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评约翰·济慈的人生苦旅

2012-08-15 00:46童兆升方英姿
黄山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芬妮济慈乔治

童兆升,方英姿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约翰·济慈(John Keats)是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其成就已经被认为超出其他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诗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称赞他为英国19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中国诗人余光中说:“一百多年来,济慈的声誉与日俱增,如今且远在浪漫派诸人之上。”[1]但这位天才诗人却只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短短25年,如流星在夜空划过一道斑斓后就陨落了。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在探究济慈英年早逝的原因。众所周知,济慈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肺结核病,但拜伦、雪莱等人认为,当时一些评论家对济慈本人及其诗歌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扼杀了济慈脆弱的生命。[2]7研读济慈的诗歌以及他写给亲朋好友的书信后发现:济慈的死亡应该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的重负、疾病的摧残、恋情的折磨以及对诗歌艺术殚精竭虑的追求等,构成他羸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并最终导致他的离世。

一、家庭的重负

1795年10月31日,济慈出生在英国伦敦,其父亲经营马车行生意,家境虽不算富裕,但一家人生活温馨快乐。但不幸地是,1804年4月,济慈的父亲从马背上摔成重伤至死,从此厄运就接二连三地缠上了这一家人。父亲死后不久,母亲匆忙改嫁,后又离婚,心如死灰的她开始与男人厮混,对几个孩子基本上不闻不问,5年后,她因肺结核病去世。1805年3月,济慈的外祖父辞世,1814年12月,一直照料济慈兄妹生活的外祖母也撒手人寰。1816年夏天,天生体弱的汤姆得了肺结核,并于1818年11月去世。短短十几年中,济慈先后痛失6位亲人(济慈的弟弟爱德华于1802年夭折),这是怎样的切肤之痛!

外祖母去世后,作为长兄的济慈尽心尽力关心照顾弟弟和妹妹。妹妹范妮被寄养在监护人艾比家中,艾比夫妇十分吝啬,对范妮言语刻薄,还无理阻拦济慈同范妮见面,范妮形同禁锢在艾比家中,一直情感压抑,这让济慈十分担心,他经常写信给范妮,鼓励她要勇敢地生活下去。大弟乔治心高气盛,一直没有满意的工作,1818年6月,乔治带着新婚的妻子乔治娅娜·威里(Georgiana Wylie)踏上前往美国的征程,想在那里成就一番事业。济慈对此深表忧虑,他情绪低落,甚至想逃避一切。1818年5月25日,济慈写信给朋友本杰明·贝利 (Benjamin Bai-ley),“I am in that temper that if I were under Water I would scarcely kick to come to the top.”[3]1271818 年8月至12月,济慈照顾患肺结核的汤姆,终因积劳成疾,也染上肺结核病。1819年底,乔治因生意失败,返回伦敦筹措资金。尽管当时济慈已与女友订婚,非常需要钱,但他还是把他从外祖母那里继承的那份遗产都给了乔治。1820年1月1日,乔治在筹得资金后从利物浦出发前往美国,仅2天后的1月3日,济慈肺部大出血,被迫隔离。为了弟弟妹妹,济慈付出了他所能付出的一切!

二、疾病的摧残

自从染上肺病,济慈的生活如同梦魇,一直到去世,肺病在他身上反复发作,稍不注意,就会喉头溃疡疼痛,咳嗽,高烧。比起疾病对身体的折磨,疾病对他精神的摧残更甚。折翅的鸟儿还能高飞吗?他还有时日实现自己的诗歌梦想吗?他会遭到爱人的嫌弃吗?他离死亡还有多远?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刻困扰着他。他知道死神最终会来,他笔下的诗歌处处流露出对死亡的畏惧。

每当我害怕,生命也许等不及

我的笔搜集完我蓬勃的思潮,

等不及高高一堆书,在文字里,

象丰富的谷仓,把熟谷子收好;

每当我在繁星的夜幕上看见

传奇故事的巨大的云雾征象,

而且想,我或许活不到那一天,

以偶然的神笔描出它的幻相。[4]3

(查良铮译)

1819年2月3日夜晚,济慈从伦敦回家,为了省钱,衣衫单薄的他选择坐在马车当风的位置,回家后立即患上重感冒,咳嗽不止,并且吐了大量的血,这宣告他离死亡已经不远了。[5]711819年10月起,济慈为减轻病痛,开始吞服鸦片,但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只能让病情雪上加霜。他在乞求死亡早日到来,好让他从一切痛苦中解脱,他在《夜莺颂》里这样写道:

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

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

我在诗思里用尽了好的言辞,

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

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4]58

(查良铮译)

“静谧的死亡”,听来不失为理想的死法,但如果能高质量地活着,谁又愿意选择死亡?1820年9月13日,济慈怀着对生命最后一线希望,在朋友的安排下离开英国去罗马养病,但为时已晚,1821年2月23日,济慈客死罗马,埋葬在罗马的新教徒公墓(Protestant Cemetery),墓碑上刻着自拟的铭文:“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独特的碑文,连同他的故事、他的诗歌,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思。

三、爱情的纠结

1818年9月,济慈搬到汉普斯泰德(Hampstead)居住,在那里,他遇见了女邻居芬妮·布朗(Fanny Brawne,与济慈的妹妹同名,为了区别,翻译成芬妮)。济慈被 “beautiful and elegant,graceful,silly,fashionable and strange”[3]218的芬妮吸引,而芬妮对诗才横溢,谈吐不俗的济慈也心生爱慕,3个月后,济慈把母亲留给他的戒指送给芬妮,他们私下订婚了。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两人相处的3年时间里,济慈佳作不断,其中《致芬妮》、《灿烂的星》等诗歌是专门为芬妮而写,表达了爱情的真挚和坚定。济慈还给芬妮写了数十封情书,直抒胸中对芬妮炽热的情感。

但是,济慈与芬妮的感情世界并不总是阳光明媚,济慈十分不善于与女性相处,“When I am among Women I have evil thoughts,malice,spleen.I cannot speak or be silent.I am full of Suspicions and therefore listen to nothing;I am in a hurry to be gone.”[3]169济慈与芬妮在性格、爱好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芬妮健康有活力,喜欢跳舞和交际,这让自卑爱遐想的济慈深感苦恼和不安,1820年7月5日,他在给芬妮的信中写道:“How have you pass'd this month?Who have you smil'd with?All this may seem savage in me....if you still behave in dancing rooms and other societies as I have seen you,I do not want to live.If you have done so,I wish this coming night may be my last.I cannot live without you,and not only you but chaste you;virtuous you.”[3]451

脆弱的济慈对爱情心存畏惧,“何谓爱情?爱情是被装扮的玩偶,让无聊的人宠爱、照料和抚摩。”[6]58他本来对乔治娅娜·威里很有好感,但因为他懦弱不敢表白,最后对方成了自己的弟媳。他对芬妮的感情也缺乏信任,担心她会象莎士比亚笔下的克丽西达背叛情人那样背叛自己,或者象他的母亲一样薄情寡义。1819年4月,他创作了诗歌《无情的妖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济慈对爱情的极度不信任:

我看见国王和王子

也在那妖女的洞中。

还有无数的骑士,

都苍白得像是骷髅;

他们叫道:无情的妖女

已把你作了俘囚!

在幽暗里,他们的瘪嘴

大张着,预告着灾祸;

我一觉醒来,看见自己

躺在这冰冷的山坡。

因此,我就留在这儿,

独自沮丧地游荡;

虽然湖中的芦苇已枯

也没有鸟儿歌唱。[4]70

(查良铮译)

对于生活穷困潦倒又患有肺结核病的济慈来说,完美爱情和婚姻只能是奢望,他甚至无法象正常人那样全身心地投入一段爱情,良知告诉济慈:芬妮对他爱得越真挚,就越要与她保持距离。“How illness stands as a barrier betwixt me and you!”[3]4221820 年1月3日,济慈肺部大出血,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于是10天后向芬妮提出解除婚约,而到了9月份,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他再也没有写过信给芬妮,也不愿意读她的来信。但他的内心在挣扎痛苦,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芬妮的爱,1820年11月,他在给好友布朗的信中写道:“My dear Brown,I should have had her when I was in health,and I should have remained well.I can bear to die.I cannot bear to leave her.”[3]480几个月后,济慈怀着对芬妮的思念,带着对爱情和婚姻无法圆满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四、对诗歌艺术殚精竭虑的追求

