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奥法”支护在南湾水库泄洪洞工程的应用

2012-08-15 00:47河南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年4期
关键词:洞身泄洪洞止水带

□王 飞(河南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辛建厚(河南省陆浑水库灌溉工程管理局)

□李 岩(河南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工程概况

南湾水库泄洪洞工程是南湾水库除险加固三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泄洪洞全长403.7m,采用圆形断面设计,半径为3.3m和3.1m两种。设计纵坡为1/40,纵坡较陡,流速比较大。

泄洪洞洞身由Ⅲ类和Ⅳ类围岩构成。洞身基本上在弱风化和新鲜岩石中通过,夹层分部广泛,主要成分由铁质云母片岩夹石英云母片岩和炭质纲云母片岩组成。

2.施工方案选择

由于该泄洪洞局部地质条件复杂,围岩类别低,开挖后自稳能力较差,坍塌现象时有发生。开挖后如不及时支护,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为确保施工安全,经过设计论证,选择“新奥法”支护。

“新奥法”的基本思想是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和开挖面的空间约束作用,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对围岩进行加固,约束围岩的松弛和变形。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和监控来指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泄洪洞工程的支护由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两部分组成。初期支护能有效的形成应力承载圈,承担围岩压力,阻止围岩变形,使其趋于稳定;二次衬砌将承担后期的设计荷载,以及部分锚杆因蠕动、腐蚀,使应力松弛而转移到二次衬砌的围岩压力或作为安全储备。

3.洞身支护

3.1 初期支护

3.1.1 顶拱超前小导管注浆

所谓顶拱超前小导管注浆是指在隧洞开挖前,预先打入顶拱范围的无缝钢管,并在管内注浆,其目的是进一步增加开挖后自身稳定能力较差地段洞顶的稳定性,避免洞顶在开挖过程中发生坍塌。

采用人工配合台架风钻打眼的方法进行钻孔,导管在顶拱180o范围内呈梅花形布置。钻孔完成后,用高压水清洗干净孔内沙尘,采用压力流量双条件控制的方法进行灌浆处理,其注浆压力控制在0.5~1.0MPa,必要时在孔口设置浆塞。

3.1.2 洞身开挖

根据“新奥法”的施工要求,隧洞开挖必须尽量减轻对围岩的扰动,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在爆破作业中采用光面爆破技术,并根据围岩情况,及时修正爆破参数,达到最佳爆破效果,并形成整齐圆顺的轮廓,减少超、欠挖。

因此,为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及时进行支护,保证施工安全,洞身开挖采用全断面开挖的施工方法。

3.1.3 格栅钢拱架

格栅钢拱架是为保持围岩破碎地带的稳定性所采取的一种技术措施。钢拱架具有足够的支撑刚度和强度,而且与混凝土接触面大、结合好,能够共同变形、共同受力。

格栅钢拱架沿隧洞轴线每隔1m设一榀,纵向采用间距为1m的锁脚锚管(锚管内注浆)与格栅钢拱架焊接牢固,且与岩面楔紧。设置锁脚锚管的目的是为了固定格栅钢拱架,防止网喷时格栅钢拱架移位、变形等情况发生。每榀格栅间采用Φ42钢管纵向连接,形成稳定结构。

3.1.4 锚杆、喷射混凝土

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与围岩形成一个承载结构,可有效的限制围岩变形的自由发展,调整围岩的应力分布,防止岩体松散坠落。锚喷支护在施工过程中紧跟开挖掘进,边挖边喷,交叉进行,直至全断面完成。

3.1.4.1 初喷。开挖2-3h内应及时进行第一次混凝土喷射,厚度为5cm,顶拱应适当加厚。

3.1.4.2 锚杆孔施工。锚杆孔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围岩情况确定孔位,并作出标记。开孔位置允许偏差为10cm,孔轴方向垂直于开挖轮廓线。钻孔完成后用高压风、水联合清洗,将孔内松散岩粉粒和积水冲洗干净,以免影响锚杆杆体的插入和灌浆质量。

3.1.4.3 锚杆安装。采用“先插杆后灌浆”的安装方法。在插入锚杆的同时,须及时安装注浆管。注浆时对锚杆孔孔口进行封堵,直到孔口冒浆为止;无论因任何原因引起的灌浆中断,应取出锚杆,并用压力水在30min内对灌浆孔进行冲洗;如果在重新安装时发现钻孔被局部堵塞,应复钻到规定深度。灌浆结束后,在浆液终凝前不得敲击、碰撞或施加任何其他荷载。

3.1.4.4 钢筋网铺设。钢筋网应绑扎牢固,安装顺直,紧贴初喷混凝土表面,在有格栅处应与格栅连接牢固。在二次混凝土喷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钢筋网工整。

3.1.4.5 喷射混凝土。喷射二次混凝土时应先用高压水清洗初喷混凝土面,将附在面部的浮尘、松散颗粒等杂物清洗干净,并保持初喷面湿润,以保证两层混凝土面粘结牢固;喷射混凝土自下而上进行,各段间的结合部位采取复喷处理,严禁漏喷;喷射作业结束2h后,开始喷水养护,养护时间≥7d。

3.2 二次衬砌

泄洪洞二次混凝土衬砌采用液压钢模台车全断面一次成型浇筑。在施工过程中主要通过基面清理、测量放线、钢筋安装、模板安装、伸缩缝和止水带安装、灌浆管安装和混凝土浇筑等工序对二次衬砌的工程质量进行控制,确保二次衬砌的施工效果。

