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人物人格魅力 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2012-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卢 晶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泰兴学院,江苏 泰州 225400)

笔者从事高职高专历史教学工作,高职高专历史教育的目标包含了培养能够在中小学从事历史教育的教师。因此,实施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既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的道德情操及人格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中小学历史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着更多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经验表明,历史人物是最能影响学生心灵的素材。在教学中我注重挖掘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精神气节和高尚人格力量,用他们的榜样力量去感染、熏陶学生。本文笔者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谈谈自己的做法和心得。

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较多,如“状元实业家”张謇、“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氏兄弟、“盐碱大王”范旭东、“火柴大王”刘鸿生等。我先在课前认真选取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事迹制成课件,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结合本校实际:学生课余时间较为充裕,学校课余活动比较丰富,每学期都安排固定时间开展社团、兴趣小组、讲座等活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见缝插针进行渗透教育外,还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开设专题讲座,或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物事迹撰写读史心得,或开展近代实业家感人事迹演讲比赛等。从笔者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这样做往往一举数得,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阳光学子。

一、爱我国家、爱我中华

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整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力量。本课每一位实业家的创业故事无不充满着浓浓的爱国心、民族情,我选择张謇的事迹来触动学生。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甲午战争爆发前不久,他高中状元,可谓前途无量。但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的惨局,出于对危难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痛苦的同情,张謇毅然放弃曾经梦寐以求的仕途,开始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艰辛探索。他曾给儿子写信:“中国恐须死后复活,……救活之法,惟有实业教育,儿须志之。”他认为:“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 他在笔记中自勉:愿做一分一毫有用的事,不愿当鱼肉百姓的可耻之官。他毕其一生之力,历经 “千磨万折,忍侮蒙讥”,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誉为“状元实业家”。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一心强国富民,抛却个人名利,近代中国具有张謇此种胸怀和气度的实业家可谓数不胜数。

二、面对挫折,学会坚强

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心理抗压能力差,一遇困难挫折,往往退缩恐慌,不够坚强。讲本课第三目时我选择范旭东创业的坎坷经历,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范旭东,“中国近代化学工业之父”。早年随兄去日本留学,目睹日本的强大,他选择了科学与实业相结合的救国之路。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东京帝国大学化学系毕业,回国后不久被北洋政府派往考察英、法、德、比等国的制盐及制碱工业。考察中他饱受歧视,多次碰壁。如在英国卜内门碱厂参观时,傲慢的主人嘲弄地说,你们看不懂制碱工艺,还是看锅炉房吧。尽管很伤自尊,但范旭东实业救国的决心毫未动摇,愈发坚定。

从欧洲回国后范旭东开始创办制碱工业,其间所经磨难,后人实在难以想象:筹资融资艰难;工艺、设备、技术基础薄弱;外国封锁制碱技术;专业人才匮乏;股东目光短浅,纷纷想撤股;因盐场进度延迟遭董事唾骂;卜内门公司趁其受挫企图吞并;各路军阀先后多次绑架勒索“成名”的范旭东,有一次被绑被讹十三万元;垄断资本重压;市场发育病态……

面对重重困难,范旭东四处奔走,日夜操劳,备尝艰辛,但他表示:“为了这件大事,虽粉身碎骨,我也硬要干出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各种难关一一克服,我国第一批质量合格的“红三角”牌纯碱问世,并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正当他们自豪于民族化学工业从此崛起之时,英国卜内门公司又使出了降价抛售的卑劣手法进行恶性竞争,但范旭东迎难而上,沉着与之进行商战,最后击败其独霸中国市场的企图。

七七事变后,所办塘沽铵厂开工不到半年,即遭日机三次轰炸;侵略者急需化工产品和军需物资,觊觎范旭东的化工厂,日军曾把“久大”、“永利”两厂包围,派出代表要求合作,遭严词拒绝后强行接管。但范旭东愤然表示:“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宁肯为工厂开追悼会,坚决不与侵略者合作。”为避免重蹈覆辙,范旭东决定南京硫酸厂西迁,在艰难的西迁之路上,他鼓励员工:“这不是逃难,是创业。”其大无畏精神和积极心态令学生动容。

范旭东创业不仅遭遇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还深受官僚资本重压,因此一直惨淡经营。特别是在抗战最艰难的1941—1943年,永利厂几乎被压垮,每人每月只发给白米三斗,每三口人才发一块银元的零花钱。但范旭东毫不气馁,而是目光长远,拟定了战后的事业发展……

范旭东的事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那一代实业家忍辱负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和远见卓识的时代精神,从而懂得:面对挫折,应学会坚强。

三、服务社会,热心公益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都明确将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作为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讲授本课第二目时,我重点介绍荣德生的典型事迹来感化学生。荣德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他与兄长荣宗敬一起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对我国的民族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称他们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他不仅有“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的美誉,还以热心公益著称,他在家乡无锡及周边地区致力于社会公益,造福桑梓,为人称道。

(一)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学校,培养人才

荣德生把教育看作发展国家经济、富国富民的前提,其办学活动主要分三类:

