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刘三姐》在香港三次公映及其影响

2012-08-15 00:47
贺州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刘三姐大公报桂林山水

张 坚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论电影《刘三姐》在香港三次公映及其影响

张 坚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20世纪,国产影片《刘三姐》曾先后在世界50多个国家上映,被周恩来总理认为是一部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作出大贡献的电影。香港是电影《刘三姐》走出中国大陆、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以香港《大公报》有关报道为资料基础,探讨1962、1964、1978年《刘三姐》在香港三次公映的盛况可知:电影在香港取得的巨大成功,对广西三大名片(桂林山水、刘三姐、壮族文化)在香港乃至海外的推广产生了积极作用。

香港;《刘三姐》;桂林山水;壮族文化

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刘三姐》可以说是一个传奇。该电影不仅在国内取得巨大成功,而且还先后在世界50多个国家上映,创下了我国故事片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①。周总理在接见该片主创人员时,赞扬这部影片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大贡献[1]。对于广西而言,电影《刘三姐》是新中国广西人首次在世界舞台唱响的旋律,对于扩大广西的国际影响,宣传广西壮族传统文化,增加桂林山水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电影《刘三姐》曾三次(1962、1964、1978年)在香港公映,引起了巨大轰动。然而,学界迄今对电影《刘三姐》在香港及海外公映情况的关注尚少。

从研究资料来看。当前国内研究刘三姐最齐全的资料——《刘三姐研究资料集》洋洋117万余字,有关电影《刘三姐》在港澳地区、东南亚地区公映盛况的文章仅寥寥两篇。分别是《人民电影》1978年第10、11期合订本刊登的《<刘三姐 >再次轰动香港》,以及新加坡于思所撰写的《可爱的 <刘三姐>来了》[2]。周作秋等人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 <刘三姐 >专集》罗列了《刘三姐》在香港第三次公映时(1978年)《大公报》有关报道的目录索引。然而,受传播途径堵塞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部分信息出现明显错误②。

从研究成果来看。朱虹主编的《闪耀在同一星空:中国内地电影在香港》,仅用不足300字的篇幅简单勾勒了《刘三姐》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公映的情况,介绍了香港观众对该电影肯定的五个特点[3]10。总之,迄今为止,学界对《刘三姐》在香港及东南亚各国公映的具体情形尚无清晰的梳理。

本文以香港《大公报》为关注点,收集整理了该报有关《刘三姐》近40篇专题报道及各种影讯,参考同期东南亚各国华文报纸的报道,对《刘三姐》在香港三次公映进行研究。

一、电影《刘三姐》在香港公映的概况

电影《刘三姐》在香港首次公映时,南方影业公司原定于1962年5月17日在普庆、丽都两院线③属下的戏院正式公映,后来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提前于16日晚上在普庆、丽都两戏院各公映了一场,观众全部爆满。5月17日电影正式公映时,慕名而来的观众在普庆、丽都电影院前面排起了长队购票。看完之后,观众“在美景面前欣赏美妙歌声,均称赞不已”[4]。于是,香港迅速掀起了“刘三姐”热,当地报纸用“越映越旺、越看越好、越念越妙、越唱越跷”来形容电影在当地公映的盛况[5]。1962年5月31日,电影进入公映第15天时,看过《刘三姐》的观众已逾十万人次,不少观众一看再看,有人已看了六次之多。《大公报》以《妙哉!刘三姐观众逾十万—普庆、丽都已映入第三周》为题,对上述盛况及时报道[6]。

在票房收入方面,《刘三姐》也令人叹服。在上映第一周时,每天收入均为全港之冠,而第一周总收入137,861.60元,也是全港之冠。累计第一、二周总收入为233,655.60元。当时,当地娱乐、百老汇两戏院同时上映了香港新片《神女生涯原是梦》,该片上映13天总收为170,201.30元[7]。其13天的票房收入跟《刘三姐》第一周总收入相比,也仅仅多了32339.7元。到6月29日《刘三姐》第一次公映结束时,公映42天收入超过30万,创下当时极为罕见的卖座纪录[8]。

