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实践哲学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启示

2012-08-15 00:42柯利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管理

柯利

(中共湛江市委党校,广东湛江 524032)

·哲学与思辨·

邓小平的实践哲学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启示

柯利

(中共湛江市委党校,广东湛江 524032)

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如何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如何管理好社会冲突,做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是当前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邓小平凭借其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审时度势,通过多种途径,有效解决了一些容易引发社会冲突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它的哲学思想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邓小平;实践哲学;社会管理

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表明了他们在世界观上的立场,同时也强调了这种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同样也是实践的哲学,它是我国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哲学。特别是邓小平注重时代潮流的切实把握、突出哲学作为认识论的功能以及着眼于在解决实践问题中发展等观点,对我国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着重大的启示。

一、邓小平“实践哲学”的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注重切实把握时代潮流的策略

1.邓小平对世界上社会主义遇到的挫折进行深刻的反思,打破思想上的僵化。“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邓小平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更多地是站在宏观和全局的角度。他认为,共产主义运动失去了战后那种迅猛发展的势头,降低了它对世界人民的吸引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在于提高经济效益、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方面显得有些落后,政治体制上的不完善和某些严重的失误,产生了极为痛心的后果,延缓了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但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最主要是主观指导上的失误,是思想上的僵化。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143

2.邓小平把握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特殊规律。他认为,绝大多数成员都在一定的组织中发挥作用。个体作用的发挥对群体作用的依赖极大。一个人的政治觉悟、精神状态以及知识才能都是发挥主体能动性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党的作用的正确发挥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关键,并且强调制度在发挥社会主体的能动性方面的重大作用。重视制度建设,以制度来解决社会矛盾问题,是邓小平管理社会冲突的重要思路。

(二)邓小平突出哲学作为认识论的功能

1.邓小平认为,哲学与各门科学以及社会实践的关系,就主要在于提供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他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实践观,形成独具特色的“两论”:“敢闯论”、“试验论”。敢闯,就是要求实践主体要有胆略和勇气,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要敢闯难关,敢闯禁区,开辟认识和实践的新领域。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3]372“闯”,从哲学上说,是指那种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邓小平发挥了毛泽东关于“一切经过试验”的思想,提出要大胆试验。他说:“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3]367因为在改革开放中,有些试验是否成功,不能看一时一事,要看相当长的时间。

2.邓小平同志还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恢复了实践标准的绝对权威。他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澄清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成为新时期理论创新的起始点和基准点。用“生产力标准”把“实践”合理性明朗化。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2]128用“三个有利于”把“实践”的内容深化、具体化。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原则与价值性原则统一起来,既遵循和服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体现现代化建设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在既合乎规律性又合乎目的性的基础上。

(三)邓小平着眼于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诸如解放思想、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一系列问题,在每个问题的解决中都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是要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从而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为解决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实际问题而创立的,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进程中,重大实际问题的逐步解决而发展和完善的。

二、邓小平“实践哲学”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启示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解放思想、发挥主体能动性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让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打破原有的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思路,使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用战略的眼光和战略思维深刻审视社会管理工作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始终以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创新思维,群策群力,深入研究符合形势发展和社会管理工作要求的新观念、新办法、新举措,抛弃那些陈旧的“管理”理念,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服务”新理念,把握好社会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格局多样化,旧的规则体系已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新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社会管理的内涵已由过去的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延伸到要更加注重激发社会活力,调动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现阶段的社会管理是活力和秩序并重的,客观上要求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管理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对社会管理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管理质量的要求也更高,对管理的作风要求也更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解放思想。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的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群众是社会管理的对象,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体。邓小平发挥主体能动性思想告诉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努力提高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及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只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充分参与、高效参与,以决策共谋集中民智、以发展共建凝聚民力、以合作共管汇集民意、以成果共享顺应民心,才能形成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社会资源的扩散,单位控制向社区管理转化以及公共服务领域的泛化,社会事务不再只是政府与各级管理部门的事务,而是整个社会与个体需要积极参与的事项。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要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要努力健全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参与机制,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和机制。要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4]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公众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实现社会和谐,最终要靠人民群众自己。个人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要提高自身素质,做文明市民、文明村民,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文明程度。但个人不仅要做守法的合格公民,更要在网络传播时代为自己的言行可能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负责,个人所参与的任何社会组织和活动,都要能够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利于社会和谐与进步。只有以主人翁精神参与社会管理,才能创造自己美好幸福的生活。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管理好社会冲突

