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国家软实力建设及其建构

2012-08-15 00:44黄琭璐
关键词:价值体系实力马克思主义

吴 迪,黄琭璐

(1.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2.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国家软实力建设及其建构

吴 迪1,黄琭璐2

(1.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2.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091)

“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热议的焦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政治软实力的启示和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意义。

软实力;政治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马克思主义哲学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世界的流行词汇。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以往对国家实力的片面看法,使人们脑海中的“国家实力”概念丰满起来。国家实力并不仅仅由军备、武力等有形的硬实力构成,文化的影响力和政治价值的感召力等软实力同样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大的国家软实力能为我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减少我国发展的国际阻力;而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同样能够增强国内各民族的凝聚力,强化人民对国家政府的认同感、归属感。现今,我国软实力的建设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成为当前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软实力的概念和解构

(一)“软实力”概念的由来

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及《软实力》一文中,最早明确提出并阐述了“软实力”的概念。“软实力”随即成为冷战后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专有名词。他在2004年出版的新著《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一书中,又对“软实力”概念进行了补充。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了由经济、军事、科技实力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在约瑟夫·奈看来,苏联解体后,世界各国面临着对于国家竞争力概念的重新认识,即对国家实力性质的重新解读。当今的形势下,“所有国家,包括美国,要学会通过新的实力源泉来实现其目标:操作全球相互依存、管理国际体系结构、共享人类文化价值。”[1]而这种新的实力源泉就叫做“软实力”。

(二)“软实力”的内容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得到了学术界认可的同时又引起了很大的分歧。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1]11。而许多的学者对约瑟夫·奈宽泛且模糊的软实力概念表示了不满,并试图寻求关于软实力概念的严格学术定义。

我国学者阎学通认为,软实力可以分为政治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软实力[2]42。

在这一基础上,阎学通进一步提出我国增强软实力的路径在于提高政治实力,而提高政治实力的重点又应该放在提升战略信誉上[2]43。软实力不仅仅是说服,它是引诱和吸收的能力。软实力的核心部分主要是文化价值观及其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及其影响力。

笔者比较赞同将软实力主要划分为,可以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在海内外都能得到广泛认同的政治价值的政治软实力的提法。所以,“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以及国家形象综合形成的无形影响力。在这里,文化软实力和政治软实力两者互为影响、互动支持,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既包括由经济、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软实力和政治软实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格局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提升我国政治软实力的启示

约瑟夫·奈曾指出,“一个国家达到其在世界政治中所期望的结果,可能因为其他国家希望追随它,羡慕其价值观,以其为榜样,渴望达到其繁荣和开放的水平等。……软权力吸引民众,而不是迫使他们改变。确立预期的能力往往与无形的权力资源相关,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被视为合法的或有道义威信的政策等。”[3]6上文指出,软实力可以划分为,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在海内外都能得到广泛认同的政治价值的政治软实力。所以“政治软实力”这一概念与政治价值体系息息相关,而我国的政治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处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范畴之中,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关系的制约。其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整个社会制度变迁的基础,生产力的变化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带来经济基础的变革,从而产生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作为“上层建筑”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基本观点,可以看出,要提升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同感途径有二:第一,继续推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把“中国模式”这一种发展模式的“品牌”打响;第二,推行“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一)利用“中国模式”的政治软实力资源

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中国模式”作为世界领域内一项新式发展模式,是国家上层建筑领域的一项创新。“中国模式”除了为我国带来了持续多年的经济领域的高速发展,还为我国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利用“中国模式”的政治软实力资源是我国提升自身政治软实力的有利途径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模式”可以说是在由封闭式的计划经济向开放式的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由于当今中国对世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中国模式”作为我国的发展经验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政治、文化、外交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我国连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同样引起全球高度关注,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

“中国模式”作为一种软实力,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乃至吸引力。这是因为“中国模式”给世界带来了崭新的发展经验,成为原先存在的国家发展模式的重要补充。实践证明,计划经济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很难进一步激发生产力的发展,其某些弊端甚至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采纳市场经济及其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一整套上层建筑的国家在经历了经济的发展后,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纷纷陷入危机。

从现实看,“中国模式”尽管本身也存在问题,但仍然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模式选择。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许多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之处。中国的新理念正在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对全世界那些正苦苦寻找不仅发展自身,而且还要在融入国际秩序的同时又真正保持独立和保护自己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出路的国家来讲,中国提供了新路。面对世界各国对“中国模式”重视的形势下,有效利用“中国模式”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将为我国提高政治软实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对提升政治软实力的启示

政治价值观念是政治软实力的核心部分。我国的政治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本真精神的价值理念,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直观体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充分展示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的重要体系。因此,提升我国的政治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认同,我国的政治软实力才能得以真正增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直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未来社会的崇高理想。深刻揭露和批判了阶级对立的旧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束缚和压抑。“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革命……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资本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趋势时,又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可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理想的核心内容和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制度性质、目标任务、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一种或多种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体。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核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构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的最高实现形式的表现。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自由人的联合体”则是最终的政治理想。这一政治理想本身就包含了自由和平等等人类的基本政治价值。因此,自由、平等等政治价值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马克思主义早就将这些基本的政治价值融入了自身的血液。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核心。那么当前我国要想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指导下推进政治软实力的建设,需要贯彻“人”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前提。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一切政治价值的构建都要紧紧围绕“人”这一价值主体来开展,否则一切实践活动将毫无疑义。综上所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国在科学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道路上,需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纳入到核心价值体系中去,并将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派生出来的价值理念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去,贯彻“以人为本”的国策,以“人”为政策关注核心,从而得以建立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政治价值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充分利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资源的启示

如何利用好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相适应、协调,最终达到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指出,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统领下,发展了中国文化的“一体多样”架构传统。而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在弘扬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践中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中所起的关键和核心作用。因此,在处理中华文化传统如何与当代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工作中,不应把我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分割开来,应该在两者的统一中展示当前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和独特的民族魅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发达国家文化阶级局限性的揭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者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6]可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根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在观念上的表现。因此,在吸收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发达国家文化阶级局限性的认识。对于其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避免盲从发达国家的文化模式。

结 语

必须看到,我国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但作为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而且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地东西”[7]。马克思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必然对我国软实力的建设的实践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

[1]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阎学通.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J].世纪行,2007(7):42-43.

[3]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7]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2.

National Soft Power Building and Its Construction from the Marxist Perspective

Wu Di1,Huang Lulu2
(1.Graduate School,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2.Graduate School,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eijing 100091,China)

When the concept of“Soft power”was put forth,it

close attention by the theoretical circle.As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greatly improved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continues rising,national soft power building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As Marxism is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China,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s significant for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China.The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enlighten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on the political soft power and its significa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 in our country.

soft power;soft power of polity;soft power of culture;philosophy of Marxism

B17

A

1672-7991(2012)01-0001-04

2011-11-25;

2012-03-13

吴 迪(1984-)男,河南省洛阳市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实力马克思主义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