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身份定位的重要性分析

2012-08-15 00:52元焕芳
关键词:市民化进程城市化

元焕芳

(河南科技学院 思政部,河南 新乡453003)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身份定位的重要性分析

元焕芳

(河南科技学院 思政部,河南 新乡453003)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而城市化的实质和核心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给予农民工市民身份不仅可以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增强其城市归属感,而且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并推动三农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与持续发展。

城市化;农民工;市民身份;重要性

引言:城市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窗口,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场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城市不断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即城市化过程。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也可以说城市化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农民转市民的过程。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它们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城市化过程。城市化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但是当前我国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碰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率先走出农村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群体的市民身份定位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民的市民化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因此当前要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解决农民工的市民身份问题显得紧迫而又重要。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身份定位的重要性

(一)是维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增强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迫切要求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这一群体应运而生,农民工现象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所谓“农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身份是农民而在城市就业生活从职业上属于工人的那部分劳动者。农民工进城之后,通过他们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先天的农村户籍和农民身份的束缚,使得他们虽然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的巨大贡献但却一直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各项福利保障体系之外。城市长期以来对农民工采取的一直是功利性的“经济上接纳、社会上排斥”的政策,只享受农民工给城市经济社会带来的发展成就,却不承担管理和服务保障农民工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迟迟不给农民工市民身份及市民权力和福利待遇,使得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过程中的许多基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常常受到侵害,因此农民工也很难对城市产生归属感。这种对城市归属感的缺失,并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以及建设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形成一种城市过客心理,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这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因此,当前,给予农民工市民身份定位和市民权利,对于维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建设城市,从而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意义重大。

(二)是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农民工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过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虽各有其特色,但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城市化的过程,同时都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迁移,转化为城市劳动力,也即农民转市民的过程。如英国城市化过程所需的大量劳动力主要源于大量的带有强制性的农村移民,奠定了英国17~18世纪的工业强国和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日本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同样依靠农民的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定居。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发展经验和规律,已明确显示农民转市民尤其是率先走出农村走进城市务工的农民工转市民是各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对于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农民工转市民对于城市化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如前所述,农民工转市民,可以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和建设城市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而增强其建设城市的积极型和创造性;第二,农民工转市民,可以稳定城市的劳动力供给,缓解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严重的“民工荒”现象,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第三,农民工转市民,长期落户城市,可以带来农民工的收入、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刺激内需,扩大市场的消费需求,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第四,农民工转市民,会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产生相应的需求,政府在保障农民工市民权益的过程中将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扩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第五,农民工转市民后,这些新市民更多的在城市从事诸如建筑、餐饮、家政、保安、交通运输、零售等行业,将有利于完善城市服务体系和功能,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之,农民工转市民后,这批新市民,作为城市发展新增的有生力量,将会大大推进城市化的步伐。

(三)有利于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许多专家提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减少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为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生产率低下的矛盾,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认为,缩小城乡差别的途径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商业部门,这样做可以一箭三雕。既可以提高转移劳动者的收入,又可以缓解传统农业部门耕地不足与劳动力过多之间的矛盾,还可以扩大现代工商业部门的规模,进而进一步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功能……。此外,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其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要发展农业以及促进整个社会快速发展,必须减少农业人口,推进城市化进程。当前的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如英国的农民只有3%,美国是6%,日本是16%,韩国是20%。而中国当前超过50%的人口是农民,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非常艰巨。对此,我国有许多专家也指出,2020年中国要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必须转移2.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的市民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当前在率先走出农村的农民工群体向城市转移就业和人口迁移的过程中,碰到的一个突出难题就是农民工的市民身份难以解决,难以实现在城市永久定居,进而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当前,给予农民工市民身份,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

(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

社会的和谐,首先在于人的身份的和谐。当前,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的身份在我国存在着制度身份和职业身份、政策身份和阶层身份等多重冲突,农民工的这种身份矛盾、身份冲突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的引发社会不安定、不和谐因素。因为这种身份冲突使得农民工在整个社会中沦为非城非乡、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不利社会安定的社会边缘人。具体表现在:农民工这种社会边缘人的身份和地位,一方面使得农民工在农村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对农村缺乏归属感。虽然农民工从身份和户籍上归属农村,但由于其长期脱离农村在城市就业生活,这种空间距离使得输出地政府部门难以有效保障其基本的社会权益,使其对农村渐渐疏远,缺乏归属感。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的基本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对城市也缺乏归属感。农民工的农村户籍和农民身份使得其虽然在城市生活就业,对城市做出很大贡献,却难以得到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市民身份和福利待遇,甚至还受到种种城市的排斥和歧视,对城市也缺乏归属感。总之,农民工对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与其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城市的歧视和排斥、社会保障和归属感的缺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其产生一种被剥夺和不公正的社会认知、将给城市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因此,当前在城市化进程中给予农民工市民身份定位和市民权利,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二、结论和建议

城市化的实质和核心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城市化进程中给予农民工市民身份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因此,当前农民工的市民身份问题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共同营造有利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一)各级政府决策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中给予农民工市民身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各级政府决策部门要统筹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应从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乃至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城市化进程中给予农民工市民身份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破除种种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陈旧观念和错误认识,消除各种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和限制性政策,将解决农民工的市民身份问题作为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途径。在具体解决农民工的市民身份的过程中要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积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职能机构,出台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配套的经费保障机制,努力创造条件,为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机制运行制度。

(二)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社会协同模式,营造有利于农民工获取市民身份的良好社会环境

农民工转市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因此需要社会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多管齐下共同营造有利于农民工转市民的良好社会环境。首先,立法机关需要积极承担起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的责任,确保农民工的各项权益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切实的法律保障;司法部门则应秉公执法,严惩那些损害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者,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各类大众媒体应积极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积极营造一种公平、正义、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加大对农民工的城市贡献、正面形象以及农民工市民化重要性的宣传和呼吁,通过加强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社会文化整合行动来消弭城乡隔阂,消除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使整个社会充分认识到给予农民工市民身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消除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文化基础,营造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舆论氛围。此外,农民工自身一方面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技能和城市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有维权意识,要组织起来,通过自己的组织积极争取自己的市民身份和权益。

当然,在这些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力量中,政府的责任最大。因为保障农民工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和完善离不开政府,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与城市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冲突需要政府的公正裁判,农民工素质技能的提升需要政府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实施和保障等。这样,整个社会齐心协力,通过共同营造一种有利于农民工转市民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进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注:本文系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身份定位障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B220;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住房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QN-027)

[1]韩俊.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前景与路径选择[R].北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2010.

[2]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唐踔.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探析[J].前沿,2010,(11).

[5]陈丰.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J].社会科学,2007,(2).

猜你喜欢
市民化进程城市化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