对香港电影界而言,以山歌为形式的电影《刘三姐》所创造的辉煌让业内人士倍受鼓舞。继《刘三姐》之后,南方公司又陆续推出两部集美丽的地方风光、年轻漂亮的男女演员和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于一身的国产新片。一部是彩色故事片《凉山明珠》,另一部是黔剧歌唱片《秦娘美》。这两部影片各具特色,影业公司以此希望国产片在香港再续《刘三姐》的辉煌[7]。

1964年7月,电影《刘三姐》在香港第二次公映。公映前,当地媒体进行了全方位的造势。《大公报》连续刊登了六个影讯,分别用“歌仙刘三姐又来了”、“万千歌迷盼歌仙,刘三姐莅港传歌”、“七彩山歌片王刘三姐。戏好、人靓;曲好、景靓;外景更好、歌词更靓;好戏越看越开心哟、山歌对唱听唔厌呵、风光明媚景致好啰、阳朔风景甲桂林呵”等语句进行宣传。7月6日的影讯更是用“誉满港澳东南亚、创影坛罕见纪录!山歌片王《刘三姐》珠江、普庆、高升即将隆重献映。桂林山水甲天下、三姐山歌胜全球”进行高调推介。此外,南方影业公司还举办了《刘三姐》山歌比赛,同时和裕华公司联合主办《刘三姐》有奖游戏,让更多的人关注《刘三姐》。

7月9日,南方影业公司在珠江、普庆、国泰、高升四个院线同时公映《刘三姐》。电影上映的第一天,收入即达4万元[9]。由于观众需求迫切,珠江、普庆、国泰三戏院自7月12日开始加开12:30场,以满足市场需求。对此,报纸概括如下:“看完刘三姐,包你唔想扯(离开的意见);学番几支歌,包你笑呵呵”。“好歌不厌百回唱,世界名曲唱千年,真金不怕红炉火,三姐越唱歌越亮。你歌那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前年来港唱一次,香港九龙都是歌”[10]。

到7月28日第二次公映结束时,《刘三姐》在香港的票房收入已高达60万,加上第一次公映时的30多万元,两次公映收入近100万元。有人为此声称:《刘三姐》两次公映所创下纪录,“唱”破了邵氏公司引进的国产片《白蛇传》的80万元纪录[11]。

“文革”结束后,曾一度遭到禁演的《刘三姐》于1977在全国重新公映。1978年春节,《刘三姐》第三次与香港观众见面。由于观众对该部电影十分熟悉,故当地媒体只做简单宣传。1978年2月4日,《大公报》的影讯是:“风靡全港九、誉满东南亚、山歌片王《刘三姐》卷土重来,新光、南华、南洋除夕晚午夜场,喜会港九歌迷,黄婉秋主演,长春出品、南方发行”[12]。然而,宣传的低调并未降低观众的热情。

首先,影片《刘三姐》尚未公映前,当地人得知《刘三姐》将重登港岛,纷纷寻购《刘三姐》唱片和卡式盒带,到3月4日,艺声唱片公司的《刘三姐》唱片已抢购一空,而百利唱业公司为满足各经销商需求,连日加班赶制[13]。据统计,在电影公映期间,《刘三姐》的唱片和录音带畅销全港,几家唱片公司共售出《刘三姐》唱片和录音带45000张(盒),比香港最流行的唱片销售量大两倍[14]。

3月9日电影公映后,负责放映的三大院线——新光、南洋、南华属下的戏院天天爆棚。到3月19日第十天上映时,《刘三姐》的票房收入已达180万元,而且需求仍十分强劲[15]。原定映出两周的计划,后因观众踊跃,不得不一再延期,其势头远远超过了当时公映的很多新片。