1.在本乡大力兴办各级学校,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荣德生一生办学,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大学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男女并进,成绩斐然。所办公益小学和竞化女子小学,多次受到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当局的表彰,而且在江苏省乃至全国,也颇负盛名。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经济学家孙冶方都曾是先生所办公益工商中学的学生。抗战时期,先生转向举办高等专科教育,建成中国纺织工程学院,即今天中国纺织大学的前身。1947年,年逾古稀的先生仍不惜花费巨资,创办了私立江南大学,将其一生的办学活动推向了最高峰,也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其璀璨的一页。

先生一生用于办学的经费,据不完全统计,在20年代初,每年用于1所中学,8所小学的经常费用就达4万元。公益工商中学从创建到停办,8年间共计耗资25万元,相当于开办申新三厂时总投资的六分之一。江南大学创办时,预计耗资老法币200亿。

2.在企业内大办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公司职工的文化素质。荣德生以敏锐的眼光和极大的热情在所办企业中,大办职工子弟学校、工人夜校、女工养成所、机工养成所、职员养成所、艺徒训练班等职工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体现了对职工的关心、尊重和爱护。

3.提倡社会教育,创办大公图书馆。为培养地方人才,提高公众文化素质服务。先生是一个有眼光的学者型的实业家。他认为兴国必需人才,而人才离不开办学和建图书馆。在购书近10万卷后,先生于1916年正式开放图书馆,取名“大公”,以示不敢私有之义。至抗战前夕,该馆已收藏古籍18万卷;其数量之多,藏本品位之高,在无锡地区无出其上。抗战期间,该馆惨遭日军摧残破坏,在万分痛心之余,荣德生仍多方设法继续搜求购买各种图书。抗战胜利后,恢复整理,重新开放。1955年,其子荣毅仁秉承先父遗命,将“大公”藏书近20万卷,全部捐给无锡市图书馆,真可谓“遗泽流芳,永垂不朽”。

(二)组织编写《人道须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针对当时政治腐败、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先生在1926年亲自拟订大纲,请专家编写了《人道须知》,通俗系统地阐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进行道德修养的规范,先后刊印三版,共计三万多册,免费赠送给中小学生和各界人士,作为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辅助教材。他希望人人都能成为诚实、上进、积极、有为、克已、让人、善良、负责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和谐、安详、富裕、自足的小康社会。

(三)筑路、修桥,改善地方交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交流

今天无锡地方交通的便利,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荣先生。无锡及周边地区的许多道路工程都曾倾注过先生大量的心血和资金。他在兴筑桥梁方面贡献非凡。他曾发起成立“千桥会”,负责募集造桥基金。又成立“百桥公司”,具体负责造桥业务。“百桥公司”的日常开支,全由他自己负担。他一生在家乡及周边各县农村建桥上百座,其个人出资造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前无古人。其中,他用自己60岁生日亲友所赠寿礼金捐建宝界桥的故事,至今仍被无锡人传为佳话。

(四)建造园林,发展旅游事业,繁荣地方经济

梅园是先生留给无锡人的一份宝贵遗产,他独资精心打造了这处集旅游、怡情、教育、博物、宗教、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园林,梅园现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除建公园外,他还力倡开发沿湖风景区。他志向高远,1912年曾写成《无锡之将来》,意在对无锡进行区域改造。此后的二三十年间,他或向当局陈言,或撰文交报刊发表,或公开演说宣传,主题惟一:推进地方改造、乡村改造、区域改造,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五)其他公益事业

先生一生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所做善事不胜枚举,如在无锡开办平民习艺所、孤儿院、残废院、妇女救济院等四种慈善事业,倡议募捐救济苏北水灾,呼吁治理黄河水患等。但他最关心的还是多建工厂,增加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穷苦百姓的生计问题,这与纯施舍的慈善相比是一大进步。

荣德生先生的事迹令学生感慨万端:先生用面粉与布匹从衣食两方面对社会做贡献。面粉可用金钱来衡量,但先生奉献社会的精神却无法用钱来衡量;面粉保存有期限,但先生奉献社会的精神却万古长青。他日事业成功,必将回馈社会。

四、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现在的青年学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大手大脚花钱,不懂节约。即便是一些家境一般的同学也往往盲目攀比,不知父母挣钱的不易。本课涉及的人物都可谓富人,但他们在生活中却都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典范。这为我们开展不忘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很多绝佳素材。

譬如荣德生,他主张崇俭立国,反对奢侈浪费,尤其反对进口洋烟、洋酒和各类化妆品。他把 “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生布衣布鞋,粗茶淡饭,家中“朴质无华、佣仆萧然”。他讲:“人生必有死,即两手空空而去。钱财有何意义,传至子孙,亦未闻有可以历世不败者。”

再如范旭东,尽管身家万贯,但为人俭朴,立身端正,没有任何嗜好。在其追悼会上,侯德榜先生追忆其生前之事,竟至涕泣失声:先生做了三十一年的总经理,但是自己没有盖过一所房子,私人没有一辆汽车,死后两袖清风,甚至目前范夫人的生活都成问题。然而久大永利两团体在八年抗战中,未解雇一个人,先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赢得了国际上一致的信仰。

实践证明,通过真实、生动、具体的杰出历史人物介绍,挖掘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拉近了历史人物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在情感、思想、灵魂上去碰撞和交流,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