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生命困顿及成因分析

2012-08-15 00:44张国民雷丽君路超
关键词:生命心理大学生

张国民,雷丽君,路超

(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大学生中屡屡发生自残、自杀严重事件以及时常出现抑郁、纠结等心理问题,不仅引起了社会与高校的广泛关注,也由此提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问题。然而大学生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与问题呢,确实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其中深入了解大学生是怎样认识与对待生命,其行为表现如何,深层次的根源又是什么等基本情况与成因,对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之生命困顿的突出表现

大学生之生命困顿,总会通过各种行为表现出来,根据其对生命的影响与伤害的严重性,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一)无视生命,自杀伤人

大学生之生命困顿最严重表现为,无视与淡漠生命,屡屡出现自杀和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此花季的凋零不能不让人触目惊心,伤感不已。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曹连元介绍,自杀在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40岁人群的首位死因,据有关材料,目前我国大学生自杀率为每年十万分之二到十万分之四。据2007年 《北京市高校大学生自杀率问题研究报告》,从1997年到2005年,北京大学生自杀率平均每年10万分之2.59。再据中国社会调查所2006年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 “大学生心理”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四分之一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上海市预防自杀研究会对杨浦区300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做过类似调查,调查显示了一样的结果。还据北京联合大学某一学生的调查透露,有将近三分之一在校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2008年,广东省的一项统计还显示,研究生的自杀率高于本科生。[4]

大学生无视与淡漠生命所产生的另一种人生悲剧是大学校园的暴力问题,这主要指大学生对他人生命毫无尊重意识,轻率地甚至是毫无道理地伤害或杀害他人的生命。据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等有关调查显示,当遭到他人严重冒犯时,“经常有”杀死 “别人”的念头占7.4%的学生,“偶尔有”的占27.2%,没有的占72%。其中造成严重伤害影响的,如2004年发生的 “马加爵事件”、2007年发生的 “女版马加爵张超”杀人碎尸案、2011年3月发生的9名传销的大学生将 “不听话的新人殴打致死,并抛入珠江”事件。再如2010年10月发生的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案等,特别是,网曝药家鑫师妹认同师兄捅人行为,“我要是他 (药家鑫)我也捅……”。这些现象都让人触目惊心,发人深思。[3]

(二)轻视生命,伤害身体

大学生之生命困顿还表现在,没有意识到生命与健康的宝贵,有意或无意间地伤害着自己的身体。有的因情感问题、学习压力以及空虚无聊等,对身体实行自残;还有的是迷恋于网络或通宵打游戏,看色情电影,阴阳颠倒,心理失衡,或是吸烟成瘾,酗酒不断,造成精神萎靡,健康下降;也有的是不能自律自尊,遭受性病、艾滋病的传染,甚至有害的药物、毒品也在悄然流进校园,在接近学生,吞噬着学生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能在遭遇意外时自救或求救,无端地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如遭遇图财害命的抢劫,性伤害或者是被拐卖;再如遭遇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刑事案件、爆炸事故、盗窃和诈骗以及交通事故等意外时,没有防范与保护意识与措施,伤害了自我健康甚至生命,尤其是假日旅游、回乡度假以及野外探险、野炊等造成的人身伤害更是突出。这些问题的产生,看起来似乎是被动的,不是自己造成的,但与自我忽视生命,对生命珍爱不够,防范意识不强,特别是缺乏必要的人身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与技巧等无不相关。[2]

(三)忽视生命,虚度时光

大学生之生命困顿不仅表现在无视生命、轻视生命,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等严重事件方面,其虚度时光,浪费生命也是一个突出的表现。这一方面的问题往往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忽视,它恰恰是大学生之生命困顿的普遍反映,也是生命教育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因为时光是生命的元素,是生命刻度,也是生命的标志。虚度时光就是轻率地丢失生命。其具体表现在:一是无所事事,虚度时光。个别学生不上课,不读书,不做作业,几乎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做,游手好闲,饱食终日;二是不务正业,浪费时光。有的学生总忙于社会交往应酬,无暇顾及学业,还有的是沉迷于恋爱之中,错把大学这所知识的殿堂当作了爱情的伊甸园,整日卿卿我我;三是贪求游玩。无休止打牌的有之,无度上网打游戏,无心学习,通宵看电影聊天亦有之。无聊、郁闷、纠结成了学生的口头禅。在大学校园里,一天24小时里,什么时间都有睡觉的学生,有人“自誉为”睡虫、睡神、睡仙、睡佛,认为大学生睡觉的最高境界是,“抱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来睡觉,醒来后发现,通知书变成了毕业证,证明我在这个地方睡过。”[4]如此在大学混日子,浪费美好时光,真让人瞠目结舌,感叹不已!