济慈从小就喜爱文学,14岁时,他牛刀小试,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gil)的长诗《艾涅阿斯纪》翻译成英文。1811年,济慈被监护人送去给一名药剂师当学徒,1815年,济慈考入伦敦的一所医学院,但他依然没有忘却他的诗歌梦想,创作了《仿斯宾塞》,1816年5月,发表了诗歌《呵,孤独》。1816年7月济慈获助理医师执照,他有资格从事医生职业,但他对文学持之以恒的热爱促使他放弃了这个谋生的好行当,他听从了心灵的召唤,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1816年12月,济慈写了一首十四行诗《初读查普曼译荷马》,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一个钟情于文学的青年在赏读了经典作品时的兴奋与狂喜。1817年,济慈在雪莱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歌》。1818年4月,济慈发表了长诗《恩底弥翁》。1818年8月,济慈遇见芬妮后,迎来了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写出了《圣亚尼节的前夕》、《灿烂的星》、《无情的妖女》、《心灵颂》、《忧郁颂》、《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拉米亚》等一批优秀作品。很难想象,一个疾病缠身的诗人在生命的最后3年,能创作出这么多的佳作,他对诗歌艺术执着的追求和热爱可见一斑。

济慈是位天才诗人,这一点,他与他的朋友都看得很清楚,因此济慈一直志存高远,一定要让自己进入“最伟大诗人的行列”。1818年4月,《恩底弥翁》出版后遭到《布莱克伍德》(Blackwood's)和《评论季刊》(Quarterly Review)两本杂志无情地批评甚至恶毒的攻击,但济慈没有被吓倒。他在1818年10月8日写给出版商赫西 (J.A.Hessey)的信中写道:“Praise or blame has but a momentary effect on the man whose love of beauty in the abstract makes him a severe critic on his own Works.”[3]192-193几天以后,济慈在给乔治的信中又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自信和决心:“I think I shall be among the English Poets after my death.”[3]199

济慈是一位美的使者,他钟情于精美的诗句,“I look upon fine Phrases like a Lover.”[3]324他执着地在诗歌中营造完美的艺术境界,他的志向和抱负就是要创作尽可能多的美的诗歌,为人类谋幸福是济慈心之向往,诗之所寄:“I am ambitious of doing the world some good.”[3]117他主张诗歌创作应该如同树叶生长,自然而然地发生:“If poetry does not come as naturally as leaves to a tree,then it had better not come at all.”他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沉思(musing),捕捉创作的灵感,“I find that I cannot exist without poetry,without eternal poetry;half the day will not do,the whole of it.”[3]17他离群索居,甚至畏惧爱情会束缚自己诗歌创作的自由:“I equally dislike the favour of the public with the love of a woman.They are both a cloying treacle to the wings of independence.I shall ever consider them(People)as debtors to me for verses,not myself to them for admiration,which I can do without.”[3]328他将自己的身心都沉浸在对诗歌艺术和永恒之美的追寻中,片刻的停歇都会使他痛苦,“I am passing a Quiet day,which I have not done a long while,and if I do continue so I must again begin with my poetry,for if I am not in action mind or Body I am in pain”[3]221他“不待扬鞭自奋蹄”,笔耕不辍,但他的病情日益严重,他无疑是飞蛾扑火,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All that information(primitive sense)necessary for a poem are great enemies to the recovery of the stomach.”[3]486他终于象天鹅一样歌尽而亡。

五、总 结

济慈是不幸的,他短暂的一生经历了别人也许几辈子才会经历的波折与苦难,他在婚姻无果诗名未立的情形下离世,这是怎样的遗憾与悲情!但济慈又是幸运的,他的诗作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读者们喜爱和追捧的经典,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作品中获得了永生!他在苦难中执着的艺术追求将会永远鞭策和鼓励所有追求梦想的人!

[1]屠岸.永远的济慈[EB/OL].http://www.yzs.com/html/shnews/2009/6/096121148178.htm,2009-06-12.

[2]刘新民.济慈书信的启示——谈济慈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2008(4)

[3]Grant F.Scott.Selected Letters of John Keats(Revised Edition)[C]//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4]约翰·济慈.济慈诗选[M].查良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5]刘治良.济慈的亲情世界[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6]约翰·济慈.济慈诗选[M].马祖毅,任士明,张宏国,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芬妮济慈乔治
电影《明亮的星》中女性主体芳妮与济慈作家形象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游乐场(上)
乔治和他的斧子
加州的天空没有雨
斯戴芬妮·露易丝·廓莱克(1923-2014)
阴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