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西学 诗心攸同——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比较研究述评

2012-08-15 00:47胡亚民
长治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刘勰文论评点

胡亚民

(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中学西学 诗心攸同
——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比较研究述评

胡亚民

(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新批评派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论中的重要派别之一。新时期,我国学术界展开了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比较诗学研究,研究者最初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文心雕龙》、明清小说评点与新批评派的比较诗学研究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比较诗学;新批评派;综述

在中国,中西文论之间的比较诗学研究早已存在。早在上世纪初,王国维、鲁迅、宗白华、朱光潜等学者就曾经对中西诗学理论进行过比较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还是分散的、零碎的,缺乏系统性。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建立之后,我国学术界才广泛展开了对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其中也包括我国学者对新批评派所展开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一、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的比较研究

杨晓明的《英美新批评与中国古典诗学》一文是新时期最早对新批评派进行比较诗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虽然是新批评派比较诗学研究的早期研究成果,但这篇论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论文首先论述了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之间的相异之处。作者认为二者的相异之处主要在于“本体选择的歧路异途”[1]。具体而言,作者认为以“诗言志”为代表的“表现论”和以“兴观群怨”为代表的“实用说”贯穿了整个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的这种本体论的选择相适应,在具体的诗歌批评实践中,我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就形成了“以意逆志”的传记式批评方法和强调“滋味”的印象式批评方法,而这一切恰恰与新批评派相对立,作者认为新批评派在本体论的选择上走向了“客观说”的道路,新批评派认为诗歌的本体即作品本身,与新批评派的这种本体论相呼应,新批评派理论家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了“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的主张,这两位理论家认为既不能把作者的写作意图作为批评诗歌的标准,也不能从读者的心理感受入手来进行诗歌批评,而要针对作品自身展开分析和批评,这样就完全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的传记式批评与印象式批评。

作者还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之间的相同之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首先,作者分析了新批评派的“张力论”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的一致性。退特所提出的“张力论”强调诗歌语言内涵与外延之间的辩证关系,即诗歌语言应是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相结合。联系到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作者认为“张力论”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中关于诗歌“内外意”的理论相一致。其次,作者还认为新批评派的“反讽论”在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中也不难发现。新批评派所热衷的“克制陈述”、“夸大陈述”以及“正话反说”等言辞反讽的这三种类别在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中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言论。再次,作者还指出新批评派隐喻理论中的“远距异质”原则在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中可以看到同样的见解,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中的“因象悟意说”、“一言多意说”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燕卜荪的“含混”说之间具有同一性,而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中的细读式批评与新批评派的“细读”方法之间也表现出相同之处。

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探讨了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存在共通之处的原因所在。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无论是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还是新批评派,其批评理论都建立在坚实的艺术实践基础之上,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中的很多人在扮演理论家角色的同时,也扮演着作家的角色。正是艺术实践中的共通性因素才决定了这两种分属于不同国家、民族、时代、文化体系的批评理论间具有了共通性的认识。其二,新批评派中所包含的辩证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中所蕴含的中庸思想的契合是这两种文论在具体批评范畴和方法上会产生共通之处的更深层的原因。