当时《大公报》的文章认为,《刘三姐》可谓老少咸宜。戏院里不仅有大量当年曾观看过《刘三姐》的中年、老年人,而且不乏衣着入时的年青人,他们看完之后,同样也成为了三姐的粉丝。另外,一些极少看国内影片的人士,此次也被《刘三姐》吸引进戏院去,他们表示:“那些说教式的(国产)影片不敢领教,但《刘三姐》不同,影片有意思,又好看[15]”。南华戏院经理谢益之还向记者表示,他们戏院发现有盲人观众,这些盲人显然是去听戏、听歌的[16]。当时,曾有个哄动一时的插曲:在购票观看《刘三姐》的队伍中,三个西方女孩发现周围的人都用诧异的目光看自己时,竟当众唱起了“哎,山顶有花山脚香……”的山歌,一句句字正腔圆,引得在场的人惊叹不止[14]。据统计,到4月4日电影公映结束时,观看该部电影的观众达到了85万人次[17]。

从票房收入来看,《刘三姐》第三次公映达到了400万港币,创当年第一季度全港影片卖座最高纪录。对此,当地媒体普遍认为这是香港电影界的一个奇迹。其表现在:第一,《刘三姐》公映三次,观众一次比一次多;第二,票房收入一次比一次高。第一次公映收入20万元左右,第二次收入60多万元,时隔14年后,电影第三次放映,票房竟然达到了400多万元。对此,有文章惊呼:“似乎从来没有一部影片,第三轮放映时,收入多出首映20多倍的。而且还是在票价院线放映,不然要收多100多万元呢”[16]。可见,电影《刘三姐》创造的票房奇迹并不是依靠昂贵的票价,而且通过吸引观众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二、电影《刘三姐》在香港三次成功公映产生的影响

桂林山水、刘三姐与壮族文化被誉为广西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三张靓丽的名片[18]。在20世纪60-70年代,在资讯不发达、意识形态斗争的坚冰尚未完全打破的背景下,电影《刘三姐》第一次把广西的三大名片——桂林山水、刘三姐故事与壮族文化完美结合起来。通过电影在世界范围的公映,让世人认识并接受了刘三姐,同时也完成了桂林山水、壮族文化在世界舞台的华丽展示,从而扩大了广西三大名片在海外的影响。对此,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因为有了《刘三姐》,人们对于广西有了更高的期待”[19]224。

(一)《刘三姐》让香港人更多地了解并喜爱了壮族文化

众所周知,壮族大多居住于广西边远山区,这些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生存条件极差。受此影响,壮族人民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对外交流渠道堵塞。如何拓宽对外交往渠道,一直被人们视为发展壮族文化的重中之重。在这一层意义上,电影《刘三姐》是壮族文化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在香港,《刘三姐》的三次公映是港人了解、接受并逐渐喜爱壮族文化的过程。

首先,唱山歌是壮族人民生活甚至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壮族文化的重要标签之一。电影《刘三姐》以唱山歌的形式来再现一个广泛流传于华南(尤其是两广)地区的古老传说,刻画一个充满智慧、嫉恶如仇的壮族姑娘形象,这种形式被香港观众称为电影的一大创新。章莹在其文章中认为:以山歌形式拍成的影片,《刘三姐》是开天辟地的第一部。该影片使多采多姿的戏曲艺术上多开出一朵璀灿悦目的鲜花[20]。在电影第一次公映后,香港人便冠之以“山歌片王”的美誉。

电影当中,三姐以山歌为武器,揭露财主的恶毒,讽刺秀才的迂腐;以山歌为媒,大胆追求自己美好的爱情……香港观众对此如疾如醉。人们纷纷表示:电影《刘三姐》从上万首壮族山歌当中精选出来的109首歌曲,属于“经历千百年淘沙出金的绝品,因此也有其百听不厌的魅力”[21]。山歌是穷人心目中的四书五经,相当于锐利的战斗武器[22]。也有人把电影里的山歌与中国古典戏曲、香港当地的流行歌曲、西洋的歌剧进行比较,认为山歌与上述艺术都不相同,“另有一种清新的风格和唱法,使人听来亲切悦耳,影评家说这是别具风格的歌剧[6]”。有人甚至断言:刘三姐以广西山歌创出了音乐的天下[21]。

