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层面看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2012-08-15 00:5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归化异化译文

谢 迪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从文化层面看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谢 迪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本文从文化层面探讨了异化与归化的定位及使用。通过实证研究,本文认为异化是今后翻译的主潮流,而归化是必要的权宜之计。两者应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并应避免过分异化或归化带来的不良后果。

文化;异化;归化

美国著名文学家约翰丁迪教授曾指出,文化赋予了语言独特的、区别于其它语言的个性特征,所以翻译学家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笔者认为,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孤立地存在,因为离开了文化之根,语言就失去了营养之源。因此,翻译的任务并不仅仅是纯语言的翻译,更重要的是超语言因素,即文化的翻译。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两种彼此对立的方法。异化指的是以源语言的创作者对文章的诠释为主体,通过译者的翻译促使读者主动、积极地理解并懂得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目的;如果让文章的读者保持不动,通过译者的翻译让创作者去积极主动地靠近读者,从而达到有效传递作者的创作意图的目的,这样的翻译过程我们称之为归化。对文化而言,在翻译中通过异化的方法可以更多保留作品中的源语文化成分。对读者来说,一方面可以吸收国外文化的异质成分来丰富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对译文增加了陌生感,使得理解并接受译文变得更加艰难。而通过归化把源语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读者所熟悉的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容易理解、接受异域文化,但也牺牲了源语文化中的大量负载信息。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He is leading a dog’s life”。译文1:他过着狗一般的生活;译文2:他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译文1用的是归化法,准确地再现了源语文化信息,而译文2用的是异化法,反映了译语文化的信息。归化法和异化法各自有利有弊,读者应依附哪种文化进行翻译呢?

从古代历史上来看,译者采用异化法多于归化法。探究其源,无非与历朝历代中华民族的善于学习、兼容并包的优良传统和平和开放的心态有关。然而,到了近代,由于中华民族受尽外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的知识分子译介西方文化的目的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因此大多数译者采取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归化法,以激起群众爱国兴国的热情。再者,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中国读者大多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为提高读者的可接受性,归化法成了一时风尚。故而有了将西方的“Romeo”、“Julia”归化成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有甚者,《悲惨世界》被归化成章回小说的笔法,每节多以“却说”、“话说”开头,以“且听下回分解”结尾。

可见,翻译方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测今后的翻译方法将越来越倾向于异化。随着社会发展,国际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人民的交流接触也空前频繁。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融合、渗透的渠道多样化了,其广度、深度也大大提高了,这为异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我们承认异化将越来越明显地占据主导地位,但归化作为一种翻译方法是不会消亡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博士说“language and culture all over the world are amazingly similar”。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共性,这是翻译中应该采用归化的客观依据。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观察事物的方法,以及对相同事物的感受上必然有其相似与相通之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不用一种语言中特定的方式去表达另一种语言中对等的意思。比如,汉语口头语“我比你多吃了几年咸盐”,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里正好有这样一句话“I was breathing air in the world thirteen years before your lungs were even formed”。遇到不约而同的巧合,翻译时自然要采用归化译法。

由于文化的共性而采用归化译法时,我们要特别警惕这样一种陷阱:有时候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中某些表达法类似,但这种相似实际上是貌合神离的。如英语中的“laugh off one’s head”和汉语中的“笑掉大牙”意义看似相同,其实前者是痛快淋漓地笑,而后者却是“认为好笑,看笑话”的意思。就连英汉两种语言中释义完全对应的词,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也不大相同。如汉语中的“知识分子”和英语的“intellectual”,前者指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包括中小学教师,甚至在有些农村地区还包括中学生,而后者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享有一定声誉的人,意义范围比前者要小得多。这些貌合神离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由于文化本身存在个性,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变化也会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进行,在各自的语言体系中不断形成具有独特文化涵义的词汇及表达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对跨文化交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融合和渗透并不能从本质上削弱文化、语言上的差异。异化法能够把异域文化通过源语文化形式展现并传递给不同文化的人们,以满足人们对源语文化的需求。因此,当代翻译界的趋势应该对异化法进行推广,从而拉近文化之间的距离,消除文化之间的陌生感。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最好译为“一石二鸟”,而不是单调地译为“一箭双雕”。异化中的音译或加注法还可以用来解决文化中的“空缺矛盾”。如中国传统食品“饺子”在英文中没有对等词语,用近义词“dumpling”来译会失去这一食品的中国文化特征,用异化中的音译就可以轻易解决这个矛盾。

由于文化的个性,采取异化手法并不是万能的,有时也会出现解决不了的困难,尤其是对文学作品中文化信息的传译。如注释太多会影响原文的文学色彩以及读者的审美效果,异化有时还会使译文晦涩难懂,甚至产生歧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归化这一权宜之计,或舍弃,或转换原文中的文化形象。如下象棋时人们熟知的规则“马走日,象走田”中的“马”、“日”“象”“田”所代表的特殊文化意义要用英语表达出来,除非加很多注释。无可奈何之下,詹纳尔先生将其译为“I only know the most basic moves”,虽失去原文的形象性,却不失为好的译文。中国有句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非但引不起译文读者的共鸣,而且还可能使他们产生怀疑:为什么没有米就做不出饭呢?因为对西方读者来说,面远比米要重要。若将米的形象译为“flour”,整句译成“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虽能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但与原文的文化又发生了冲突,容易造成文化误解,好像中国人也以面包为主食似的。所以不得不将原文“主妇”和“米”的形象全部转换,采用归化法译为“One canno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异化法与归化法的使用范畴并不是刻板的,要视具体情况而为。比较而言,异化是将来的趋势,而归化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因为归化必然会丧失源语所载的某种文化信息。因此在两者皆可使用的情况下,应大胆采用异化方法,为汉语语言提供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给中国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简言之,在翻译文化信息时应尽量异化,不得已时作必要的归化,同时警惕因过分异化而造成的望文生义、貌合神离,或过分归化而造成的文化误导或文化错位现象。

[参 考 文 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孙致礼.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中国翻译,1999(2).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4]丛波.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4).

H059

A

1008-178X(2012)11-0083-02

2012-08-16

谢 迪(1979-),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英语翻译学、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译文摘要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I Like Thinking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