与杨晓明将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李清良的《气势与张力》一文则集中对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中的“气势”与新批评派中的“张力”这两个概念的异同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作者重点分析了这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作者认为“张力”是诗歌内部各种辩证关系的出色总结。而对于“气势”这一范畴,作者从中国古代诸多文论家的相关论述入手,指出“气势”的内涵就是指“作品在各组成因素有机统一后而具有的一种艺术力量”[2]。不仅如此,作者还认为“气势”与“张力”这两个概念都主要存在于作品的结构、语言等形式构成因素之间。由此,作者得出了“气势”与“张力”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结论。就“气势”和“张力”这两个概念而言,作者不仅指出了它们在内涵上的一致性,而且还强调了它们在外延上的统一性,认为这两个概念都最适合于诗歌尤其是抒情诗的批评。论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对这两个概念的相异之处进行了比较分析。由于“气势”与“张力”分别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两个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必然会导致这两个文论范畴之间会存在着某些差异。论文中作者重点分析了“气势”与“张力”之间的三点差异。第一,在中国伦理道德型文化形态的影响下,在由天及人又由人及文的中国式思维方式的制约下,中国古典文论家注重从作家的道德修养、人格特征以及作家所处的社会背景、时代风格、地域特色等方面来论述作品的“气势”;而新批评派因为坚持“本体论”为代表的文学本质论,所以新批评派理论家只局限于作品形式的范围之内来探讨“张力”,并不涉及作品之外的其它因素。第二,虽然“气势”与“张力”这两个范畴都是对作品形式的各构成因素间所具有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概括。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中的“气势”强调的是作品形式的各构成因素之间的中和统一,而新批评派的“张力”则更注重作品形式的各构成因素之间的对立冲突。第三,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之中的“气势”这一概念还可以根据表现形态、地域风格、时代特征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区分出不同的类型,而新批评派的“张力”则没有办法进一步划分类别。

二、新批评派与《文心雕龙》的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文论进行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是新批评派与刘勰的《文心雕龙》这部巨著的比较。对于文学批评中内容与形式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刘勰提出两者之间以内容为本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刘勰对文学作品形式因素的忽略,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熔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等篇目中,刘勰针对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等形式因素深入细致地阐述了其观点和主张。正是由于《文心雕龙》对作品形式因素的高度关注,才使得《文心雕龙》与以作品形式为本体的新批评派具备了比较研究的基础,许多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在了《文心雕龙》身上,并在研究过程中有了一系列的建树。

黄维樑的《中国古典文论新探》是一本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视野对中国古典文论进行研究的理论专著。论著第四部分的题目为“精雕龙与精工瓮——刘勰与‘新批评家’对结构的看法”[3],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较为详尽地论述了新批评派代表理论家布鲁克斯的《精工瓮:诗结构的研究》与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两本经典著作中所体现出的一致性。作者认为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但是,布鲁克斯与刘勰这两位文论家都十分重视对作品艺术性的把握,不仅如此,他们还不约而同地强调“结构的重要,认为好作品必须是个有机体”[4],这样才能最充分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思。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论点的提出不仅以布鲁克斯与刘勰这两位文论家的相关理论表述为依据,同时还以他们具体、详尽的批评实践为基础。另外,作者在阐述自己的看法时语言平实流畅,深入浅出,这一点在此类论文、论著中显得尤为可贵。

汪洪章的《〈文心雕龙〉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一书比较了《文心雕龙》与诸多西方现代文论流派之间的异同,其中就涉及到了《文心雕龙》与新批评派的比较研究。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论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常论及的“比兴”创作手法,刘勰在书中将“比”理解为明喻与暗喻的兼具,而将“兴”理解为暗喻与象征的兼具,作者认为这就与新批评派尤其是韦勒克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书中详尽分析的隐喻与象征理论具有相通之处。其次,作者认为新批评派的“反讽”理论,“就诗法而言,实际上就是‘隐’、‘微’、‘曲’,就是刘勰的‘深文隐蔚,余味曲包’”[5]。再次,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提出了“六观”说,作者认为刘勰所提出的“六观”说基本上构成了一种客观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新批评派的“细读”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另外,作者还指出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与《文心雕龙·比兴》篇中的“拟容取心”说、兰色姆的“肌质-构架”说中的“肌质”与“构架”基本与《文心雕龙·序志》篇“擘肌分理”中的“肌”和“理”相当等等。汪洪章在论著中着眼于对新批评派与《文心雕龙》中的重要理论术语进行细致入微的相互阐发、相互印证,作者所做的这项工作为今后新批评派与《文心雕龙》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批评派与明清小说评点的比较研究