歌词是山歌的灵魂,《刘三姐》山歌的歌词,朴素又不乏智慧,处处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统治者的反抗。这些充满智慧与生活气息的歌词,赋予了《刘三姐》无穷魅力。

1962年,电影第一次公映时,就有人认为:在《刘三姐》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听到那美妙绝伦的山歌,虽然来来去去还是那几句旋律,但由于歌词的精彩丰富,音乐经过整理和改编,从头到尾两个多钟头并不深得沉闷,相反地歌声越来越多彩多姿,越来越动人[23]。也有人指出:《刘三姐》的山歌,充满了民间的智慧和天才。并且断言:若无那精彩形象化的句子,恐怕(电影)就打了百分之二折扣……《刘三姐》的歌曲来自民间,也完全保留这一特色,单听歌词,便已值回票价了[21]。

可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壮族山歌,让长期浸染在西洋音乐以及当地流行音乐中的香港观众耳目一新,使他们迷上了电影《刘三姐》。对此,李中在影评中由衷地赞叹:“这才是真真正正出自劳动人民口里的山歌,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文人,除了能坐在房间里写些卿卿我我之类的东西之外,岂能写得出这样富有乡土气色的山歌[24]!”

在公映过程中,为满足广大观众从更深层次欣赏《刘三姐》的需求,《大公报》先后刊登了包括《刘三姐的传说》《广西风景广西姑娘—谈正宗山歌剧<刘三姐 >》《从 <刘三姐 >说到壮族的对歌》《由电影 <刘三姐 >说到广西壮族的戏剧》等多篇文章,让更多香港观众进一步了解了三月三歌圩、师公剧、三姐传说等壮族文化的精髓。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电影公映过程中,香港观众不仅爱听山歌,而且还爱上了唱山歌。

1964年《刘三姐》第二次公映时,南方影业公司在全香港举办了唱山歌比赛。由当地的影迷学唱《刘三姐》山歌,影迷们的优秀作品由当地的电台——商业一台和丽的电台每天定时播放。唱山歌比赛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报名参加山歌比赛的香港各界人士达200余名,籍贯除了《刘三姐》的故乡广西之外,还有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河北、山西等地的选手。比赛结果,有7位选手被评为优异奖,另有33位获得入围奖。最后,主办者于7月17日晚在普庆戏院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仪式选在当晚上最后一场(21:30场)《刘三姐》放映之前,香港影视明星陈思思、傅奇、高远等人出席了活动。应广大观众的要求,比赛优异奖得主当众表演了几首山歌,台上的歌手与台下观众同唱山歌,现场的氛围十分热烈[25]。对此,当地报纸声称:当时的香港岛,“少女都想学三姐,少男争做阿牛哥[26]。”

事实上,在电影三次公映中,超过100万的香港观众观看了《刘三姐》。壮族文化乘着三姐优美的歌声,走出壮族先民们世代居住的大山,走进了港九人民的生活。

(二)《刘三姐》为桂林山水注入了永恒的艺术生命

电影《刘三姐》是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和阳朔实景拍摄的,其公映让港人进一步认识了桂林,爱上了桂林。

景色美与山歌妙、主角靓一道,成为香港观众喜爱《刘三姐》的三大理由。“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成为电影广告中出现最多的句子之一。

1962年5月12日,电影《刘三姐》在香港上映前夕,《大公报》便刊登了题为《<刘三姐 >十七联映》的报道,特别强调:“《刘三姐》的外景全部在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和阳朔拍摄的。漓江月夜、渔舟晚唱、碧莲倒影……等诗情画意的迷人景色,均出现在君前”[27]。紧接着,5月14日,《大公报》登出了一张桂林山水的图片,图片中,在桂林漓江的青山绿水间,几十艘帆船顺江蜿蜒而下,令人心旷神怡。

