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求失衡研究

2012-08-15 00:50钟慧澜李海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13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农民工

□文/钟慧澜 李海超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

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求失衡研究

□文/钟慧澜 李海超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劳动力转移增收、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的关键,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而当前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转型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农民工;就业培训;有效供给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8日

一、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需求分析

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是指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以及政府对就业培训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农民、用人单位和国家是培训需求的主体。农民是培训成果的直接载体和直接受益者,用人单位是培训成果的直接“消费者”和最大受益者,国家是最终受益者和最大需求者。

(一)农民工自身对培训的需求。流向城市的农民工整体文化程度偏低,职业技能匮乏,只能从事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工资偏低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在城市务工生存,大多农民工逐渐认识到通过教育和培训是改变现状的重要途径,参加培训意愿很高,而且青壮年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培训意愿更加强烈。一项对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中显示:愿意参加培训的占97%,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仅占3%,而且即使花钱也愿意接受培训的比例达到26%。然而,与很高的培训意愿相比,他们实际参与培训情况并不理想。据统计,在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4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数仅占14%。

(二)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需求。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看,员工的劳动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对企业来说,为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颇有裨益。近几年,在“珠三角”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和“技工荒”现象,反映出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不高,不能满足当地企业用人需求。因此,一些企业逐渐认识到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重要性,自觉为农民工提供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国家对农民工培训的需求。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其素质和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农民工是新兴起的庞大阶层,他们的命运直接联系着中国未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是我国从人力资本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突破口。

二、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给分析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供给,是指为了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而由相关机构提供的培训以及相应的培训产品。

(一)政府主导型培训。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从2004年起,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共同启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到2010年底,“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造就了一批产业技术工人,但也只占农民工总数的12.4%。相对于2亿多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其覆盖面相当有限。

(二)企业内部培训。用工企业应该是我国目前农民工培训的主要提供者,但现实情况是,企业针对农民工开展的职业培训太少,即使组织培训,内容也更多集中在企业内部条例和纪律等引导性培训上,技能提升方面培训较少。据调查,有53%的企业从来不对员工进行任何培训,41%的企业只是对员工偶尔进行培训,经常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企业仅有6%。

(三)非营利组织培训。目前,非营利组织也开始介入到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典型案例如安徽富平学校所建立的“富平模式”,即“民办公助”的培训——就业——权益保障一体化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新模式。富平学校的出现部分弥补当地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不足,但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先天发展不足,农民工培训第三方供给尚处于萌芽阶段,非营利组织成立的培训机构数量少、实力薄弱,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

(一)政府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管。由于农民工个人收入不高和企业的短视行为,农民工和企业为培训投入较少,政府投入是农民工职业培训费用的筹资主体,整个农民工培训筹资渠道单一薄弱。2008年贵州省出现震惊全国的套取农民工培训资金案,折射出农民工职业培训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管;二是政府培训服务与市场需求脱节。政府提供的培训内容僵化,市场瞄准率低,与农民工实际需求不符,培训效果差;三是缺乏后续保障机制。输入地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等方面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农民工进城后生活压力大,在“生存第一”前提下,他们选择尽可能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无暇顾及不能立即为之带来财富的培训。

(二)企业方面。培训一方面意味着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增强了农民工与企业的谈判资本和能力,导致企业主动权的丧失;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培训投资收益出现了“外溢”现象。企业在不断培训农民工的同时,有技术的农民工也在不断地流出,企业为培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结果却“为他人做嫁衣”,无形中蒙受了损失。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企业对培训往往表现出一种被动的适应性和随意性。

(三)农民工个体方面。首先,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培训认识不足。由于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眼光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再加上职业培训的“预期收益”不明朗,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并不一定带来近期收入的提高,培训认识不足;其次,支付能力低是影响农民工培训兴趣和培训需求的直接因素。经济贫困是农民工群体面临的共同困境,他们大多靠体力赚取微薄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从而拿出资金进行培训的机会就相对较少,无形中增加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间接成本。

四、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构建以政府主导的多元筹资机制

第一,增加财政直接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付成立“农民工培训专项基金”,把农民工就业培训资金纳入国家预算体系,使资金总量长期保持稳定增长。同时,加强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培训经费使用效率。

第二,降低企业培训成本,提高企业开展培训的积极性。首先,政府应该完善就业政策,使用工企业与农民工之间形成稳定的契约关系,降低用工企业进行农民工培训投资的风险,从而激励用工企业增加农民工培训的供给;其次,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培训补助或通过合同转包方式,将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补贴给相关企业,鼓励校企联合培训。对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的企业,可享受一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三,鼓励农民工个人积极承担部分费用。建立适度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机制,设立农民工就业培训奖励基金,用于奖励通过培训且取得突出成绩的农民工,充分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第四,大力提倡社会各界捐资助训,多渠道实现资金筹措。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以支持农民工培训工作。同时,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税费优惠等方式,引导非营利性组织开办各种类型的免费培训班。

(二)加快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就业培训后续保障机制

第一,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民工在城市享有平等的权利。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居民户口差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为农民工营造基本公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农民工与企业之间达成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从劳动力输出角度来看,输出地政府不仅要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服务,而且还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做好与输入地之间的就业需求联系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同时,还要建立就业跟踪系统,对农民工就业状况、生存状况定期跟踪反馈,及时解决农民工遇到的共同难题,做好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人。从劳动力流入角度来看,输入地政府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制度安排,对农民工采取分类分层保障的办法,纳入本地社会保障范围,解除其后顾之忧。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好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和子女上学的问题。

[1]高春景.中小企业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研究 [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9.1.

[2]何筠,徐冬梅等.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3]李湘萍.关于农民工培训提供模式的案例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社科版),2005.10.

F24

A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请参加天津万里路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