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概论”课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2-08-15 00:53胡国胜
关键词:概论理论课教学效果

胡国胜

高校“概论”课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胡国胜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概论”课是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目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因而,高校“概论”课的教学问题关系重大。当前,应系统总结“概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助教材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借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借助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借助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兴趣等,从而不断地提升“概论”课的教学水平,增强“概论”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概论”课;教学;问题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设置的四门必修课之一,它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以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目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因而,如何提高“概论”课教学中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高校“概论”课广大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根据“概论”课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借助教材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概论”课教材在内容设置上主要缺乏丰富的案例事例,从字面上难以找寻鲜活、具体、典型的史实情节,没有吸引力。同时,许多内容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重合,特别是许多学生非常想知道的书本上却找不到,如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就应该列举很多有关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例,如苏联化、朝鲜化、越南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情况等。让学生通过对比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意思。本书里面描述最多的是党在不同时期路线方针政策,叙述时也是以党的文件、领导人的经典论断来佐证,俨然是一种文件式的语言,居高临下,形式单一,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看不到任何具有吸引力的地方。更谈不上喜欢上这门课了。如课本第三章新民主主义理论,整个章节就是在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介绍农村包围城市,缺少历史事实和生动鲜活的人物事迹。其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过大量生动鲜活的先进事迹、典型案例、英雄人物故事等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也是吸引和引导学生的重要范例。而本书主要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前途等理论性问题,并无鲜活实例的描述,让人感觉这些理论似乎凭空产生,毫无历史依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的理论框架进行材料填充,使之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大量实例,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与此同时,《概论》课教学应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通过对时事的分析,启发和引导学生对书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可借助时事政治拓展学生知识面,让《概论》课成为学生获取各类知识的渠道。如关于利比亚战事,教师就可通过我国对外政策理论来分析我国对利比亚的态度和立场,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我国维护和平的决心和加快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借助利比亚战事来解说非洲、利比亚以及西方世界与其恩恩怨怨的相关背景知识,使得学生有个全面的了解,在相关国际政治事件上有自己的判断和主张。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那样,应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增加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及时删除已经失去时效的内容,使“概论”课教材的内容更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的特征。[1]

此外,“概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是丰富教学内容的一种重要形式。如去江苏省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村、刘庄可以亲身感受到广大农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深圳、珠海等地参观,可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的重要成就,去重走长征路,可亲身体验红军的艰辛和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等。广大教师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在课堂上更为生动地去描述和讲解更多书本中找不到的细节。通过身临其境的解说和渲染,不断提升“概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借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

如今,“概论”课的各种教学方式探索都已悄然展开,部分高校甚至已经全面推广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以及现代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形式。

专题式教学,不同教师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讲解自己熟悉和擅长的研究领域问题,打破了由一名教师全程负责一个班级教学的旧模式。无论是理论深度、现实关注度,以及学生喜爱度都能得到体现。且不同教师的风格,也会给学生带来视觉上、听觉上、感觉上的“耳目一新”。专题式教学能克服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不足的矛盾,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所长,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2]但专题教学却改变了以往常规教学中按章节讲授的传统,课程安排难以符合整个教学秩序,因而也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在专题教学上,有学者认为,以教材为基础,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为中心,以探寻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教学形式为途径,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目的,是构建“概论”课专题教学体系应遵循的原则。[3]最为重要的是专题式教学非常适合目前“概论”课中的大班制教学模式。因而,专题式教学方式已被普遍看作是“概论”课教学的一个未来。

案例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概论”由于理论分析多,实际描述的少,缺乏大量鲜活案例,因而,广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从现实中寻找各类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和更直接的认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具体为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由归纳到演绎,让学生更为深入地进行理论把握。关于案例内容,有学者认为,“概论”课案例是指能够说明、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观点以及制度、方针、政策科学性和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特别是能启发学生获得直接运用于其他同类事例的理解、分析和思考能力的训练的例子。[4]因此,在选择案例过程中一定要选那些具有典型示范意义、能够沟通理论与实际的案例,这样就能发挥“概论”课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概论”课教学的一个要求。目前,社会实践课已经从“概论”课中分离出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个独立课程,主要教学形式还是让学生去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写一篇社会实践报告,作为课程考察标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力有限,加上学生人数庞大,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等制约,目前,社会实践课还只是形式层面,还未到其发挥实质功能的层次。有学者认为,“概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应该构建以把握特点是前提、学生自主是重点、教师主导是关键、结合实际是原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5]因而,需要不断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社会实践课的教学形式。

各类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日益推广,已经给“概论”课教学方式带来变革。传统的班级教学、以书为本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目前,高校“概论”课教学虽说大都基本实现了现代多媒体教学,但在现实教学中主要还是集中在课件的制作、网络视频播放、教师微博等上,课件很多时候就是课本中的章节目,远远没有达到现代多媒体教学的要求,这样并未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实质性变化。这主要跟现在教师没有学会多媒体技术有关,如课件制作、图片编辑、视频的拍摄编辑、flash制作、网页制作、网站管理等,都是“概论”课教师必须要掌握好的现代教育技术。如能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一定能给“概论”课教学形式带来多样化的变革,让课堂更有冲击力。

