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2012-08-15 00:47钱清华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10期
关键词:学科高职专业

钱清华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学科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础与发展平台,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包括科学研究、学科交叉与融合等,是学科的内涵延伸和升华,学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许多人认为学科建设是本科院校的事情,对学校的一切包括社会声誉和地位起重要作用;而高职院校重点是抓专业建设,注重学科的外延发展、学科的组合与应用,关注的是社会需求与反应。然而,专业是建立在相应学科基础上的一个学科群落,一个专业可能要求多学科的综合和支持,而一个学科可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应用,离开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专业建设根基就不牢固。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各学科如何进一步建设,成为研究者们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国外高职教育是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利用双方资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借鉴国外经验,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了学科建设的针对性,但还存在不足:(1)学科建设中以科技创新为起点的多学科综合和可持续发展问题;(2)校企合作的深度问题。这些是高职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校结合区域特点开展学科建设,积累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必须明确自己的社会定位,根据专业建设发展需求确定重点建设的学科、目标以及如何建设等。学科建设的目标不是学科繁荣,而是通过学科建设提高专业水平;高职生中有许多人会成为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尤其是对工科学生来说,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才能掌握机器的原理、性能等,才能深入到技术和工艺的内部,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进而成为引领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人才,这也是高职与中职教育的区别,体现了学科建设的必要性。我院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学科建设,建设实用性强、区域特色鲜明、体现技术发展的学科和课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学科建设的实施

(一)以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特色

办学理念和特色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师生员工起着目标引导与行为激励的作用。生源的不断减少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学校面对的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选择,如果没有特色和社会影响力,将会被淘汰。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是最重要、最具直接影响的特色,只有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融合地方经济特点办出特色,才有竞争力,才能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中起到创新和主干作用,学校才能成为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开发基地,否则将使学校陷入生存危机。我院依托行业与企业进行学科建设,注重学科的整合与配置,建设“专业群”,基于应用提升学科水平,“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塑造成为身体、心理、智力、创新能力、道德素质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并重

基础知识是学生成长与终生发展的平台,重点建设基础学科既是学科建设自身的需要,也是教学的需要,要在基础学科平台上进行专业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下面以化学工程为例来进行分析。

1.学科建设与学生发展

化学工程是我院的传统专业,随着江苏“四大医药板块”的形成和连云港石化行业的大发展,迫切需要懂生产工艺、产品分析及销售等高端技能型人才;化工类专业基础相似,岗位性强,技术密集程度高,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不是简单的操作技能,也不是单纯的经验积累,而是要对整个流程及所在岗位工艺原理、设备特征有较深入的理解,也需要相关的环保、安全、节能、经济核算等基础知识,因而高职学生要有一定“度”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基础,这离不开学科建设。

2.学科交叉与重组

学科交叉、带动和辐射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学科建设不是单一学科的建设,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点统筹规划,从多学科综合、互动、协调发展的角度实施学科的分化和整合;根据学生特点及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我院化学工程学科建设以服务于应用化工、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工业分析与检测等专业群为目的,在发展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的迫切需要下进行学科建设,包括四大化学、化工、机电、信息、外语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以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学习环境与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另一重要方面,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加强与国外学校的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办学经验,我院与韩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有关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能够激励学生形成优良品行、远大的抱负,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的学风与教风深深影响了学生。

(三)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综合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多年来改革的重要方面,然而成效不大,主要是由于校企双方的价值取向不同,难以形成共同的利益基础,不能很好把握教学和生产的结合,如果只重视生产,不重视教学和学科建设,忽视“培养人才”,学校对企业便产生怀疑;如果过分强调教学,忽视企业“生产”,使企业对合作失去动力;许多“生产型”实训基地也是如此,能够真正做到对学科建设起作用的校企合作并不多见。

我院引进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的骨干企业进校园,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工厂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用于生产、创造利润,同时以生产环境培训学生;将应用开发类的企业难题和生产实例融入教学,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企业将研究成果用于生产;依托实训基地,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按照企业化要求对学生进行培训和考核,企业通过考核引进人才。已创建60余个实训基地,融教学、职业院校共享、培训、研发、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为江苏虹港石化等多家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和研发合作,提高了基地的设备运转率和综合效益。通过创新工作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新技术应用水平在项目的开发应用中得到提高。企业全面参与建设过程: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四)以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只有重视科研,才能建设学科、发展学科,进而整合学科、提升学科,没有学科建设作基础和带动,任何专业建设都只能在低水平徘徊。提高师生的科研意识和水平,鼓励师生多搞项目、多搞科研、多出成果、促进学科建设,也是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具条件。

本校以科技服务拓展专业发展,教师积极参加“科技专家进企业”等活动,仅医药化工学院每年参与技术服务的教师就在10人以上。2年内与企业合作申报省、市级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10项以上、专利8项,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超过百万元。通过科技服务,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科研工作,可以使学生对某项目领域的相关知识理解和掌握得更透彻,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以强化学科建设。

(五)建设高层次的“双师型”学科梯队

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补充,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科前沿信息,加强高学历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丰富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优势,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双方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人员、转岗再就业人员提供多个工种、多个层面的技能培训。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原则培养和引进人才,建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优秀创新团队,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从企业聘请行业资深专家作为兼职带头人,承担学科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教师培养等工作。

三、学科建设基础上的专业建设

高职学科建设应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和本地区的经济特色,面对区域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及相关产业应用性较强的前沿领域,以确保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校企共建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创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企业将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实践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回学校,避免学科发展方向的偏差。根据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引导课程设置,培植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机制,专业间相互支撑,带动专业群的建设。

(一)重组课程体系

由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岗位群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素分解和量化,重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包括整个生产和管理过程,进行“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构建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职业能力课,与生产和就业紧密结合,建立动态和开放的标准评价体系。

例如我校医药化工学院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以产品的合成、复配、分离和分析的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引入完整的工作结构,工学结合,将课程分解成以“实际、实践、实用”项目为载体的学习单元,即以“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为教学项目,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程序,完成完整的生产工作任务并获得有意义的成果,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将认知学习、能力训练、问题探究融于一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其中,涉及到多学科综合知识,包括化学化工、机械、电子、自动化等。我们在药物合成技术课程建设中与江苏德源药业、连云港盛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二)精品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校企合作编写特色教材,开发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工作,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我校以“药物合成技术”、“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高职高专英语》等省级精品课程带动其他各门课程的建设,无机化学、化工原理、外贸单证操作等课程被列为全校重点建设的精品开放课程。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方面,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根据学校的定位、特色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认真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编写研究,已有省级及以上精品教材多部。

(三)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学科建设

构建贯穿于“学业与职业”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学校、社会、企业多元化质量评价机制,实现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接轨。每年举行1-2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审议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通过与企业行业交流,了解技术不断革新的形势下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和需求,作为制订招生计划和教学改革的依据;通过教学督导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建立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体系,随时了解教学中的不足;采用书面测试与其他评价的多样化方法,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将评价和指导伴随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坚持毕业生回访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岗位信息及对课程设置的建议,作为每年修订教学大纲的依据之一。

四、结 论

“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成为合格的技术管理人员,这要求高职生要掌握理论知识,要有介于中职生与研究层次之间的理论水平,因而高职教育应将学科建设视为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否则,学生将缺乏发展后劲。学科建设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并为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否则,学科建设将迷失方位。

猜你喜欢
学科高职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