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事项中的方言谐音词语

2012-08-15 00:47史素芬
长治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晋南谐音新娘

史素芬

(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山西民俗事项中的方言谐音词语

史素芬

(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语言载体。民俗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和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方言是反映民俗的一面镜子。文章以山西民俗为例,考察了谐音现象在民俗事项中的反映,从侧面揭示了人们重和谐﹑盼富贵﹑祈平安﹑求吉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方言;民俗;谐音

引言

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最外在的标记,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最底层的蕴涵,它沉淀着这一群体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人情世故等人文因素,也敏感地折射着群体成员现时的社会心态﹑文化观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1]民俗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和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说,方言是反映民俗的一面镜子,是民俗文化的语言载体。在众多的民俗风情中,有一种是用方言谐音为语言表现形式的,即所谓民俗吉利话。方言中存在的大量的同音词﹑近音词,构成了谐音民俗的语言学基础,而不同地域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心理﹑行为习惯,则孕育出了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谐音民俗。

本文以山西民俗为例,考察了谐音现象在民俗事项中的反映,从而从侧面来揭示人们传统的文化价值观。

一、谐音求吉

山西人民自古以来就重视追求幸福﹑美满﹑平安﹑吉祥的生活,这些渗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价值观念,往往通过一些谐音吉祥物体现出来。

旺火“旺火”是过春节时,家家户户在门前燃烧的火堆。过大年,燃旺火,求吉利的习俗,通行于山西各地。在辞旧迎新,万象复苏之际,燃烧起光焰通红,久久不息的“旺火”,以表达人们对家业兴旺,日子红火,大吉大利的美好企盼。在燃旺火时,人们手里拿着柏树枝,嘴里不时地说着:“我们发柴呀,我们发柴呀”。方言中“柴”“财”同音,“发柴”就是“发财”。

背背猴和马上猴这是两种传统的民间玩具,在今平遥明清一条街上以及其它一些旅游点上常可以见到这种民间工艺品。一只猴子背着另外一只猴子,就是背背猴,谐音“辈辈侯”,即“辈辈封侯”的意思;猴子骑在马身上,就是马上猴,谐音“马上封侯”。封侯即做官,在儒家思想和封建意识的长期主导下,汉民族“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追求功名是旧时文人和平民普遍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和理想境界。所以,与“侯”谐音的猴子,便成了满足人们企盼功名心理需求的特定吉祥物[2]。

枣糕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在山西好多地方要在这一天,在灶王神像面前供献上枣糕,“枣”谐音“早”,“糕”谐音“高”,意思是请灶王爷“早早高升”。“糕”在山西,是一种很吉祥的食物,黍米枣糕﹑白面炸糕﹑江米或黄米黏糕等,都因其谐音“高”而普遍应用于各种喜庆事项中,而晋北的黄米糕,更因其应用广泛而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3]。

石榴石榴是山西传统婚嫁习俗中常用的吉祥物。由于“石”与“实”谐音,“榴”与“留”谐音,因此,人们就赋予它新的含义。晋南稷山﹑临猗﹑万荣等地盛产棉花,当地习俗在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三五十斤棉花,叫做“黏亲花”,棉花内要放一对石榴,意思是要娶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当媳妇,并永远留住。同时,石榴多籽,在这里含有“多子多福”的意思。

