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以安徽大学为例

2012-08-15 00:48王中华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材政治

王中华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合肥 2306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以安徽大学为例

王中华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合肥 2306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是每个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安徽大学39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揭示了大学生对学生自身、教师、教材教法、教学管理、考试考核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了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需要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师生;教材教法;教学管理;考试考核

为全面了解、掌握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进一步推动并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2011年6月份,我们对安徽大学学生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多阶段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一共印制400份纸质问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分别简称为“基础”课、“纲要”课、“原理”课、“概论”课)4门课中的每门课分别发放100份问卷,从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任教的49名专职教师中随机抽取8名教师,每门课随机抽取2名任课教师,每个教师所带班级等额发放50份问卷,一共面向全校400名学生发放问卷,最后一共回收395份有效问卷,总体有效回收率为98.8%,问卷调查的学生样本结构如下:210名男生(53.2%)和185女生(46.8%);181 名 大 一 学 生 (45.8%),153 名 大 二 学 生(38.7%),50 名 大 三 学 生 (12.7%)和 11 名 大 四 学 生(2.8%);150名文科生(38.0%),216名理科 生(54.7%),29文理兼收生(7.3%,主要是经济管理类学生)。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调查问卷一共28题,其中客观题为26题,主观题为2题,客观题大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少部分为多项选择题,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到学生对学生自身、教师、教材教法、教学管理、考试考核等方面的认识和态度。

(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认识和看法

这一部分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目的、效果等问题的总体认识和看法。

1.大学生对开设思想政治课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开设思想政治课重要性的认识,61名学生表示“非常重要”,占15.4%;174名学生表示“比较重要”,占44.1%;130名学生表示“一般”,占32.9%;25名学生表示“可有可无”,占6.3%;5名学生该题未填写答案,占1.3%。由此看出,大学生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与党和政府的期望、高校的初衷、教师的嘱咐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当代大学生还存在着认识不清和不够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他们对课堂学习的态度[1]。

2.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可多选)

对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目的,273名学生选择为了“开拓视野,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占69.1%,排在第一位;但是很多学生抱着“评奖评优”(39.7%)、“考研”(35.2%)、“入党”(24.3%)、“考公务员”(14.9%)等实用目的来学习,也有些学生纯粹是为了应付老师点名和混学分,占(21.3%);而只有39名学生表示对“课程本身感兴趣”,占9.9%,排在最后一位。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利主义目的非常明显,而课程本身吸引力严重不足。

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305名学生表示“还可以,有一定效果”,占77.2%;50名学生表示“基本没有,持怀疑态度”,占12.7%;只有30名学生表示“很大”,仅占7.6%;甚至还有10名学生表示“根本没有任何收获,纯粹浪费时间”,占2.5%。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来看,学生的满意度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每个环节都还有待提高和改进的地方。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课时的评价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课时安排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密切相关。安徽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目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4门课,即“基础”课、“纲要”课、“原理”课、“概论”课。

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性质的认识

根据教育部、学校以及专业培养方案的相关规定,目前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均为全国所有本科高校所有本科专业都必修的课程,这是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强制性规定。当问到“如果把思想政治课由必修课程改为选修课课程”时,256名学生表示“只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占64.8%;44名学生表示“不会考虑”,占11.1%;只有75名学生表示“一定选择”,仅占19.0%;20名学生选择“其它”,占5.1%。由此看来,很多学生出于认识模糊和功利主义目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性质存在着怀疑的情绪。如果不是教育部门的强制性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课程中就有可能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2.大学生最喜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可多选)

虽然“基础”课、“纲要”课、“原理”课、“概论”课在课程性质上都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每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难易程度以及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就业关联程度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喜欢程度。大学生对4门课的喜欢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纲要”课(63.5%)、“基础”课(43.8%)、“原理”课(26.6%)、“概论”课(17.7%),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都不喜欢”(8.1%)或“都喜欢”(5.8%)。

