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热敏灸治疗产后抑郁症36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2-08-15 00:45王黎玲王招玲蒋丽琴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年6期
关键词:施灸敏化腧穴

王黎玲 王招玲 蒋丽琴

(1江西省泰和县计生服务站 泰和343700;2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南昌330046;3江西省泰和县人民医院 泰和343700)

产后抑郁症 (post-natal depression)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障碍。其表现与其他抑郁障碍相同,情绪低落、快感缺乏、悲伤哭泣、担心多虑、胆小害怕、烦躁不安、易激惹发火,严重时失去生活自理和照顾婴儿的能力,悲观绝望、自伤自杀。中医治疗该病有明显的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优势互补,能够降低西药抗抑郁剂的副作用,较快缓解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及周边症状,并且疗效稳定,不易复发。临床中发现,情志失调、肝郁化火是引起产后抑郁症的常见原因,笔者采用针刺加热敏灸治疗产后抑郁症患者3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产后抑郁症病因复杂,主要有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症状很多,中医一般归纳为血瘀、痰滞、郁结、血枯、肾虚津与二阳之病等不同类型。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选取72例门诊治疗患者,年龄最大40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3个月,最短7 d。所有病例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患者均产后30 d内发生精神疾病,表现情绪不稳、言语紊乱、行为怪异、幻觉及奇怪的想法等[1]。

1.2 治疗方法 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予针刺加热敏灸,对照组予针刺治疗,均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2.1 针刺 取穴:取心经和肝经的穴位为主。心经的穴位:极泉、少海、阴郄、神门、少府等,肝经的主要穴位:太冲、期门、章门、行间、蠡沟等。同时胃经和心包经上也可以取穴:天枢、足三里、头维、郄门、内关、间使、大陵等。进针方向及深度:五脏腧穴多向下斜刺,进针深度为0.5~0.8寸;若选择头部穴位,百会多沿头皮针刺0.5~1寸。

1.2.2 灸法 取热敏灸艾条2支(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制剂室生产)拼拢点燃。在针刺的基础上,医生手持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皮肤3 cm左右施行回旋灸,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3 min左右);然后施行雀啄灸,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2 min左右);接着在距离皮肤3 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移动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2 min左右);最后在距离皮肤3 cm左右施行温和灸,以患者局部无灼痛感为度。如果出现以上灸感反应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反应,则表示该腧穴已发生热敏化。每次艾条灸时出现的热敏点不尽相同,找到热敏点后,灸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直至上述诸多热敏现象消失,热感回缩至灸点,浅表皮肤仅有灼热感停灸。除热敏腧穴之外,灸上述腧穴4~5个/次,每穴灸5~10 min。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痊愈:抑郁症的三大核心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滞、言语及活动减少)消失,积极配合治疗。显效:抑郁症的三大核心症状基本消失,能在肢体功能许可的范围内自理生活,能主动进行功能训练,但兴趣未达到完全正常。有效:抑郁症状有所改善,能在肢体功能许可的范围内自理生活,不能主动进行功能训练。无效:抑郁症状无改善[2]。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29例,占80.6%,显效5例,占13.9%,有效2例,占5.6%;而对照组痊愈20例,占55.6%,显效8例,占22.2%,有效和无效各为4例,占11.1%。两组痊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抑郁症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理变化以心、肝、脾为主。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抑郁症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初病多实,以气机郁滞为病变的基础。病久则由实转虚,引起脏腑阴阳气血亏损,以心、肝、脾气血阴精亏虚为多。临床虚实夹杂证候亦较多见。其治疗以舒肝理气为主,根据兼夹症的不同配以清肝泻火、化痰散结等法。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一类新的敏化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整个治疗过程中,点燃的艾条不接触人体,无创无痛,患者在舒适的过程中完成一次治疗,此疗法尤适宜于临床畏针人群,另外在确定热敏穴位的基础上,患者完全可自行在家操作施治。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热敏化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约95%的出现率),乃至气至病所,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因此,灸之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3]。腧穴热敏化现象已涉及到许多新的生命现象,新的生命现象必然蕴涵着新的生命规律与机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极有可能发现人体机能调控的新规律,开辟灸疗调控人体机能的一片新天地,对现代医学发展也将提供创新的机遇。

[1]李振菊,刘相英,刘勇.产后抑郁[J].中国当代医药,2010,3(1):168-169

[2]潘琢如.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及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1):7-8

[3]陈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中国针灸,2008,28(1):44-46

猜你喜欢
施灸敏化腧穴
冠心病穴位敏化现象与规律探讨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近5年敏化态与非敏化态关元穴临床主治规律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中暑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耦联剂辅助吸附法制备CuInS2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