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考试制度评析

2012-08-15 00:45陈年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知识论卷面分数

余 浩,陈年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考试起源于我国对行政官员的选拔,后被广泛运用于学校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现又被用于部分行政官员的选拔。自公元前1115年至今的三千余年,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考试一直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考试发展进程中,人们对考试的认识逐步加深,考试的观念、考试的形式、考试的内容、考试的重点、考试的方法等也都在不断地变化。总的来讲,考试是逐步完善的。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现行考试制度依然存在多种缺陷,严重地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考试的观念偏颇

就学校的考试而言,现行考试包括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初中升高中的考试、高中升大学的考试,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内考试和校际联考等。各种考试无不受到一定的考试观的影响,当前占主导地位的考试观的基本特征是考知识论分数。一提到考试,想到的就是知识,一提到考试的情况,想到的就是分数,即通过知识的考试结果评价其成绩的优劣。这种考试观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首先,从基础教育阶段看,考试作为一种指挥棒,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引向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关注的是每次大大小小的考试的分数。每次考试后,教师向学生公布分数,向学生家长通报分数,并按分数进行排序,借以认定学生在班级乃至年级的地位。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家长采取各种办法,如请家教,花钱让学生参加各种培训提高班,在家督学,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等等。学生分数增加,学生按分数排序有进位,家长就高兴;没有进位甚至退位,家长就担心着急,就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来试图提高学生的考分。在这一考试观下,学生成了知识的储存器和考试的机器。至于学生的爱好、学生的兴趣,一概不顾,全部扼杀,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其实,在这种考试观的影响下,学生是其牺牲品,他们牺牲了自已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牺牲了自已的兴趣和爱好,他们牺牲了自已的身心健康,他们牺牲了自已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即使如此,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学生们却心甘情愿地作出这些牺牲。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这种教育背景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性和创造性,对于需要创新创造的社会而言,这又是一项多么巨大的损失啊!造成这一后果的责任在谁呢?对此,我们不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吗?

其次,从职业教育情况看,考试仍被作为一种指挥棒,占主导地位的考试观仍然是考知识论分数。2006年以来,教育部启动了示范创建工程,先后有100所高职院校争取到了示范校建设项目,100所高职院校争取到了骨干校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启动和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等成为改革的主题词。但是,在这一以示范建设为突破口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考试虽然也相应地有所改革,但从本质和整体上讲还是没有脱离考知识论分数的考试观。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的,各高职院校对其内涵并没有完全掌握,在校企合作方面,只注重行业企业专家执教和学生下企业实习,而在如何共同培养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深层次的问题上做得不够。在此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的实际情况是:工在企业,学在校园,工学无结合;工非所学,学非所工,工学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如此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情况下,其教学做合一也就难以实现了。于是,课程体系难有大的变化,教材内容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学科体系的痕迹到处存在,虽然有很多教材冠以“项目化教材”、“工学结合教材”、“教学做合一教材”、“任务驱动型教材”等,但大多都是学科体系教材的改良和包装,没有实质性的创新。面对这些学科型知识化的教材,是无法实施教学做合一的,而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下,其考试就只能是考知识论分数了。

再次,从本科的教育情况看,考试同样是其指挥棒,占主导地位的考试观同样是考知识论分数。本科院校的教育者们在论及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区别时,一般认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在本科院校,更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对于技能有所忽视,未放到应有的地位。虽然有部分本科院校也认识到技能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是相当有限的,丝毫没有动摇学科本位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课程体系按学科逻辑构建,教材内容按知识逻辑编排,教学组织以知识传授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其考试必然是考知识论分数了。即使是本科生考研,硕士生考博,也无不是考知识论分数。

考知识论分数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主流,严重地影响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结果是教育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甚至各类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考试,也难逃考知识论分数的影响,以至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却做不了应做之事。看来,考知识论分数的观念必须更新,否则,各级各类教育将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将会受到极大影响。