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安排的评价

对于大学生对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安排,36名学生表示“应适当增加”,占9.1%;55名学生表示“应当减少”,占13.9%;301名学生表示“比较多”,占76.2%;3名学生表示“还可以,比较合理”,占0.8%。由此可以看出,虽然05课改新方案实施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合并,门数和课时总量都已大大减少,但是将近90%的学生仍然表示“比较多”或“应当减少”,课时安排与大学生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书籍的评价

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总体评价(可多选)

在“三进”环节中,“进教材”是“进课堂”和“进头脑”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编写质量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总体评价,138名学生表示“理论性太强,可读性较差、晦涩难懂”,占34.9%;138名学生表示“脱离现实,没用太多用处”,占34.9%;124名学生表示“大学教材与中小学教材在内容上重复较多”,占31.4%;65名学生表示“勉强能够看懂”,占16.5%;只有67名学生表示“通俗易懂”,仅占17.0%,由此看来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已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但是大学生的实际评价并不看好,专家的努力与大学生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大学生平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实际使用情况

对于大学生平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实际的使用情况,142名学生表示“只在课堂上阅读老师教学章节”,占35.9%;126名学生表示“平时课外偶尔看看”,占31.9%;82名学生表示“只在期末考试前紧急突击复习”,占20.8%;31名学生表示“根本就不看”,占7.8%;只有名12名学生表示“经常阅读,提前预习”,仅占3.6%。由此看来,大学生平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实际的使用频率并不高,有的大学生一学期结束后教材仍然保持与刚发下来的“崭新”面貌,即使使用教材也是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实用主义态度,认真阅读和提前复习的很少,吃透和领悟的更少,这与教材总体编写质量有待提高有关,也与当前大学生学习浮躁和功利主义态度有关。

3.大学生平时阅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书籍情况

对于大学生平时阅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书籍情况,213名学生表示“偶尔读读”,占53.9%;111名学生表示“不关注,很少或根本不读”,占28.1%;47名学生表示“愿意阅读,通俗读物较少,自身水平局限,阅读困难而放弃”,占11.9%;只有21名学生表示“经常阅读”,仅占5.3%。由此看来,大学生平时对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实际的使用情况都不是太好,他们额外阅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课外书籍情况更不会太好。

(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

1.大学生课堂听课的状况(可多选)

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上,不少大学生自身不严于律己,学习态度不端正,当问到“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一般都做什么”的时候,表示真正认真听课和做好笔记的不多(22.0%);偶尔听听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笔记较少(67.8%);干与听课无关事情的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玩手机(18.5%):看专业书,做专业课作业(17.7%);看 报 纸、杂 志、课 外 休 闲书 (9.6%);睡 觉(8.1%);背英语单词,看外语书(6.6%);听音乐(6.1%);玩游戏(2.5%)。当问到“你对其他同学不认真听课的现象,怎么看”时,310名学生表示“只要不出声就可以”,占78.5%;84名学生表示“没有意见,很正常”,占21.3%;56名学生表示“影响我听课,老师要制止”,占14.2%;16名学生表示“老师没有必要管,我也经常那样”。由此看来,问题更严重的是很多学生对这种不认真听课现象反而见怪不怪和习以为常,这样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就难以形成。

2.大学生课堂出勤率情况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出勤率情况,283名学生表示“从来没有逃过课,即使因事或因病缺课也会向老师请假”,占71.6%;100名学生表示“偶尔逃过课”,占25.3%;6名学生表示“经常逃课”,占1.0%;2名学生表示“几乎就没有上过课”,占0.5%;4名学生表示“其它”情况,占1.0%,这其中可能包括不愿意回答该敏感问题,或者休学、出国等特殊情况。由此看来,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出勤率基本能够得到保证,但是还有不少逃课的现象,大学生的纪律意识还有待加强。