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文论进行中西比较研究的另一个焦点则是新批评派与明清小说评点的比较。评点是我国文学批评的一种传统而独特的批评样式,这种批评样式主要运用于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的批评。具体而言,评点包括圈点、眉批、夹注、总评等形式,这种文学批评样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具体灵活、细致精密,看似随意挥洒,但却要求批评者具有相当的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新批评派与明清小说评点在对文本的依托与批评方式的细致精密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因而,成为新批评派研究者所关注的对象。

王奎军的《“新批评”与小说评点之可比性研究》一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新批评派与明清小说评点之间的相同之处:第一,“都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文论”[6]。第二,“都以文本为唯一的批评对象”[7]。第三,都注重“探索作品批评的标准”[8]。第四,都是“早亡的婴儿”[9]。两者的相异之处作者主要谈及以下两方面:第一,就理论形态而言,新批评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严密的论证过程,而明清小说评点则建立在欣赏与感悟的基础之上,理论的逻辑性较弱。第二,虽然新批评派与明清小说评点都以文本为批评对象,但是,新批评派的文本中心意识更为强烈,完全割裂了作品与其它外在因素之间的关系;而明清小说评点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常常有超出文本范围之外的议论,经常会对文本进行道德批评。

陈晓润的《简论明清小说点评与英美新批评》同样在文章中比较了明清小说评点与新批评派之间的异同。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更注重论述二者间的相同之处。首先,就理论基础而言,作者认为二者都以文学本体论为基础,批评的中心与基础都是文本。其次,就批评对象而言,二者“批评的对象便是语言及语言存在的形式”[10]。明清小说评点关注作品语言上对谐音、双关、曲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而新批评派则关注作品语言的反讽、隐喻、张力等性质。再次,就批评方法而言,二者都采取细读的批评方法,在批评过程中都注重对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评价。文章的最后,作者对明清小说评点与新批评派的相异之处也加以简单的概述。作者认为新批评派的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主要针对诗歌这种抒情性的文体,而明清小说评点自然是关于小说这种叙事性文体的批评理论。另外,新批评派更注重理论的建构,而明清小说评点则理论性较弱,更为注重批评实践。

如果参考王奎军的论文,就会发现陈晓润的论文在比较新批评派与明清小说评点时,只是以这两种批评理论自身为切入点,将两种批评理论各自的理论主张加以比较后提出了见解。而王奎军的论文在对新批评派与明清小说评点进行比较研究时,不仅对两种批评理论自身给予了应有的关注,而且还将这两种批评理论放在各自所处的西方文论史与中国古典文论史的大背景之下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了结论。可以看出,王奎军较陈晓润的理论视野更为开阔一些。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学界开始了对新批评派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但直到上世纪末,此类研究成果仍然寥寥无几。新世纪以来,我国学界一改往日面貌,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比较研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倾注了更多的心血,研究者们暂时从宏观的视野抽身,转而从中国古典诗学中具体的批评理论与批评论著入手,在新批评派与《文心雕龙》、新批评派与明清小说评点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中建树颇丰,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这些研究成果毕竟还是局限于中国古典诗学的某几个点,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的由点及面,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学展开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1]杨晓明.英美新批评与中国古典诗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2):114.

[2]李清良.气势与张力[J].湖南师大学报,1993,(4):73.

[3][4]黄维樑.中国古典文论新探[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汪洪章.〈文心雕龙〉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7][8][9]王奎军.“新批评”与小说评点之可比性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00,(1):62-65.

[10]陈晓润.简论明清小说点评与英美新批评[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53.

Chinese Poeticsand Western Poetics in Common——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new criticism review

Hu Ya-m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New criticism is a western modern formalism literary criticism genre.In the new period,Chinese scholars have begun to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new criticism.At first,the schola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criticism theory and new criticism.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wenxindiaolong and new criticism is concerned by a lot of researchers,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comment on the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new criticism is also concerned bymany researchers.

comparative poetics;new criticism;review

I207.2

A

1673-2014(2012)01-0041-04

2011—12—21

胡亚民(1980— ),女,山西长治人,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单麦琴)

猜你喜欢
刘勰文论评点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书评点讯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从文论医评《内经》
从现象学看现当代西方文论科学神话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