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工作中的人本思想

2012-08-15 00:50□文/张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15期
关键词:服务管理教师

□文/张 攀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论高校工作中的人本思想

□文/张 攀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用“以人为本”来指导高校的发展,要求高校各运行环节都应贯穿人本思想。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本思想也渐渐在高校运行中有所体现。但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人本思想的落实并没有达到期望的高度。本文对人本思想在高校落实的现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人本思想对高校各职能部门的要求。

以人为本;高等教育;民主管理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3日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价值目的的要求和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终极价值追求。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要求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人是高等学校的主体,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动力和依靠。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加大知识的创新力度,实现高等学校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现代化服务,都只能以人为基础。因此,将以人为本的一般科学涵义推广到高等学校,在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切实树立人在高等学校的主体地位,切实把人作为高等学校的终极价值追求,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一切发展,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从根本上端正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努力实现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目的。

一、高校工作中贯穿人本思想的必要性

1、“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目的和性质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的规定,我国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知,高等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使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最终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院校目标任务的实现,赖以依靠的主要是人,并且作为“软件”的人的要素,要比作为“硬件”的物的要素更具有创造性和活力,更能为高校带来价值的增值。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高校各项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2、“以人为本”是转换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由于大学组织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多样性等特点,其管理也就不是简单的科层制行政手段所能解决的。”教师和学生作为大学管理的主导性成员和主体性成员,属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社会群体,柔性的民主化管理较之纯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更能确保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保证高校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

民主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使高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职责与角色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命令式行政管理模式”已不太适应现代教育理念,成为现代教育高速发展的桎梏。现代教育要求高校管理工作者把管理思想转变为服务意识,把广大师生作为服务对象,在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因素,把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作为高校决策、管理、改革等工作的中心,广泛深入地实行“人本治校”,切实推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以人为本”是教学科研的必然要求。高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活动是一种极具分散化、个性化色彩的创造性劳动。运用外在的刚性管理虽然简便,但有许多弊端,当今知识界普遍关注的学术腐败问题虽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外在的刚性要求是其中一个方面的重要原因。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根据课程特点、专业特征、学生特点、课堂状况等因素,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并适时进行修改完善,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劳动,因此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赋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艺术化的创造性劳动。如果教师只是在领导的命令或严格监视下进行教学,那带来的只能是循规蹈矩的低水平重复性教学效果,教师没有激情,学生没有兴趣。因此,高校的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标准化、程序化、简单化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而是要尊重教师个人的价值,激发起教师自主积极的创造欲望,将科研教学活动从外在要求变为教师本身的内在动力。

二、人本思想在高校运行中的现状及原因

(一)人本思想在高校运行中的现状。人本思想在高校主要体现在对教师队伍和学生的管理服务上,近几年来,“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同,作为专门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学校,也在不断改变着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由单一的、封闭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放型、多样化的管理模式;由传统的、行政性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目标式管理。各个高校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逐渐意识到要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和教学水平,必须牢牢抓住两个主体,即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并通过不断地创新、完善管理服务模式,去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利益,切实做到尊重人才、关心人才、鼓励人才,启发他们的自觉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在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建设上,很多高校也在坚持以德为本、以情为本、以能为本,把尊重人才、服务人才作为高校人本工作的核心。通过转换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完善运行机制,我们的高校在方方面面越来越民主化,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我国出现的较晚,且根基薄弱,它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对管理科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本思想系统地进入高校管理领域确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受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影响,管理者往往凭自己的经验,行使学校赋子的权力,任何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这种传统的思想在当前的高校运行中,还有很深的烙印。

首先,在行政管理方面,往往存在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矛盾,相互不理解。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部门和管理都要围绕为教师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来开展工作。但是,现在高校中有的管理部门仍然存在衙门作风,工作深入不下去,发文件多,主动上门解决问题少,对学院特别是一线教师的需求缺乏深入了解。有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甚至工作马虎、态度粗暴,对老师常以“命令”的方式发号施令,使老师意见很大。同时,学校制定任何一项政策、制度都必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应该多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遗憾的是很多管理部门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乐意采取的是见物不见人的压制性管理。

其次,在学生管理方面,管理部门的一些负责人,在思想意识上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没有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感情,没有把学生视为自己的亲生子女或兄弟姐妹,而是把学生看作是管理的对象,甚至是批评、打击的靶子。一些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学生工作满足于不出事、不闹事,工作重点侧重于规范和约束,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和学生参与。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部门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正常、畅通的信息发布、沟通、交流、反馈渠道和诚实与互信的机制。在一些管理人员面前,学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无形中拉大了学生与学校和学生管理部门的距离,加深了双方之间的隔阂。

再次,在教育教学方面,人本思想对教师的要求,不是教师是否投身教学的问题,而是教师应该怎样教学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大学教学以考试为导向,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蓝本,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造成了人的异化,使教学质量每况愈下,更为严重是导致师生关系僵化、感情疏远甚至对立、态度冷漠。

最后,在学校后勤保障方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提高了后勤运行效率、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到目前为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还远未完成,绝大多数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实现质的变化,后勤服务市场还不健全。很多高校后勤机构重叠、权责不明、效率不高,专职工作人员少、文化素质低、服务意识差、服务不到位,经常遭到广大师生的不满与投诉。后勤工作在追求遵循经济规律的时候,往往忽视教育规律,没有坚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