花生结婚缝被子时,要给新娘的被子里放一些花生,或者请新娘子吃花生,是“花着生”的意思,祝愿小夫妻将来有男有女。

艾叶给姑娘陪嫁的被子里缝进去几根香和几枝艾叶,是祝愿夫妻“相亲相爱”;新娘子身上插一枝艾叶,是“带艾有人爱”,这里都是以“艾”谐“爱”。

水普通话中,sh声母的字在晋南方言中大多读为f声母,所以“水”在晋南方言中读fu,与“福”﹑“富”谐音。由此引出了一些民间习俗:大年初一清晨,村里人担一担水往别人家送,嘴里还说着:“给你送水fu来了”,谐音为“送福”,主人便给送水人一些钱,这叫作“用钱买福气”;晋南人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不能往室内﹑庭院泼水。“泼水”谐音为“破福”,害怕把福泼出去,跑了福气;举行婚礼之日,新郎迎娶新娘时,在所带礼品中有一瓶酒。新娘家将此酒倒入酒壶中待客,再在酒瓶里装满水,带回新郎家,并将水倒入水瓮中,谓之“以酒换福”,“福在福瓮里”,喻“久福”[4];安葬老人后,弟兄们要用酵母共同发一盆稀面糊糊,叫做“发酵水”,“发”取发财之义,“水”谐“富裕”之音,意思是虽然老人谢世了,但是弟兄们仍然会团结一心,共同发财致富。

吉祥的鸡在晋南方言里,由于“鸡”和“吉”同音,所以,“鸡”被视为各种民俗事项活动中重要的吉祥物:在万荣等地,过年敬神时,要献一只鸡;祭奠先祖时,也要献一只鸡;迎娶新娘时,男方需派一个小男孩挑着装有鸡﹑酒﹑筷子和葱的担子,叫作“鸡酒迎亲”。这里,“鸡”谐音“吉”,“酒”谐音“久”,“筷”谐音“快”,“葱”谐音“聪”,表示的意思是“大吉大利”﹑“婚姻长久”﹑“快快生子”﹑“聪明伶俐”;新婚夫妇入洞房后,新娘要将暗藏的鸡蛋剥了皮喂给新郎,以求吉祥;为老人出殡时,棺木上面要放一只活公鸡,叫做“引魂鸡”,希望以此“吉”来领引老人入土为安,并保佑后代吉祥如意。

发家的刷子由于晋南人将sh声母的字读为f声母,所以“刷”和“发”同音,由此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民俗习惯:举行婚礼时,男方在新娘到来之前,要用麦麸和发面打成浆糊(喻“发福”或“福发”),用刷子刷在红纸上,将红纸糊在竹席的四个角上,新娘入洞房后,婆家人要让其坐在贴有红纸的竹席角上,喻“坐发红”,坐着也能发财;新婚三日后,新娘要回娘家“住十”,十满回婆家前,要用高粱篾编两把锅刷子。这两把锅刷子一把留在娘家,一把带回婆家,意思是祝愿两家人大财发;翼城等地人送给别人刷子时,不能从门里往出拿,要从墙上往出扔,喻自家不能“往出发”(发给别人),要“仍然发”(扔给别人还要发之意);临汾一带,新房上梁或乔迁新居之喜庆时日,亲朋好友要送一把筷子,一把刷子,意喻“快发”。

二、谐音避凶

语言可以求吉,同样也可以避凶。用话语来求吉避凶是汉民族语言文化心理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各种避讳词语中,谐音避凶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与谐音求吉相同,谐音避凶也是在同音词﹑近音词之间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些与不详有关的实物和话语,是回避的主要对象。

“旺火”忌说“塌”前面提到春节期间拢的“旺火”,因为是用煤块垒起来的,所以在燃烧的过程中,不免有塌落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不能说“塌了”,而要改说“谢了”。原因是在山西很多方言里,商店倒闭叫“塌了”,追求兴旺的“旺火”与表示倒闭的“塌”是不和谐的,说出“塌”来会给一年的生活﹑生意带来不利。尤其是商家垒旺火时,对这一条格外重视。

逢“材”大吉结婚是大喜的日子,但也有不巧的时候,迎新的花轿在路上偏偏碰到了抬着棺材出殡的队伍,藏没法藏,躲没法躲,让人感到晦气。但民间自有化解的办法。如果碰到这种情景,就会有主事人上前,大喊一声“逢材大吉”,于是,两家相安而过。这是以“材”谐“财”。

饺子忌说破过年煮饺子时,如果有的煮破了,要忌说“破”,而要改说一个在山西方言里有开裂﹑绽开意思的词语“挣”。而且“挣”谐挣钱的“挣”,这样说很吉利,既避凶,又趋吉。