二、考试的形式单一

现行考试受考知识论分数观念的影响,其考试的形式非常单一,即针对知识进行卷面考试,通过卷面考试这种形式来认定学生的学业成绩。这种考试形式只方便对知识的考核,不利于对能力的考核。久而久之,学生注重的是知识,是卷面,而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谈到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时指出:“大学的教育模式最大的问题是满堂灌,满堂灌的背后是什么?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所有的教学只是围绕考试来进行的,分数是第一目标。大学是这样,中学也是这样。”看来,单一形式的知识化的卷面考试,以及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业,严重地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杰出人才的培养。

我们于2005年访问过德国的一所学校,该校校长安排了两个学生发言,一个是德国的学生,向我们介绍他们学校的情况和他们在校学习的情况,讲话的神态、气质俱佳,语言非常流畅。另一个是到德国不久的中国留学生,学校安排他致欢迎词,他只说了“我是从中国来的留学生,欢迎你们到我们学校访问”,然后想往下说却说不出来,脸涨得通红。为了不让其难堪,我们代表团成员立即鼓掌,借以圆场。事后我们和这位留学生交谈,他说在该校,学习很轻松,有关知识的考试他几乎都是第一名,但其他方面却大不如当地的学生。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德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把知识的考试视作全部和唯一,德国的教育对知识的考试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更不可能是唯一。中国学生在国际上包括奥赛在内的各种知识竞赛都名列前茅,但就是拿不到诺贝尔奖,产生不了世界级的杰出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只重视对知识的考试,而且主要是卷面形式的考试。

应该说,以卷面的形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只以卷面的形式对学生学业进行考核是不全面的,是不能完整地、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的。

三、考试的内容狭窄

现行考试的内容是狭窄的,一般限于书本中的内容,教师讲的内容,知识性的内容。教材中没有的,教师没讲的,非知识性的,一般不会考试。前文所讲到的“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就说明了这一点。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主要是高等教育的教师)生怕学生考不好,搞所谓的考前辅导,进行系统串讲,将考试的内容融入短短一、二节课的考前辅导和串讲中,学生只要重视这一、二节课的考前辅导和串讲就能考出好成绩。这种做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首先,部分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只关注考前辅导,好象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只是为了过关。从而导致部分学生门门课程都及格,但却根本没有学到扎实的东西,毕业之后什么都不会,等到应聘找工作时才知道大学几年是虚度的,明白过来为时已晚。

其次,由于平时学习不努力,又怕考不好。因此,有些学生特别重视考前辅导,恨不得把教师考前辅导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听完辅导后,又将笔记加工整理成卡片,以便考试时作弊用,败坏了考风,也败坏了学风。

再次,由于考试内容狭窄,仅限于教师划定的范围,其他知识和技能与考分无关。因此,这样的考试成绩,有失偏颇,不利于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四、考试的重心倾斜

现行考试是畸形的,其重心严重倾斜,具体表现为“五重”“五轻”:

一是重知识,轻技能。现行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知识来制订,课程围绕知识来设计,教材围绕知识来编写,教学围绕知识来组织,最终必然决定了考试以知识为中心。反过来,以知识为中心的考试又进一步强化了围绕知识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知识来设计课程,围绕知识来编写教材,围绕知识来组织教学。如此进行下去,形成恶性循环。以知识为中心,考试对知识格外偏重,而技能则不受重视,甚至基本不涉及。高分低能就是源于这种教育与考试制度。

二是重理论,轻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理论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实践检验理论,经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又用于对实践的指导。现行考试重理论轻实践显然是不对的。首先,理论分正确有用的理论和错误无用的理论。错误的、无用的理论不仅不应受到重视,而且应该被抛弃。其次,正确的理论是应该受到重视的,但是绝不能为理论而理论,而是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纯理论是没有生命力,其行不远。在考试中,理论和实践都应该受到重视,最理想的情况是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再次,理论还分基础理论和应用性理论,诚然,基础理论是重要的,但应用性理论更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应用性理论更显得特别重要。考试必须处理好基础理论、应用性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不能有所偏颇,高职教育要突出实践和应用性理论的地位。