3.大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

对于大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153名学生表示“低头不语,不会举手”,占38.7%;140名学生表示“看看周围同学的动静,再做决定”,占35.4%;89名学生表示“很大方地举手回答”,占22.5%;13名学生表示“其它”,占3.3%,这其中有的学生表示“经常是点到我,我才回答”,有的学生表示“很想举手,但是没胆量”,有的学生表示“师生互动少,认真听课的学生也少,老师不好管理”,有的学生甚至明确表示“不想回答”。由此看来,很多大学生课堂主动回答问题的比例不高,而且存在从众心理,这给老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实施带来很多困难。

(五)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

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总体评价

对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总体评价,234名学生表示“为人师表,讲究方法,很受欢迎”,占59.2%;138名学生表示“严于说教,虽然没什么方法,但比较受欢迎”,占34.9%;17名学生表示“根本没有方法,不受欢迎”,占4.3%;1名学生表示“不负责任,让人反感”,占0.3%。由此看出,大学生对教师的好评程度总体较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较好,但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视。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的具体评价

当问到“您认为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上课时能否做到以下情况时”,大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负责,遵纪守时,注重为人师表”(82.0%);“教学准备工作充分,讲课熟练自如”(81.8%);“教学中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生动,表述准确(59.5%);教学中板书安排或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55.7%)这四个方面给予的评价较高。对教师“辅导答疑及作业批改认真负责”(19.0%);“讲授内容充实、新颖”(32.9%);“教学中注重启迪思维,激发兴趣,联系实际,培养能力”(37.5%)这三个方面给予的评价较低,这说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这三个方面亟待加强。

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大学师生之间联系的评价

当问到“您在课后是否会主动与您的思想政治课任课老师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等方式联系”时,203名学生表示“知道老师的联系方式,但没有与他联系过”,占51.4%;72名学生表示“想联系,但不知道老师的联系方式”,占18.2%;62名学生表示“根本没有必要联系”,占15.7%;40名学生表示“偶尔联系”,占10.1%;8名学生表示“经常联系”,占2.0%;9名学生表示“其它”,占2.3%,至于其它情况,有的学生表示“不到不得已,不联系”,有的学生表示“请假时联系”,由此可以看出大学师生之间课后联系很少。大学老师给大学生的印象经常是“行色匆匆”,师生关系比较淡漠,在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削弱了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和亲和力。

(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的评价

1.大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态度

当问到“您对当前思想政治课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态度”时,174名学生表示“效果一般,不过还可以”,占44.1%;127名学生表示“非常欢迎,易于理解接受”,占32.1%;87名学生表示“流于形式,课件枯燥,照搬书本内容,无趣味性,只是方便学生拷取课件”,占22.0%;7名学生选择“其它”,占1.8%。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评价并不是太好,因为不少老师由过去的照本宣科变成了照电脑屏幕和课件宣科。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

实践教学采取的形式不再采取课堂理论授课的方式,而是通常在寒暑假由学生负责联系实践调查单位,由学生自主组成社会实践团队调查或者个人单独调查,最后提交实践调查报告,再由老师负责评定实践调查报告的成绩。对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190名学生表示“效果一般”,占48.1%;163名学生表示“徒有虚名,很少或几乎没有效果”,占41.3%;7名学生选择“其它”,占1.8%;只有35名学生表示“效果很好”,仅占8.9%。由此看来,大学生对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满意度很低,因此很有必要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形式。[2]

(七)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形式的评价

安徽大学“基础”课、“纲要”课、“原理”课、“概论”课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的形式一般都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最后总评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分别按70%和30%的比例构成,期末成绩唯一依据是看学生卷面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平时的考勤、作业、论文、课堂回答问题等评定。至于对现有的思想政治子理论课考试考试形式的评价,11名学生表示“完全可以”,占2.8%;52名学生表示“应该可以”,占13.2%;227名学生表示“有一定局限性,效果打折扣”,占57.5%;102名学生表示“完全不能”,占25.8%;3名学生选择“其它”,占0.8%。由此看出,大学生对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满意度很低,主要表现在很多学生特别反感考试主要依靠死记硬背,因此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的形式改革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优化的对策建议