三、借助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关于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方面,业界更多地从“概论”课教学目的、形式和内容上寻求解决的答案。有学者认为,“概论”课教学中要突出问题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对比分析中把握教学重点,以多媒体课件来丰富教学手段,使“概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6]这种做法无疑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然则,在“概论”课教学中一些传统的做法却难以引起关注,如大班制教学、考试考察、课堂讨论等,如何改变大班制教学和考试考察的弊端、发挥考试和课堂考察等优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前,由于师资不足,以及学校重视不够,高校《概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着大班制教学,学生的课堂学习跟听学术报告无异。由于《概论》课的小班制教学难以贯彻,师生难以形成互动,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加上考试形式古板,教学效果难以测定,对此,学生和教师意见很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来看,短时间改变目前的大班制教学形式是不现实的,因而,提高“概论”课大班制的教学效果是目前应该关注和解决的关键所在。

考试目前是“概论”课教学效果测定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高校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采取开卷考试、闭卷考试以及撰写论文等形式作为期末考察的形式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效果测定。开卷和闭卷考试一般采用结构化试题,其中开卷试题的开放度较高,学生自由发挥多,而闭卷则注重知识点的考察。撰写论文的形式则更为自由,对于学生的学习程度教师难以把握。在现实中撰写论文似乎宽松了点,不建议使用。对于是开卷和闭卷,主要根据授课教师来把握,开卷侧重知识的运用,闭卷侧重知识的识记。从实际操作效果来看,开卷就是抄书、闭卷就是死背,这似乎与教学目标相背离,难以达到实际效果。因此,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对于试题设计应严谨科学对待,在试题中注重学生对材料的把握,和对案例的解析,很多题目,哪怕是选择题,都应结合各种材料和各类案例来进行题目设计,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

当然,期末考试虽然是“概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测定手段,但绝不是唯一的手段。课余作业、课堂讨论等也是教学效果测定的重要手段。课堂讨论是“概论”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的重要前提。“概论”课教师应根据时事新闻和历史上的今天等形式,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关注热点焦点新闻中进行课本知识的消化。课堂讨论中学生的积极发言也是记录平时成绩的重要方式,为期末综合测评提供依据。然而,课堂讨论绝非几个学生的发言,须精心准备安排,做到主题鲜明,现场活跃,秩序井然,效果显著,达到教育引导之目的。

四、借助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在许多学生的眼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无关,学习就是为了拿学分。因而,也使得很多学生从心理上排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久而久之,似乎成了共识。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降低了自己的工作成就感。因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关键是靠引导、结合和融入。

“引导”就是引导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绝不仅仅引导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其实就是做学生的学习伙伴,而非高高在上,夸夸其谈,你讲你的课,他做他的事。例如,布置作业,写一篇与概论课相关的论文。通过写论文与学生谈论读书期间如何写作、如何投稿、如何获得稿酬等,让他们去尝试写作、尝试发表文章、尝试申报课外课题、尝试写调查报告等。当然,引导并不仅仅指写作。有很多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引导学生的素材,如影视剧,即寻找电影中的“中国共产党”、影视中的“毛泽东”、影视中的“中国历史”;图像,即图像中的历史、图像下的中国、图像中的领袖像;歌曲,即革命歌谣、时代曲;文学,即红色文学、文学作品中的革命、文学作品下的中国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素材。

“结合”是在引导学生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结合起来。给不同专业学生上课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苦恼,觉得难以驾轻就熟,难以有的放矢。例如,针对美术学院的学生,可以结合一些旗帜、邮票、徽章、货币、手迹等艺术演变,从图片入手讲党的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的党的政策演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概论”课成为一门非常“好玩”、“好听”且“好看”的课。因而,备课就是“备学生”,主要依据他们的专业背景来设计自己的课堂。音乐专业的学生,侧重从不同时代的红色歌谣中领悟党的历史;经济学专业则从不同时期党发行的货币、粮票、有价证券等经济符号来解读党的历史;文学专业则从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文学作品及不同时代红色文学入手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会在每个学科发展史上留下浓浓的一笔,从这些学科符号的历史中需找不同专业学生认同的标记,即需找“概论”课与不同学科发展契合之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融入”就是结合不同学生实际,使得“概论”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融入其学习生活之中。概论课很多内容都是关系社会现实的重大理论问题。如讲改革开放,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生活用品、语言、时尚、影视、明星、婚姻、校园生活甚至是我们闲暇时吃的零食等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切切实实的变化。军队建设内容,可以从现今世界军事力量的对比来看当前我国军队建设,主要从如今流行的一些先进武器入手,如无人机“捕食者”、“全球鹰”,战斗机 F -22、苏 30、幻影、运输机“大力神”、各国航母军舰、各种洲际导弹等新型武器入手,解答学生实际生活中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常识话题。台湾问题,主要是从台湾的领土、人口、民族、风俗习惯、地理环境、行政区划、语言、学校、高考等实际生活中学生普遍模糊的常识入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去除脑海中的“政治台湾”,还原一个鲜活的台湾。再而谈论“蓝营”、“绿营”、“桔营”等政治版图,然后解读党的台湾政策,最后让学生自己来谈论解决台湾问题的路径。因而,在概论课教学中,要关注从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课堂教学素材,挖掘每个空洞的符号式理论背后鲜活丰满的教育资源,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总之,“概论”课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用心备课,结合学生实际,正确引导,使得“概论”课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就能彻底摆脱反复的政治说教,提升“概论”课的教学水平,赢得学生。

[1]顾钰民.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9):47-49.

[2]阮晓莺.专题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64-67.

[3]齐晓安.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教学体系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79-82.

[4]姚洪越.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定义的争论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64-66.

[5]冷舜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70-72.

[6]卢少求.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69-72.

G642.41

A

2095-0683(2012)03-0165-04

2011-12-06

2010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0ZY014)

胡国胜(1978-),男,安徽肥西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校刘正花

猜你喜欢
概论理论课教学效果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