电影正式公映后,观众在欣赏刘三姐的歌声之余,也饱览了桂林、阳朔的美景。人们对此交口称赞。

在《大公报》刊登的文章中,桂林山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人对电影中刘三姐出场的场景大加褒奖。“两岸青山,水清照人,江水平静的漓江,自古以来盛产着美丽的姑娘和美妙的山歌。看过《刘三姐》的人,总不会忘记就在这风光绝佳的漓江水面,一叶扁舟从上海飘飘而下,小舟到处,歌声四起,那么柔和悦耳,与山呼应,与水共鸣……美丽的漓江,苍翠的茶山,整齐的茅舍……风景之美妙,使人想起家乡,陶醉大自然”[28]。章莹在文章《歌仙传说现银幕,刘三姐山歌似钢刀》中强调:影片除了故事性曲折、娱乐性强而外,其中全片八九都以漓江山色作为背景,每一角度都是山光水色,花香鸟语,把甲天下的景色拍下来了,每一个镜头出现的时候,观众都会啧啧地惊觉河山之美,称电影每一个画面堪与沙龙作品相媲美的[20]。

此外,顺应观众的需要,南方影业公司在第三次公映时,还专门制造了香港人游桂林的机会,举办了“桂林来回七日游”戏票抽奖活动,主办方从几十万观众当中抽出十名幸运者,免费送他们到桂林旅游④。之后,这种抽奖还进行了几次。当时在桂林演出歌舞剧《刘三姐》的黄婉秋就曾经接待过几批这样的幸运观众。当他们在舞台上与黄婉秋合影时,“那种高兴劲简直是难以形容[29]105。”

可以说,电影《刘三姐》因为桂林山水而增色,桂林山水则因电影而获得了艺术生命,吸引了香港乃至世界各国人们的目光。

2005年4月,国家侨务办公室组织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19个国家的华侨华人文化团体负责人在全国各地举办“中国文化之旅”活动,这些侨领中不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从香港移居海外者。当他们乘船穿行在梦幻般的漓江之上时,大家抑制不住激动的感情,纷纷提出一法要见见广西的“刘三姐”—黄婉秋,原因是当年的电影《刘三姐》让他们记住了桂林,向往桂林[18]。

从这些侨领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电影《刘三姐》是桂林山水镌刻在他们脑子里最初的、也是最美好的记忆,是三姐的歌声赋予了桂林山水充盈的灵气,而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则固化了刘三姐的艺术,使之具有穿越时空的重量。因此,毫不夸张地说,电影《刘三姐》在宣传桂林山水所取得的巨大成是所有单纯的宣传片难以望其项背的。

2004年3月20日,由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策划的《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正式呈现在国内外观众面前。由于有刘三姐传说、20世纪50年代歌舞剧《刘三姐》在全国大规模公演,六十到八十年代电影《刘三姐》在国内外的热播。因此,该实景演出从面世的第一天起,便迅速得到了游客的喜爱,成为海外游客(尤其是东南亚华侨华人)与香港游客游览桂林时的必选项目之一。

如果没有电影《刘三姐》当年在国内及海外的热播,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印象·刘三姐》在国内外游客当中难以产生那么大的诱惑力。张艺谋在《印象·刘三姐》之后,又先后在云南、浙江等地开发了《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实景演出。这些实景演出项目都无法取得《印象·刘三姐》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个中原因很多,但丽江、西湖这些景区缺乏桂林山水因《刘三姐》(包括歌舞剧与电影)在国内外的热演、热播所衍生的文化效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上述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旅游产品开发当中,文化内涵的积淀、挖掘、利用的不可替代性。

(三)为电影成功走向东南亚打下坚实基础

冷战时期,香港一直是东南亚华侨华人及世界各地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电影《刘三姐》在香港取得巨大成功,为自己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加坡,自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片《乱世佳人》一直是最卖座的,但它的纪录被中国的《刘三姐》打破了。1962年《刘三姐》在香港公映结束后,发行到新加坡,上映期长达7个月,观众50万人次,占新加坡人口的60%,盈利40万新币[17]。