限于篇幅和写作水平,本文仅就问卷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学生四个角度,围绕课程体系、教材教法、教学管理、考试考核等方面对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教育主管部门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和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应注意到以下方面:第一,按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求,优化和精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第二,合理编排各个学习阶段的思政教育内容,以便在广度和深度上做好有效的衔接。第三,做好4门课内部之间的统筹协调,避免出现较多的交叉重复的问题。第四,在教材的针对性、时效性、可读性和说服力上更下功夫。有的学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经常变动、而且经常写到会议,把会议内容都照搬照抄上去,可读性较差”,教材确实存在类似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教材编写专家在教材编写的时候,准确把握稳定性与时效性、政策性与科学性、理论性与可读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二)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教学管理与服务

对于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坚持“严格管理、给予尊重、热情鼓励和积极扶持”的方针,第一,实行严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和培训制度,严把入门关,选派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当教学任务;搞好培训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第二,实行精神激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辛勤劳动,在全校范围内反对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和贬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的不良氛围,在课酬计算、工作量核算、进修访学、学术交流、课题申报、职称评定等环节适当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倾斜。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和教师参与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的切实开展和顺利进行。另外,针对安徽大学选课人数众多,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一般教学班级为120人以上)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大学生提出建议“最好像英语课那样实行小班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师生互动”,如果目前实行4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暂时有困难的话,可以考虑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原则,适量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编制,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课的班级,尽量减少和控制现有的班级人数。[3]

(三)教师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4]由此看来,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而且要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多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和发挥个人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课程备课上,尽量增加知识储备,吃透教材,深入浅出地传达教学内容;第二,在教学语言上,尽量表达流利清晰,或铿锵有力或者音色甜美,如果能够做到抑扬顿挫和幽默风趣更好;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采取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避免满堂灌和一言堂;第四,在教学手段上,综合协调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既要避免照本宣科,也要避免照课件宣科,多媒体课件要避免纯文字形式、合理搭配音频、视频、图片和图案;第五,在课堂纪律上,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出勤和认真听课,不能放任自流和败坏班风学风;第六,在因材施教上,应该注意文科生与理科生、男生与女生、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好学生与基础较差学生的区别,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5]第七,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积极推行多种考核方式,公平公正地评定每个学生成绩;第八,在师生交往上,应该主动自我介绍教师基本情况和个人联系方式,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增加相互理解,做学生知心朋友。

(四)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教师付出努力必不可少,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到底如何最终还是要看大学生自身学习和掌握情况。第一,大学生应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科学定位,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大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第三,大学生应该克服功利主义情绪,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备考。第四,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思并重和学以致用。由于学生众多,学校资源有限,无法安排每位学生都参与团队式和集体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总之,大学生不仅要从外部找客观原因,也要从自身内部找主观原因,从自身做起,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出一份力。

[1]周旺东.“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刍议.职教与经济研究[J].2006(2).53.

[2]邓 娟,田九霞,王中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以安徽大学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1(7).79-80.

[3]丁成际.现状、原因、出路——对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探讨[J].网络财富,2009(6).8.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OB/E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 _772/201001/xxgk_80414.html,2005-03-02.

[5]陈彩娟.大班环境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47-150.

The investig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esson:a case study of Anhui University

Huang zhonghua

The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esson is the main position,primary classroom,main channel and public compulsory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from Anhui University's 395students reveals college students'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for students themselves,teachers,teaching books,teaching methods,examinations,teach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it reflects comprehensive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existing problem of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esson.The teaching remforms must be implemented from education authorities,colleges,teachers,student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esson.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esson;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teaching books and methods;teaching management;examinations

G641

A

1673-1794(2012)06-0070-04

王中华(1978-),男,安徽岳西人,政治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安徽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优化机制研究(XJ200962)

2012-10-14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材政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教材精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