院内不种柿山西有的地方有院子里不能栽柿子树的习俗,因为“柿”谐音“死”,当地人认为,在家里的院子里种了柿子树,会给家里带来不幸。

姑不娶,姨不送山西许多地方都有“姑不娶,姨不送”的俗语,意思是结婚时,新郎的姑母和姨母不能和亲友一起去女方家迎亲,如果去了,会对新婚夫妇不吉利。这是由于“姑”与“孤”﹑“姨”和“一”谐音而形成的避讳。

“洪福”不能借走在没有电灯的时代,人们家里点的都是油灯,邻里之间经常要互相借灯。但借灯时不能把点着的灯拿走。因为灯火是红的,这里的“红”与洪福的“洪”谐音,意思是是防备把主人家的洪福带走[5]。后来,好多人家用蜂窝煤火,邻居家的火灭了,也不能从家里夹走正燃着的煤球,同样也是怕把洪福带走。

送礼不送钟在山西各地,近年来有一种新的习俗,便是“送礼不送钟”。因为“送钟”与“送终”谐音,送终就与丧事有关了。

送双不送单﹑送单不送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心理,数字的禁忌就带有地域特征。在向亲友赠送物品时,晋南一些地方的习惯是“送双不送单”,如送粽子﹑馒头等,数字应是双数。这种习惯符合汉民族崇偶数﹑喜双对的美学观念。而晋北﹑晋东南等地的习惯是“送单不送双”,据说,这是因为在晋北等方言里,“双”和“丧”音近,为了避免引起不吉利的“丧”的联想,“双”也就变成“单”了。

除夕不吃鸡与晋南大吉大利的“鸡”文化不同,晋北有一种旧俗,除夕之夜不吃“鸡”。因为“鸡”与“饥饿”的“饥”同音,在大年夜不想提到这个不吉利的字眼儿。

三、结语

“谐音是表达者利用表达者的语音和谐,从某个词语引起暗示和联想,由本体向谐体﹑相关体及隐蔽谐音的词语转化,也就是将能指意义转化为新的所指意义,从而达到符合语境要求的言语表达目的的修辞方法。”[6]上文讲到的谐音,都是同音﹑近音相谐,此外,山西民俗中还有一类是同韵谐音,即两者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如谚语“腊八早粥,来年好收”,[5]“粥”与“收”谐韵,于是就形成一种民俗。又如新绛﹑稷山一带,新娘新婚在婆家住十日后,要回娘家住八天或九天,俗话称“十对八,两头发,十对九,两头有”(“两头”指婆家和娘家),以“八”谐同韵的“发”,以“九”谐同韵的“有”。

这些民俗,是一种巧妙而得体的谐音方式在民俗事项中的反映,从内容上看,有与节日有关的,有与婚嫁有关的,有与丧葬有关的,还有反映日常生活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折射出了山西人民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

[1][6]汪如东.汉语方言修辞学[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3]吴建生.漫话山西方言文化[M ].太原:山西春秋电子出版社,2005.

[4]辛菊.河东方言与晋南民俗[A].陈庆延,文琴等.首届晋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232.

[5]马文忠.大同民俗与谐音[J].语文研究,1993,(2):44.

The Homophony of Dialect in the Item s of Folkways in Shanxi Province

Shi Su-fen
(Department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angzhi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Dialect,is themostexternal sign aswell as the embodiment of the local culture.Being a kind of local culture,folkway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dialects.Accordingly,dialect is a mirror reflecting folkways and their lingual embodiment.This essay takes Shanxi folkways as example viewing the reflection of homophony in the items of the local folkways,explaining from an angle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 on harmony,wellbeing,security and good-luck.

dialect;folkways;homophony

H172.2

A

1673-2014(2012)01-0015-03

2011—11—18

史素芬(1959— ),女,山西武乡人,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学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 单麦琴)

猜你喜欢
晋南谐音新娘
勇闯长龙阵
后稷族居地在关中不在晋南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新娘,你很帅
绝妙的数字灯谜
幸福的“围头新娘”
广东出土东汉晋南朝铭文砖述略
结婚季 新娘美甲推荐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