3.2.1 基面清理

基面按设计要求浇筑完C10垫层后,采用人工对基面杂物进行清理和水泵冲洗,确保基面洁净。洞内渗水采用在浇筑垫层时预留的排水盲沟妥善引排,保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无外部水流入。在混凝土浇筑前,对基面进行清洗,并保持湿润。

3.2.2 测量放线

测量时,利用在洞身开挖过程中沿洞身方向上布设的坐标控制点,精确测量。在测量过程中,洞身轴线中心点因为在半空中,不能直观的测放出来,需要在混凝土分段桩号断面四周测放上下左右四个放样点,控制四个放样点的坐标与高程,利用四点交汇,来确定洞身轴线中心点。在测放完成之后,对测放出来的放样点进行一次校核,保证测放点的坐标高程的准确度,符合测量规范要求。

3.2.3 钢筋安装

钢筋安装主要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局部采用焊接或绑扎,其搭接长度均按施工技术规范执行。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时,安装接头应用管钳扳手拧紧,使钢筋丝头在套筒中央位置相互顶紧,以减少接头残余变形。

钢筋安装分为底拱安装和边顶拱安装两部分。底拱钢筋安装时应设置架立筋作为钢筋的支撑架。架立筋应插入岩壁锚固,安装牢靠,不得位移。架立筋安装完成后进行受力筋和分布筋的安装;边顶拱钢筋安装采用搭设脚手架平台进行安装。接头应该错开布置,接头率≤50%。

3.2.4 模板安装

针梁钢模台车,由针梁、模板、前后支脚、门架及驱动装置组成。针梁和模板互为依托,交替前进,达到移位目的。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洞身轴线和仓面两端的腰线,利用台车液压系统来调整台车的上下左右位置,直至台车模板的轴线与洞身轴线重合。台车安装完成后,重新对其安装轴线及高程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3.2.5 伸缩缝、止水带安装

伸缩缝采用2cm厚的聚乙烯闭孔泡沫板,将其直接钉在堵头模板上;止水带安装时,止水带凹槽一定要安放在缝面中间,且使其与模板紧密结合。采用夹具托住上下两层止水带,防止止水带移位、损坏、撕裂和扭曲。为了保证两侧止水带的埋设深度和防止浇筑时移位,浇筑时应安排专人进行看护,确保止水带安装准确。浇筑时应确保止水带处混凝土振捣密实。

3.2.6 灌浆管安装

灌浆管安装采用梅花形布置,且固定在钢筋上。为防止混凝土灌入,两端管口用棉毡填实,外端管口紧贴台车面板。在管口与模板面接合处涂刷红漆,这样在模板拆除后混凝土面上留有红漆点,便于准确地确定灌浆管的位置。

3.2.7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采用混凝土罐车运输,混凝土输送泵泵送入仓。浇筑时,混凝土从模板台车上预留的窗门入仓,待混凝土浇筑至窗口处再将窗口堵紧;在浇筑过程中,应保持模板两侧均匀对称下料,左右两侧高差≤50cm。混凝土浇筑采用平铺法施工,应按一定的厚度、次序、方向,对称下料,均匀上升,且浇筑面应保持平整;入仓后应及时振捣,禁止堆积。仓内若有骨料堆积,应人工将其均匀摊铺至砂浆较多处,不得用水泥砂浆覆盖,以避免造成蜂窝、麻面现象;混凝土振捣时,严禁以振捣代替平仓,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严禁过振、欠振、漏振,具体以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气泡和水分不再逸出,表面开始泛浆为准。

4.灌浆处理

二次衬砌浇筑完成后,待混凝土达到75%的设计强度后进行回填灌浆,回填灌浆完成14d后进行固结灌浆。

回填灌浆的灌浆预留管埋设位置在洞身顶拱中心角120°范围内布置。灌浆次序由拱两侧向拱顶端推进,灌浆压力采用0.2~0.3MPa;固结灌浆的灌浆预留管的埋设位置在洞身360°范围内呈梅花形布置。灌浆次序由底拱向顶拱推进,灌浆压力采用 0.5~0.7MPa。

5.支护效果

为保证洞身支护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施工过程中对围岩进行密切的现场监控,主要量测拱顶下沉和周边位移情况,及时掌握围岩及支护的力学动态及稳定程度。在洞身内每隔20m设置一个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的观测断面,采用水准仪、水平仪、钢尺等测量工具每3d观测一次。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对比,围岩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施工过程中均处于稳定状态,由此说明该次支护在此次施工中是成功的。

6.结语

在复杂地质破碎岩体中开挖隧洞,采用“新奥法”支护施工是较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法,遵循“短进尺、少扰动、强支护、早封闭(及时进行灌浆处理)”的施工原则,能够有效的提高围岩的稳定性,保证隧洞的施工质量抑制不稳定岩体的塌落。“新奥法”施工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又在不断实践中得以丰富其内容和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新奥法”也存在某些缺点,不过相信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把“新奥法”不断完善,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洞身泄洪洞止水带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止水带安装工艺
背贴式异形橡胶止水带施工技术
隧洞止水带安装质量控制探讨
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深孔泄洪洞进水塔动力分析
止水带在线截面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河口村水库1号泄洪洞洞身支护结构设计
猴子岩水电站深孔泄洪洞掺气减蚀设施研究
隧道洞身开挖施工技术探讨
毕节市关门山隧道洞身开挖工艺
水平旋流泄洪洞水工模型试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