1978年《刘三姐》第三次在香港重映,创下了400万港币的票房奇迹。上述成绩引起香港和海外电影界人士的强烈关注。人们纷纷研究《刘三姐》大受欢迎的原因,推测《刘三姐》等一些恢复发行影片对香港及东南亚电影市场的影响。一些报纸连续发表评价,认为“《刘三姐》对香港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电影市场,可能是一次‘变’的转折点”[14]。果然,继香港之后,1979年新加坡再度推出该片,同时在10 家影院上映,46 天盛况不衰,盈利70万新币[30]38。

在马来西亚,《刘三姐》被评为世界十佳影片之一。早在60年代,曾有过成百万人从马来西亚去新加坡看《刘三姐》电影的盛况,电影所到之处,到处是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在马亚西亚一位当年随奶奶去新加坡看《刘三姐》的华侨至今仍能成段地唱出其中的山歌,令人难以置信[30]38。

1982年2月,《刘三姐》在泰国曼谷公映,轰动了曼谷影坛。有人形象地说:“看《刘三姐》,听山歌,好象大热天喝泉水,清凉无比,耳目一新。”据报道,这部影片在放映期间,“卖座率一直保持高峰,影迷看后,兴致勃然,奔走相告。”曼谷一家报纸在影评中这样写道:“一部优秀的电影就象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时间愈久愈耐看。曾经在十几年前轰动一时的《刘三姐》就是最佳的例子。尽管时代的巨轮不断前进,它的艺术价值却是不朽的”[31]。

在泰国,争看《刘三姐》的不仅有华侨、华裔,更有众多的泰国人。影片还在曼谷放映时,泰国内地的影院就已频频推荐;连影片插曲的录音带也异常畅销。泰国报纸称“《刘三姐》之声誉已威震全泰国”、“歌声响遍各个角落”。还有的观众感触颇深地说,《刘三姐》是东方文化艺术的典型,东方人看了《刘三姐》,感到骄傲、称心,并为中国正在保持和发扬这种文化传统而高兴[31]。

总之,20世纪60-80年代电影《刘三姐》在香港三次成功公映,使众多的香港人因此而记住了桂林山水、记住了壮族文化、也记住了广西。同时,借助香港的作用,中国电影成功地走向了海外,在东南亚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侨华人社会当中)产生了持久的轰动效应。

在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泛珠三角合作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香港仍然是广西对外交往的枢纽,深入挖掘电影《刘三姐》在香港以及东南亚各地公映的历史,将有利于激活埋藏在大部分港人以及东南亚华侨华人心底对广西的美好回忆,有利于营造更加和谐的合作氛围,拓宽相互之间的合作渠道,使广西对外交往不断获得新增长点。从文化品牌打造的角度,梳理《刘三姐》成功走向海外的历史,有助我们总结将刘三姐文化品牌提升为国际品牌的经验与策略,从而为增强广西文化的软实力提供更多的有益借鉴。

[注释]

①据统计,在中国,自有电影以来至1998年,还没有一部电影超过《刘三姐》的票房记录。参见青云:《走下荧屏的“刘三姐”》《中国人才》1998年第3期,第38页。

②周作秋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刘三姐专集),桂林第二印刷厂1979年12月印刷。该书第264页提到:金建:《寓意深刻的 <刘三姐 >歌诗》《大公报》1978年2月26日,经查当天该报纸并没有这一篇文章。第265页提及:琳凌:《<刘三姐>又来了》《大公报》1978年1月5日,经查其刊登日期应该是1978年2月26日。

③电影院线的简称,同一机构或者组织所按照不同的权利方式拥有多家电影院,并对这些电影院实行统一管理的体系称为院线。

④《桂林七日游抽奖,明日在新光举行》《大公报》1978年3月19日。后来实际上有16名观众成为幸运儿,5月11日他们从香港出发,途经广州前往桂林,进行为期一周的桂林游。见《南洋商报》(马来西亚版)1978年5月29日的报道《刘三姐观众游桂林,看黄婉秋演歌舞剧》。

[1]茫茫.雷振邦和三部经典音乐电影[J].档案春秋,2009(4).