二、大学生之生命困顿的内部成因

大学生之生命困顿以及不良行为的成因极其复杂,特别是自杀伤害等严重问题的产生是个人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情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但究其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来看,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惘上。

(一)生命观有失偏颇

生命观是大学生对生命的总的认识或看法,即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与态度。它是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而必然的人生课题。大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生命观,是决定其能否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正确地认识死亡,确立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提升生命的意义,完善人格品质的重大问题。然而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很少思考有关生命的价值、意义以及生与死等问题,尤其是个别学生生命意识极为淡漠,几乎让人无法相信。在生命认识方面,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生命敬畏感不足,特别是对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无视其他物种的生命价值;在超越现实生命,追求生命永恒方面,呈现出诸多的心理矛盾,他们更多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与自我世界,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终极追求的思考不深入;在生命价值的认识方面,主流价值观出现分化,趋向于多元化、功利化、务实化和自我化;在生命权利,如生存权、尊严权等认识方面,存在着心理矛盾、认识误区和不足。总之大学生之生命困顿的内在原因,首先在于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缺陷、误区、不足等问题,这样从反面说明了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现实重要性与迫切性。

(二)人生观有待成熟

生命观与人生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对生存、生命、生活的根本看法,然而人生观作为对人的社会性的根本看法,往往对人的生命观具有更深刻的影响甚至是起着最根本的调节的作用。那么大学生之生命困顿,也就往往通过人生观表现出来。调查显示,大学生之生命困顿,往往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缺乏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以及生死、义利、荣辱、美丑、善恶、苦乐、得失、成败、祸福等人生矛盾的深入思考,由此影响了他们对生命、生存与生活的思考与把握,甚至部分学生 “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过一天算一天”,正因为没有正确的成熟的人生观,所以等他们遇到人生与生命的有关问题时,不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与应对之,而往往是放大了问题与困难,造成了心理的困顿。譬如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他们也就不能够正确地对待生命价值问题,不能处理好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生活价值之间的关系,而是一味地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并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当做人生目的,视为最高追求;再如没有对人的本质的把握,他们也就不能够正确地理解生命的社会性特征,而把生命仅仅视为个人的事情,甚至把选择自杀也仅仅当做自己的权利,没有意识到生命也是属于父母与社会的,放弃生命就意味着放弃了他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理解 “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这将会造成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由此而言,大学生人生观不够成熟也是造成其生命困顿的重要原因。[5]

(三)心理承受力较弱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素质较高的群体,有其骄人的一面,同时作为一个处于成长过程的人,又有脆弱且令人担忧的一面。因为大学生的社会年龄正处于 “自然人”向 “社会人”的过度时期,他们的心理年龄正处于 “人生第二断乳期”,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心理上不成熟与现实生活的不适应组合在一起,往往容易产生心理焦虑、心理困惑和心理恐慌等心理问题。尤其是当大学生个人心理问题不能向外得到转移而自身又无法化解时,往往会变得郁郁寡欢,感到无助无聊、郁闷纠结,甚至出现放弃活下去的心理倾向。分析可知,一个学生出现自杀的行为,其外在压力的大小,并不是直接的原因,其直接相关的根源在于他的心理承受力与相应的挫折感所产生的心理扭力,即根本的问题在于,等外在的压力超出了其心理承受力,由心理压力变成了心理的扭力而导致的,恰恰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期望是非常高的,这样与现实的反差也就越大,所遭受的挫折、失意、痛苦就越大,甚至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最终导致其放弃了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这就说明,一是大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很脆弱,这就造成大学生各种严重问题的产生的根源。二是大学生缺少自我心理减压的技巧,这犹如一根一直在拉紧的钢性弹簧,总会有疲劳的时候。总之,大学生出现生命之困顿,动辄就出现自杀意念与行为,其本身心理承受力的脆弱不能不说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因。[6]