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社会冲突显现出新的形式和内容。中国的社会转型,实际上是资源配置的转型,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再分配权力的下降,市场的影响力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角色也出现了转型,从统治集团变成了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而一个社会在高速变迁时,各方面水平均飞速提高,一旦公共服务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人们遇到的问题无法得到回应和解决,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效巨大,由于体制转型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发展观的片面理解等原因,导致了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分化悬殊、弱势群体庞大、社会结构僵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利益结构失衡、改革的代价被强制性地附加在弱势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社会背景下,弱势群体甚至部分中间阶层的相对剥夺感日益强烈,部分社会成员中逐渐形成一种不满意、不信任、不宽容的亚文化,仇富、仇官、仇不公的非理性情绪在自觉不自觉中滋生。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存在矛盾纠纷甚至冲突都是完全正常的,关键在于要提供一种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让民众有反映意见表达诉求的平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述的地方”[5]273。邓小平认为,只有经常倾听群众意见,走群众路线,接受监督,才能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他倡导党和政府要倾听群众的意见。“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2]144要管理好社会冲突,就必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创新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丰富基层民主内涵,最大限度地激发城乡居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邓小平在管理社会冲突方面也非常重视制度的建设。他认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333“克服特权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2]332,“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也解决不了”[2]328。社会管理是一项事关长远的基础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常态化、系统化、机制化。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要构建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使公众和政府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互动,扩大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参政、议政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建立社会预警机制,及时捕捉、全面搜集有效监控社会冲突可能发生的种种前兆,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争取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冲突发生之前。要构建健全通畅的信息反馈机制、科学决策机制、信息公开机制以及司法公平机制和虚拟社会、网络社会等的媒体表达互动机制等。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注重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化解社会冲突的根本出发点,以实现标本兼治,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既是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固本培元之举,更是长治久安的重大取向。现阶段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整合利益关系,协调利益矛盾,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努力消除部分社会成员因社会分配不均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二是加快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严格约束公共权力,规范干部行为,厉行依法行政,大力治理政府寻租、官员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三是地方政府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首要的政绩,着力解决好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四是切实加快民生政府建设步伐,通过制度化的方式逐步扩大和完善公共服务的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成果共享机制,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冲突的社会根源。着力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征收拆迁、企业改制、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涉法涉诉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下大力气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从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来改善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从改善民生这一角度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围绕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和弱势群体,加大保障和救助力度。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建立低收入家庭核定中心,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力度;完善大病医疗救助办法,实行大病医疗即时救助;完善助学、助孤和助房等政策;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敬老院转型升级,加快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探索养老服务社会化。

努力推进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和推动社区的自治和服务功能,满足基层群众多样化服务的需求;努力提升社区服务中心,全天候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大力培养发展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让部分政府办的事还给社会去办,推进“小政府大服务”;大力培育社工人才,推进社会管理、服务专业化,努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结语

创新社会管理,没有既定的模式可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一切都取决于实践。邓小平理论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性,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直接来源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完善,邓小平理论是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具体辩证法。邓小平实践哲学,对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在认真学习邓小平实践哲学的精神实质的同时,认真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新的重大变化,把邓小平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注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公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7.

[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3.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D63-3

A

1008-8520(2012)01-0008-04

2011-10-11

柯利(1967-),男,广东湛江人,政治教研室教师,哲学硕士。

[责任编辑:王咏梅]

猜你喜欢
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水利建设与管理》征订启事
聆听两会
——关注自然资源管理
2020年《水利建设与管理》征稿函
运行管理
管理就是沟通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解秘眼健康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