[2]罗岗生.刘三姐研究资料集[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3]朱虹.闪耀在同一星空:中国内地电影在香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4]《刘三姐》昨起放映,丽都、普庆均客满[N].大公报,1962-05-18.

[5]电影《刘三姐》的影讯[N].大公报,1962-05-29.

[6]妙哉!刘三姐观众逾十万——普庆、丽都已映入第三周[N].大公报,1962-05-31.

[7]鉴之.《刘三姐》票房收佳[N].大公报,1962-06-06.

[8]《刘三姐》卷土重来[N].大公报,1964-07-01.

[9]赏心悦耳《刘三姐》[N].大公报,1964-07-16.

[10]大公报[N].1964-07-11,1964-07-12.

[11]耳食客.刘三姐开金口,山歌价值百万[N].大公报,1964-07-30.

[12]大公报[N].1978-02-04.

[13]《刘三姐》将公映,有关唱片甚畅销[N].大公报,1978-03-04.

[14]郭敦.《刘三姐》再次轰动香港[Z].人民电影,1978年10、11期合订本.

[15]上映十天来,趋势甚强劲《刘三姐》收入已达百八万[N].大公报,1978-03-20.

[16]李乙.《刘三姐》的奇迹[N].大公报,1978-05-11.

[17]吴月玲.我们将新中国电影推进香港市场—访香港前南方影业公司总经理许敦乐[N].中国艺术报,2006-02-10.

[18]梁杰珍.让广西的声音更响亮[N].广西日报,2005-08-02.

[19]广西壮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0]章莹.歌仙传说现银幕,刘三姐山歌似钢刀[N].香港大公报,1964-07-10.

[21]金建.刘三姐的音乐与语言[N].香港大公报,1964-07-20.

[22]欧阳芃.是山歌也是情诗—推荐正宗山歌片《刘三姐》[N].香港大公报,1964-07-09.

[23]余思乐.《刘三姐》的电影和唱片[N].香港大公报,1962-05-24.

[24]李中.迷人山水醉人歌——看《刘三姐》[N].香港大公报,1964-07-21.

[25]《刘三姐》山歌比赛昨颁奖[N].大公报,1964-07-17.

[26]大公报[N].1964-07-21.

[27]《刘三姐》十七联映[N].大公报,1962-05-10.

[28]秋思.广西风景广西姑娘—谈正宗山歌剧《刘三姐》[N].大公报,1964-07-05.

[29]黄婉秋.我与刘三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30]青云.走下荧屏的“刘三姐”[J].中国人才,1998(3).

[31]王荣久.《刘三姐》在泰国[N].人民日报,1982-04-21.

On the Spectacular Event of the Third Sister Liu’s Public Show in Hong Kong and Its Influence

ZHANGJian
(College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1)

In the 20th Century,China-made movie The Third Sister Liu was on show in more than 50 countries.The late Premier Zhou Enlai regarded this movie as a great contribution that China had made to her foreign-oriented cultural exchanges.Hong Kong is the first place that The Third Sister Liu arrived at on its way from Chinese mainland to the outside world.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three grand occasions of The Third Sister Liu’s public show in Hong Kong in 1962,1964 and 1978 on the basis of the materials collected from the-then news reports by Ta Kung Pao.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the great success of this movie’s public show in Hong Kong has produced a very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ublicity of Guangxi’s three spotlights——Guilin’s landscape,Liu San Jie(Guangxi’s local opera)and the Zhuang people’s culture in China’s Hong Kong and other countries.

Hong Kong;Liu San Jie;Guilin’s landscape;the Zhuang people’s culture

J905

A

1673-8861(2012)01-0044-06

2012-02-18

张坚(1972-),男,广西宾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东南亚华侨华人历史,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

猜你喜欢
刘三姐大公报桂林山水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桂林山水桂林人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寻找刘三姐(外一首)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