(二)人本思想落实难原因分析

1、高校管理、教育、服务保障各环节工作人员缺失人本思想。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教学部门及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后勤保障部门对教师及学生缺少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思想,是导致人本思想落实难的根本原因。以人为本要求高校管理者、服务者及教师要尊重、关心、理解管理和服务对象,从对方的角度思考和制定规章制度、工作方式及工作内容等,但现实状况却是他们往往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而很少考虑管理和服务对象的感受。此观点在上文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2、教育思想观念陈旧。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学校为本位,以管理者为本位,长期习惯于注重刚性、防范、强制等特征的“科学管理”,管理者把自己和被管理者单纯地看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把被管理者当作能动的管理对象。在管理者的潜意识里,没有严厉的规章约束,教师就不会努力工作,学生也不会专心学习。“在一些人眼里,教育只是一种储存的过程,学生是一种容器,教师是储户,教育行为就是向容器里灌输的行为。灌什么,怎么灌,灌多少,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外部严密监控起来”。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教师缺少教学的自由和自主,学生缺乏学习的自由和自主,教师成为教学机器,学生成为学习工具。

3、传统管理模式僵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管理主要是借鉴前苏联的模式,采用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主动权,只能唯命从事,长此以往,高校应有的主动性和活力便荡然无存,没有动力和压力的高校是无法有效发展的。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在思想意识上重管理、轻服务,在行为方式上重问题式管理而不是发展式管理、重事后处理而不是预警管理、重刻板的统一管理而不是激励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被当作单纯的管理对象来对待,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还基本上处于从属地位,其主人翁意识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此外,学生学习的自由也没有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

4、高校管理队伍素质整体不高。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高校民主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与西方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管理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让人担忧。很多高校的管理人员都是留校的本专科毕业生,他们当中很多人缺乏从事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甚至有一些是门外汉,工作效率低下,往往事倍功半。而且不少管理人员习惯于用粗暴的工作态度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不但伤及师生的自尊,恶化其与师生的关系,又自毁管理人员及管理部门的形象。

5、教学资源投入力度不够。从上个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逐步过渡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卖方市场,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数量远远大于高等教育的容纳数量,高校基本上没有生存的压力,自然没有压力和动力去改进管理方法和措施。而且教学资源的投入与建设增加缓慢,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实验室、实习场地、课程、教材等资源以及后勤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等均不能满足需求,这些也是导致高校人本思想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人本思想对高校各职能部门的应然要求

(一)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要以教师为本。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是指在管理实践中突出人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尊重的管理;二是成功的管理。尊重的管理强调和突出对教师主体的关注和尊重。

著名学者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组成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要素中,教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列宁曾经说过:“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和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几乎可以说,谁能聚集世界一流的大师,谁就能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作为大学主导性成员的教师,不同于其他社会成员,他们追求学术自由,反对压抑个性。行政管理部门要实现“章法”的落实,单靠“管”、“压”、“罚”是无济于事的,其既不能激发教师的活力,又会加剧学校与教师之间的积怨,从长远看是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高校管理中,应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从满足教师的需求出发,建立健全灵活的激励机制,实现公平、公正、平等竞争、择优上岗、打破资历界线,确保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创造性。同时,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认识教师的价值和核心地位,打破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实行教师参与的柔性化的民主管理模式,通过发扬学术民主,健全、规范和完善学校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凸显教师主人翁的身份,增强其责任感和归属感,变被动管理为自主管理,保证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管理部门、教学部门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和教育理念,意味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管理活动中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只有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他们、尊重他们、服务他们,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到主人翁的地位,逐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主动地以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的角色管理好自身,推动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心,学生工作虽有规律可循,但复杂多变的情况经常紧绷着学生工作人员的神经,特别是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往往让一些经验不足的工作人员顾此失彼,甚至是一筹莫展。学生工作的琐碎和多变让一些学生管理人员信奉“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在思想意识上单纯地把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客体,在工作方式上也以命令强制为主。这样的做法是把学生置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笔者认为,让学生参与学生管理,能够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利于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并能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高校应建立在学生处指导和辅导员调节下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模式,并且必须彻底摈弃“以管理为中心”、“以处罚为手段”的观念,创造条件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真正成为具有积极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求教师应把学生视为自己的亲生子女、兄弟姐妹,从思想上重视,从感情上亲近。其次,要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开展教学和其他活动,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特长。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千篇一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从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灌输式”的教育虽然在短时期内效果显著,但是往往培养的是高分低能的残次品,它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因此,教学部门及任课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就要深刻认识“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潜能,把课堂还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后勤服务部门在工作中要坚持以广大教师和学生为本。后勤部门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重要的服务保障,发挥着重要的服务育人功能,搞好服务是高校后勤工作的基本职责和核心任务,后勤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一方面后勤服务部门要坚持以教师为本,为教学、科研及教师的生活提供了尽可能的便利,使教师能安心地进行教学和科研;另一方面后勤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质量,高校后勤优质的服务、热情的态度、文明的风尚和模范的行为,会对学生道德情操、治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直接的渗透作用。在后勤服务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要为学生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重视为学生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便利,从方方面面保障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总之,在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切实保护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管理、服务、教学、研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力创造一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环境和氛围,以保证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徐国定.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J].中国轻工教育,2008.4.

[3]吴志宏.把教育专业自主权回归教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J].

教育发展研究,2002.9.

[4]卢静.论高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缺失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3.

[5]王大中.关于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问题 [J].中国大学教学,2000.1.

本文为黄河科技学院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KYSK201009)

G64

A

猜你喜欢
服务管理教师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最美教师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