解决问题。要健全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要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针对具有虚拟社会化人格的网络成瘾大学生存在角色扮演混乱性这一特点,高校重点应从开展丰富多彩且积极向上的网络活动方面着手。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网站,开辟心理知识、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栏目,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满足大学生对心理知识的渴求,重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要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多种网络活动,如网络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鼓励网络成瘾的同学报名参加。一方面,通过网络这一最能让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正确引导网络成瘾同学从虚拟社会化角色扮演,转移到现实社会化角色扮演,使网络成瘾的同学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认识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从而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平时,老师和同学也应加大对网络成瘾学生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使之逐渐摆脱网络成瘾。

3.2 对高校而言,建立网络成瘾学生档案,分类进行疏导工作

高校应当建立网络成瘾学生档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其基本情况以及网络成瘾的原因,对他们进行追踪与分类,了解其上网的目的,判断其是否成瘾、成瘾类型以及成瘾程度。可按成瘾原因分类,也可按成瘾程度分类,对每一类的网络成瘾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针对网络成瘾大学生道德弱化、情感冷漠和人格异化这一特征,重点应从加强学生情感及生活状态的关爱,创建良好氛围方面着手。我们必须意识到,虚拟社会化人格带来的道德弱化,情感冷漠和人格异化都是人的性格方面的问题,这种性格往往是自己不被重视和缺少关爱而产生的。网络成瘾问题绝不仅仅是网络自身,在高校里,一些人处于缺乏被关注的状态下,对他们来说,网络就成了一种替代的交流和关爱的方式。因此,对于网络成瘾的同学,重点要对其进行情感和生活上的关心与关爱。对爱幻想的同学,建议其去做心理咨询及治疗,教育并引导他们时刻遵守和维护自己的诺言,把网络道德的软要求变成规章制度的硬规定。

3.3 对教师而言,要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干预性心理治疗

教师要以平等朋友的身份找网络成瘾学生谈心,使其知道大学生活并非是虚拟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世界。要引导他们培养业余兴趣爱好,如读书、听音乐、打球、游泳等,以此来减少上网时间,逐渐降低网络成瘾的程度。可采用“替代”治疗法帮助充满幻想的虚拟社会化人格大学生寻找合适的兴趣活动来取代上网,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挫折等导致的负面情绪。要引导网络成瘾学生认识到经常连续上网的种种严重后果:夜间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容易出现皮肤粗糙、脸色偏黄、长黑斑和青春痘等问题;经常熬夜会造成疲劳、精神不振,免疫力下降,感冒、胃肠感染、过敏等自律神经失调症状;长期熬夜会对记忆力造成无形的损伤,出现上课时头痛脑涨、注意力无法集中等问题;长期熬夜慢慢会出现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甚至引发突发病症。等等。要引导和激发他们爱护身体、珍惜健康的意识,让其潜意识地强迫自己远离网络。

3.4 对学生自身而言,需要提高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

互联网毕竟不是可卡因、酒精等生理和心理的依赖物质,大学生对它的沉迷,大多是因为自我的放纵和缺乏自我控制。针对具有虚拟社会化人格的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常常充满与事实和常理不符的这一特点,重点应从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方面着手。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应该在学校的帮助下,认真审视自己的现实生活,认清自身的需求和应该解决的自身问题,加强自身修养,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提高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致力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求自我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动改善自己的行为。

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是个综合性的问题和难题,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各方面专业人员的指导,从虚拟社会化人格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自身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才是防治网络成瘾的根本所在。

[1]林峰.试析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及防治方法[J].改革与开放,2009,(11).

[2]李庆广.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J].河南社会科学,2005,(6).

[3]乔纳特·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叶霖.大学生网络依赖心理分析及对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5]张艳波,石岩.大学生网瘾戒除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社会化人格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心理感受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