三、大学生生命困顿的外部影响因素

(一)生命教育重视的不够

现实教育的现实看,中小学教育阶段就缺乏有关于生命的教育,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先天不足。这就是说,大学中存在的生命教育的问题不只是大学教育期间的问题,也是基础教育、家庭与社会教育存在缺失鹅而造成的问题,尤其教育在关注生命体现人文关怀不够不足。特别是现实的教育越来越多地增加和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而淡化和减弱了人文教育,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对生命的解释越来越多的是科学技术层面上,如科学上的生命——学生知道是是碳水化合物,是细胞,生命可以克隆,生命可以创造,生物可以改变,思维可以用电脑模仿等。这样他们就逐渐淡漠了对生命的敬意和珍惜,没有了生命的神圣感和敬畏,把生命当成了物品,可以随便丢弃,这样也就不可能再去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提升生命、超越生命。如此的教育现象,也就越来越远离了生命这个教育的原点。还有值得注意是,随着大学校园内外环境的变化,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重大治安刑事案件、爆炸事故、盗窃和诈骗、社会交往等安全隐患日益凸显,加之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不健全,内容不充实,形式单一,师资、学时、经费不足,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再从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学校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予以正确引导和危机干预处理。在生出现严重事件后,各方都把罪责归推到了学生身上。这些问题都说明,学校作为育人、塑人的殿堂与熔炉,是不可轻视、忽视、缺失生命教育这一通识教育的生命教育既是学校育人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义。[1]

(二)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应试教育仍是我国现实教育的主导方式,其观念根深蒂固,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从现实上看,应试教育非但不能使学生获得快乐与幸福,而且给他们造成了许多的困顿,成为他们的生命之痛。有趣的是,高中阶段,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应对高考,都这样的告诉学生,“你们现在辛苦点,等考上大学就轻松自由了。”结果来到大学,学生并没有感受那样的轻松与快乐。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心理的落差与无望的悲观。“黑色的五月”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应试教育的反思。进一步讲,当代大学生是伴随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虽然他们以优异成绩步入大学殿堂,但是由于大学教育氛围和大学之前的教育氛围有很大差异,使他们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比如,在进入大学之前,所有学生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考取大学;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基本是一样的,即统一的教材;所有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一样的,即学习成绩。而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专业不同,学习内容不同,评价体系不同,且人际关系复杂,就业形势严峻,这些因素总使大学生感到茫然。这种生活环境和社会要求的转变,让习惯了步调一致化的入学新生无所适从。他们步入大学之后,人生的意义崩溃了,模糊了,而重新确定方向是非常艰难的,于是也就陷入了无尽的困顿之中,这样的学生只会 “学”而不会 “生”,只会 “考”而不会 “活”。还有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学校扩大了招生,生均教育资源却相对大幅度降低了。这样学生在学校做什么都要争抢,学校也无力于做更细致的 “传道”和 “解惑”了,这也不能不说是造成学生之生命困顿的又一个方面。

(三)社会现实的过大压力

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生活、生存等负面的压力,往日 “天之骄子”的光环逐渐暗淡退去。调查显示,学生面临的人生课题是求知、求友、求偶,感到困惑的是亲情、有情、爱情,其中学习压力、精神疾病、情感挫折分别是大学生之生命困顿的前三大原因。调查还显示,因沉溺网络游戏、荒废学业而产生的压力,成为近几年大学生生命困顿的新原因,与此同时,火灾、交通事故、暴力、毒品、艾滋病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尤其是学生感到就业竞争激烈,害怕走出校门,担忧无力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难以找到并胜任工作。有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学业、就业、生活 “三座大山”的巨大压力,成为了当代中国压力最大的族群之一。当然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巨大压力,不能不说具有时代的特点,如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同时社会诱惑日益增多。但是大学生承受的巨大压力,也与他们自身特点与心理感受有关。当学生生命、生存、生活面临这些社会现实压力的时候,常常使他们感到自己无以应对与适从而感到苦恼、困顿,同样面对困难与问题的时候,也常常使他们感到无力解决与抗争而感到焦虑与迷茫。正是大学生面对的是现实生活生存的压力,又由于生命个体、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家庭生活等诸多因素的交叉影响,才使大学生感到困顿,感到茫然,感到纠结。大量的事实表明,大学生心理受挫受压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适与化解,往往会导致其彷徨、迷茫、厌世、逃避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甚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者警觉、正视与重视。

[1]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235-237.

[2]肖川等.大学生生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16-118.

[3]顾海良.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22-223.

[4]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30-136.

[5]张国民.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简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2):86-89.

[6]王健.当前生命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向[EB/OL].(2011-01-14)[2011-12-10].http://www.lifedu.com.cn.

猜你喜欢
生命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