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2012-08-15 00:48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课程体系文学

张 敏

(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张 敏

(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文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涉及到人文社科类多个专业。目前,该课程的课堂教学面临着课时大幅缩减、教学内容滞后、课程体系不完善、重知识介绍轻能力培养诸多问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应根据文学史发展的内在格局和学生兴趣来调整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当体现阶段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中国当代文学课的教学需要围绕着“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来思考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国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中国文学,它与中国现代文学同为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课程,一直是高等院校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自许多地方性高校纷纷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开始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是课堂教学时间一再“缩水”,教师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二是在中文专业普遍受到“冷落”的现实情形之下,如何激发学生对当代文学的敏感和热情?三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当代文学课程在传授学生文学知识提升审美欣赏水平的同时如何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本文仅就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讨,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抛砖引玉,希望同行批评指正。

一、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涉及专业多,课时一再减少

笔者所担任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是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根据教学大纲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课,目前的课时量是一学期每周2课时(以18周计算)共约36课时。近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课由原先的一学期每周4课时,减少为3课时,直至现在每周2课时,课时仅为原来的一半,课程内容也随之不断做出了必要的调整。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新闻专业开设有相近课程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课时大约也是36课时。此外,教育学院的小学教育、人文教育专业及人文教育专升本开设有当代文学、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课时同样被压缩,与文学与传媒学院相当。与此同时,汉语言专业已经开设起来的与当代文学相关的课程是:当代小说研究,一学期每周2课时;当代文学研究专题,一学期每周2课时;这些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当代文学课程涉及到人文社科类多个专业,并且都作为专业必修课。目前能够开设起来的选修课程不够丰富,课程建设需要加强和完善。

(二)教学内容滞后,忽视教育对象的变化

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性质具有特殊性,它与古代文学等学科不同,不是一个形态完整的封闭型学科,是一门没有下限的开放性学科。随着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新的作家作品、新的文学现象层出不穷,教学内容愈来愈丰富,该课程的教学需要关注文坛最新动态,紧跟时代步伐。但依据目前中国当代文学课所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是从1949年到2000年左右,近十年来当代文学思潮和作品涉及很少,基本上算是“空白”,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时代,没有体现出学科本身强烈的现实关怀的特点。加之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一直强调对“史”的描述,侧重文学思潮和论争的梳理以及对作家作品的“知识性”介绍,使得教学内容空泛枯燥,缺乏对学生审美想象力和感受力的培养。

笔者现在的授课对象是“90后”的学生,这一代学生的年龄结构心理、知识积累与以前的学生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教育的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关注授课对象的变化。笔者曾对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班学生(75人)做过一次调查,提出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否喜爱中国当代文学?”有55人选择的是“一般,涉猎不多”;表示“非常喜爱”与“不喜爱”的各有10人和9人,比例大致相当;第二个问题是“你喜爱的当代作家有哪些?举出作品”,笔者对学生提到的当代作家进行了排序,最为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当代作家有:郭敬明、金庸、韩寒、余秋雨、琼瑶、路遥、贾平凹、三毛、明晓溪、饶雪漫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当代文学的兴趣不大;80后作家及流行网络的“青春作家”普遍受到“90后”学生的欢迎;在市场的推动下,通俗文学颇受学生的喜爱。当然从中还可以发现,现在中文专业的学生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徘徊在较低的层次。这个调查结果对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内容的调整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保证教学工作逐步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和环节。本文主要从中国当代文课程内容的调整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两方面探讨。

(一)课程内容的调整

课时压缩对教师授课产生直接影响,也敦促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但课程内容调整不是简单地随着课时的减少删减内容,而是必须在教学目的、要求的指导之下对全部内容进行有侧重点的统筹考虑,做到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并具有启发性,同时还要针对授课对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课时比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调整,笔者认为,应尽量排除意识形态因素的束缚和干扰,根据文学史发展的内在格局和学生兴趣来安排课时,调整内容。从笔者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现在的学生对五、六十年代文学感觉相当陌生,兴趣不大,而他们对八十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文学明显感兴趣得多。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适当删减五六十年代文学的课时,将这部分课时用于介绍讲解近些年文学发展创作状况。当然,在介绍五六十年代文学时应本着精选的原则,保留经典作品如老舍的话剧《茶馆》,食指的诗歌(六十年代创作的诗歌),此外,笔者还将六十年代台湾文学加入进去,着重介绍白先勇的短篇小说创作,其迥异于同时期大陆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和研究兴趣。这部分所占的课时比例约为:1/4,8个课时左右。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是当代文学这门课的主体,约有22个课时。通过阅读代表性的作品梳理出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坛主要的文学思潮,小说创作领域出现的主要思潮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诗歌创作领域产生的主要思潮有朦胧诗、后朦胧诗、新生代诗。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便对新时期以来这二十余年的文学发展演变有了明晰的把握。笔者还将近十年来逐渐兴起的“网络文学”作为新增的教学内容,将此作为学生的一个“兴趣点”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课时虽然有限(只有6个课时),但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探讨新的文学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目前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在专业基础课课时一再减少的情形下,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笔者认为应当充分考虑以下两点:

一是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和专业能力,分阶段、分层次的建设相应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安排在一二年级,以当代文学发展和创作概况的掌握为主,阅读一定数量的代表作品,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专题课在三四年级开设,结合教师研究专长和成果,可以开设的选修课有当代小说研究、当代文学研究专题、港台文学研究、当代戏剧研究、当代诗歌研究等,这些选修课对当代文学基础课内容做了必要的补充。教师授课时吸纳最新的科研成果,力求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做深入地挖掘,以希望不仅扩大学生的视野,更能够增强他们分析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的理论素养和能力。

二是本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的原则,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理论课课时减少了,但实践课大量增加,而课程的设置怎样才能体现出它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社会需要来设置相关选修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当代文学相关的研究、教学和写作等工作提供帮助。针对将来有意报考教师编制,成为教师的学生,可设置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课程,让他们及时了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对那些志愿考研,继续深造的学生,可开设中国当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课程,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另外,针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文学类型如通俗文学(特别是言情、武侠小说)或某作家(特别是“80后”作家)开设专题课,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课程的设置还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开设中国当代文学与现实人生之类的课,这样的课程同时可以作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选课。总之,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有创新的意识,多样化的课程设置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三、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说:“中文系的学生培养有什么特点?和其他文科专业学生比较有什么更‘强项’的地方?我看就是‘语言文学’的能力,包括文学感受力和判断力,而这一切还要落实到写作的综合能力训练上。”[1]笔者认为,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与中文其它专业课的教学一样都需要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尤其是写作能力的提高。中文系学生不必也不可能人人成为作家,但必须能够准确熟练地驾驭汉字,能够清晰简明地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思想。为实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当代文学课程必须打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的教学情境和形式,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

(一)指导听课笔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讲”,学生边“听”边“记”,如果学生机械地记录,抓不住“重点”,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什么学生抓不住重点?原因在于他在听的时候没有动脑思考。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甚至发现有一些“懒惰”的学生连笔记都懒得记,只等着把老师的课件复制过来应付一下考试。虽然,现代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倡弱化教师“演讲者”的角色和作用,但记录听课笔记依然十分必要,这是学生对课堂上所听、所思、所想的言简意赅的摘录,是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和灵感的途径。教师可定期收缴学生的听课笔记查看,督促和指导学生记笔记,有时也可让学生互相查看,互相做出评价。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做“听课笔记”督促学生认真听课,始终保持着课堂上思维的活跃。

(二)强化文本阅读

笔者认为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是作品,因为只有通过阅读具体的作品才能了解作家的创作过程,也才能梳理出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文学课的教学应当回归文学本体,突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讲解,让学生充分领略当代汉语文学的魅力,从审美欣赏层面领悟当代文学的存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的兴趣。

中文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本应该是很强的,在中学时代就抱着对文学极大的热情阅读了相当数量的作品,具有较好的文学基础。但随着这些年高校扩招,加上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的社会语境的影响,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在逐渐下降,许多学生不读“经典”,文学感受力匮乏,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阅读经典文本,是人文学科教学不可绕过的必经之途与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文科大学生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2]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阅读,笔者目前采取的有效办法是:在中文专业学生入学之初开出一张必读书目单;在课程开设的学期之初提供一份教师将要在课堂上重点评析的作品目录,再次督促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和查找参考资料。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师要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领略作品的情感陶冶、领会作品的思想启迪,逐步增加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培养其健康的审美趣味。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指导,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独立地思考和回答,不仅让学生对作品本身有深入的理解,更要注重教给他们分析鉴赏作品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即“研读能力”,它不是对作品的泛泛浏览,而是带有研究性质的深入阅读。

(三)引导学生“说”课

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输,而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知识交流,教师充当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1.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制作课件,每次上课留出十分钟让学生展示和讲解多媒体课件。由教师或其他学生对课件做出评点。2.分组讨论的方式。同样课前将要讨论的作品布置下来,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展开小组讨论,上课时每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它组对其展开评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3.讲解当代戏剧如老舍的《茶馆》、高行健的《车站》等作品时,安排在表演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的同学饰演剧中人物,让学生亲身体会剧中的内容和精神,并引导学生将阅读能力转化为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表演能力。

(四)加强写作训练

学生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最终需要通过写作能力体现出来。事实上,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课外阅读需做读书笔记;制作课件要同时完成课件的讲解稿;课堂讨论当然也要发言稿;教师平时布置的作业具有小论文的性质。这些都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进行评点和批改作业时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予以学术性的指导,比如帮助学生发现好的选题、选择新颖的切入视角、运用相关的理论分析论述作品等等,从而提高学生文学欣赏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

最后提到一点,中国当代文学课的任课教师也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掌握现代教学技能。教师将相关的资料、图片、音像编辑成课件,在课堂上运用,不仅使传统的单调的黑板板书变得生动起来,更能够大大地扩充课堂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组织学生课堂外观摩根据当代文学作品改编的优秀影片,直观地再现当代文学,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拓展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

[1]温儒敏.现代文学教学课程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1.

[2]尤西林.经典文本导读在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中的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5):75.

[3]邓姿 张站.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研读能力——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10(6):115-116.

[4]翟应增.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4):59-60.

[5]周涛.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刍议[J].黄山学院学报,2010(4):95-97.

[6]李建军.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新形势下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出路与思路[J].宜春学院学报,2009.10(5):127-130.

G642

A

1673-1794(2012)01-0111-03

张 敏(1975-),女,安徽滁州人,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滁州学院院级重点教研项目(2010JYZ018)

2011-12-29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课程体系文学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我们需要文学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