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及建议

2012-08-15 00:48周春蕾
山西林业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荒漠化山西省土地

周春蕾

(太原市第五中学,山西 太原 030012)

每年春季太原地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沙尘天气,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不便。山西省是荒漠化省份之一,荒漠化区域位于晋北和晋西北,抓好这一区域的荒漠化治理对于改善太原市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1 山西省荒漠化区域概况

联合国对荒漠化的定义中明确提出,“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山西省荒漠化的主要区域是晋北、晋西北的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临汾市的48个县(市、区)。区域总面积806.53×104hm2,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614.87×104hm2,占总面积的76.2%.由于沙害频发,加大了群众的贫困程度,扩大了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威胁工矿企业、交通设施和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的正常生产和安全运营。

2 山西省荒漠化成因分析

荒漠化的形成是由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人为因素的存在加速了荒漠化进程。

2.1 自然因素

2.1.1 地形地貌

山西省北部属于沙黄土带和潜在沙漠化发生范围,地形呈起伏的覆沙黄土丘陵,地表堆积不同厚度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这些松散沉积物大部分系梁状及波状丘陵沙黄土和以沙层为主的黄河古老阶地及其黄河支流的冲积物。这些冲积物的存在是土地沙化的主要根源,使该地区成为我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

2.1.2 气候

我省北部位于我国东部季风的边缘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气候特征显著。冬、春季盛行偏西北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降水稀少,空气干燥,蒸发量大,大风、沙尘暴天气较多,主要集中在春季3月至5月。

2.1.3 植被

山西省北部干旱多风的气候和丘陵地区广泛覆盖的沙黄土母质不利于植物生长,林草面积小,覆盖率低,森林生态屏障作用孱弱。主要植被有大针茅、羊草、柠条、锦鸡儿、虎榛子、长芒草、百里香、黄刺玫、沙棘、蒿类等,覆盖度为5% ~56%,多数植珠高度仅5 cm~60 cm,长势较差。

2.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作为一种诱发因子在土地沙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人类干预自然的情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引起各类荒漠化最主要的动因。

2.2.1 人口压力过大

人口增长迅速,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是荒漠化发生的内在动因。人口增加必然会更多地依赖土地资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愈演愈烈,荒漠化的发生也就成了必然。

2.2.2 过度利用土地

人们为了满足对基本食物的需要,大量开垦荒坡,粗放耕作,掠夺经营,林地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蓄水保土能力减弱,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加速了该地区土地沙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另外,多数地区仍然维持广种薄收,只用不养或重用轻养、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过程,形成“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2.2.3 采矿不合理

山西省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忽视地质环境的保护,不合理采矿,使矿山及周围生态平衡失调,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3 荒漠化治理成效

3.1 生态效益

建国以来,特别是近10 a来,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了对荒漠化的治理力度。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首都水资源项目和省级绿化工程、生态畜牧区建设项目等,治理面积达395.47×104hm2,占区域总面积的49%.区域内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风沙危害明显减少。国家荒漠化监测表明,晋北已由京津风沙源的强加强区变为弱加强区。

3.2 经济效益

荒漠化治理始终贯彻“国家得绿、群众得益”这条主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既扭转了沙化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被动局面,又对增加沙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依托荒漠化治理,农民主要从以下方面获得收益:种苗业,仁用杏种植、加工业,畜牧业及加工,特色林草、药产品开发,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生活方式转变后的劳务输出,退耕还林补助等。

3.3 社会效益

荒漠化治理不仅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社会效益也逐渐显现。通过荒漠化治理,人们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不少县利用治沙成果在城镇周边建立生态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4 防治荒漠化的建议

山西省荒漠化区域总面积806.53×104hm2,其中,荒漠化面积614.87×104hm2,已治理395.47×104hm2,尚余219.40×104hm2待治理。待治理面积中可治理的严重荒漠化面积133.33×104hm2,荒漠化面积34.13×104hm2,暂时不可治理面积51.93×104hm2.由于所剩荒漠化土地条件更差,治理难度更大,建议在继续采取常规措施增加植被的同时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4.1 实施生态移民

人类活动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移民搬迁是解决居住、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也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条重要手段,对荒漠化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山区缺水、缺电、缺医少药,交通不便,教学落后,村民为了生活过度开垦、放牧,植被破坏日益加剧,造成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人们的生活陷入了恶性循环。通过移民,将农民搬迁到条件好的地方,提供住房、耕地。对原住地,结合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尽快恢复植被。

4.2 积极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

沼气利用技术目前已经成熟,应予以大力推广应用。沼气应用可充分解决农户所需的生活燃料,减少偷砍滥伐的发生,有力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太阳能和风能的推广应用也可在荒漠化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我省荒漠化地区光热分布均匀,阴雨天较少,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适当的资金扶持,太阳能在这一地区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3 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

我国荒漠化治理方面研发的科技成果,在荒漠化治理的过程中应加以推广和应用。沙产业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开发,要应用科技成果。选择乡土优良品种,同时注重品种创新,不断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生态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外来优良品种。抗旱节水技术,如,生根粉、根宝、保水剂的应用,要贯穿于造林始终。

[1]高志海,丁 峰,魏怀东.甘肃河西地区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J].自然灾害报,2001,10(4):72-75.

[2]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课题组.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3]朱震达,刘 恕.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4]苏志珠,马义捐.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发展趋势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7,11(3):20-27.

猜你喜欢
荒漠化山西省土地
我爱这土地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