三是重卷面,轻操作。卷面考试是一种省时省事省力又方便组织的方法,正因如此,一直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无一不是采用这种方法。为了适应升学考试,小学、初中、高中在校内组织的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也都是采用卷面的形式。在大学,各种考试也主要是以卷面的形式进行的,即使有采用操作方式的,也只是一种辅助形式,其考试成绩主要还是由卷面决定的。重卷面轻操作的考试,使学生用脑不用手,或者只重视用脑,不重视用手。从而导致了学生会说不会做,且所说不过是人类已经定性的一些知识而已,至于创造性的知识,创新型的思维,与他们是绝缘的。

四是重结果,轻过程。由于教育只重视知识,因此,考试便自然而然地采用了一锤定音的方法,即通过一次性、终结性、知识性的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于平时的学习情况则不甚关注。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试,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结果性的考试,其学习目标定位在最后一考的分数上。至于学习的过程,则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对人生有用而不是考试的内容,则完全被忽视。

五是重智商,轻情商。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机构。教育培养的人才,在追求高智商的同时,必须追求高情商。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智商和情商都很重要,人生在事业的道路上,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现行教育及其考试重智商、轻情商是极其错误的,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尤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五、考试的方法陈旧

我国教育在知识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不仅观念偏颇,形式单一,而且方法陈旧,主要是笔试一法。一提考试,必是教师考学生,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考核。其通常的做法是:针对课程(科目)分别出卷考试,分别进行成绩评定。

从基础教育(包括小考、中考、高考)的考试情况看,可以说是“总分决定论”。即总分越高,成绩越好。从高等教育的考试情况看,可以说是“过关论”。即每门课程必须及格,不及格必须重修再考,只有及格才算过关。如果某门课程不及格,其他课程考得再好也不行。我国学校的考试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四个统一:

一是统一考试内容。考试的内容是由试卷决定的,试卷是由参与试卷命题的教师决定的。教师在制定试卷时,围绕着考试课程(科目),将其知识通过不同题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等)表达出来,构成考试的全部内容。

二是统一考试时间。考试的时间是全部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同时参加考试,开考30分钟后不能入场,开考30分钟内不得出场,考试时间终了,考生必须全部离场。

三是统一考试地点。考试的地点是全部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事先指定的教室同时参加考试,并按指定的座位就座,严格遵守有关考试纪律,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答卷。

四是统一评价标准。现行考试运用卷面形式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所有内容都是既有的知识,都是能从过去的知识库中找到答案的。因此,统一评价标准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现行的考试情况看,“四统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给人一种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感觉。最后以分数说明问题,便于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量化评价,也很好操作,故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运用。然而,这种考试方法过分强调其统一性,而且都是统一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上,也就是只对学生的智商进行了考核评价,对于学生的情商则完全被忽视。因此,这种看似公平公正的考试方法,恰恰是极不公平又不公正的。

现行考试方法在对知识的考核上追求全面性,方方面面的课程知识力求全面,力求完整,生怕漏掉了哪怕是一个细小的知识点。但是在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上却极具片面性,智力之外的内容被排除在考试之外。这种考试方法不利于发现和培养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潜能而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的人才。如果当年清华大学按照这种方法考试和录取学生,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只能名落孙山,与大学无缘,更不用说他们日后会有那么大的成就。然而,1930年,清华大学在发现了华罗庚数学方面的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让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从而成就了一代数学大家。1931年,清华大学在吴晗数学考试0分的情况下破格录取了他,从而成就了一代著名的历史学家。

[1]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2.

[2]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知识论卷面分数
中国传统知识论问题意识之定位
当代知识论的中国话语
——访陈嘉明教授
分数的由来
大学专业课平时成绩评定的创新模式
——以卷面加分为例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考试分
算分数
知识论视野下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小技”与“大器”
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