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潍县商业贸易的变迁

2012-08-15 00:45
潍坊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胶济东关开埠

吴 娜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近代潍县商业贸易的变迁

吴 娜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潍县自明、清时商业发展迅速,素有“东莱首邑”、鲁东重镇之称,尤其是1904年胶济铁路的通车和自开商埠后,潍县商业贸易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其商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代;潍县;商业贸易

潍县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扼山东内陆腹地。因为这里东与烟台、青岛两市相接,西与淄博、东营两市为邻,南连日照,北濒渤海莱州湾,凭山负海,擅盐铁之利,所以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商事活动,自明、清时商业发展迅速,“行商坐贾,日有增加”,发展成了“东莱首邑”、鲁东重镇。

明清时期潍县的商业贸易已比较兴盛。19世纪60年代后,潍县周边沿海城市烟台、青岛相继开埠通商以及1904年胶济铁路的通车和潍县自开商埠,这些因素都促进了近代潍县商业贸易繁荣发展。20世纪20—30年代是近代潍县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兴起,潍县逐步融入到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其商业结构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鸦片战争前后潍县商业发展简况

潍县在明万历年间已有集市贸易。据明万历《潍县志》载,该县城有市二,一在城内大街十字口,一在东关大街十字口。全县共有集场31个,其中在城内者7,在东关者7,南关、西关各1,可见其贸易的繁盛。此外潍县还有一个一年一度的山会,地址在县城与东关之间的白浪河滩上。每到会期,山东各地以及外省的不少商人都来出售或批购货物,使该山会成为广泛的贸易中心。康熙年间潍县有26个市集,在乾隆年间潍县的市集已颇具规模。“集散人归掩市门,市楼灯火定黄昏。”[1]所描写的就是潍县市集的繁荣景象。清乾隆年间,时任潍县知县的郑板桥在竹枝词中描绘潍县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情景时说:“两行官树一条堤,东自登莱达济西。若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又说:“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到了光绪年间形成了东关沙滩①所说的沙滩,就是白狼(浪)河河床的开阔地带,兼及河东岸东关城墙以内的沙岭子、南北下河街与河西岸的南北壩崖。其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南起保安桥,北至北宫桥的广阔地段,又以现在的亚星桥(当时称朝阳桥)为界,称之为南北沙滩。大集。因为凡从登州和胶州海口贩运内地的货物,均经潍县再转往山东西部和南部销售,因而在清末潍县的商业十分发达。潍县辖治6关,分别是东关、西关、南关、北关、东北关、西南关。东关为潍县的商业中心。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开放烟台为通商口岸,1861年烟台东海关的设立,标志着烟台正式对外开放,这是近代山东省开放的第一个通商口岸,同时也是山东省开始逐步融入世界的起点。烟台开埠后,烟潍贸易商路逐渐形成。1897年德国强行占领青岛,青岛随之成为山东省第二个通商口岸。烟台、青岛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必然会对内地的潍县产生影响。潍县地处连接山东省东西部的枢纽地带,作为沿海舶来品运转和土产品集散中心的地位逐渐明显。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使潍县的经济发生了改组。资本主义的工业产品源源不断的输入,尤其是洋纱和洋布的输入,有力地冲击了潍县主要的传统家庭手工棉纺织业,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潍县商业资本的发展过程中,商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陆续出现绅商结合。为了促进潍县商业有序发展,1902年潍县商会成立,总办陈阜为官宦望族之后。清时,作为商业重地的潍县,县城“有张、郭、陈、丁四大家族的兴起”。[2]这四大家族拥有万亩田地、豪宅大院,所开办的商铺比比皆是。东关因为是商业中心,有韩、谭、杜、李、王这些巨商富贾。由此看来,潍县商业自明清时期已日臻兴盛,鸦片战争后,受到烟台、青岛两开放城市的影响,外国舶来品已开始触及到潍县境内,潍县逐步融入到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二、潍县开埠及商业贸易的繁盛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为尽快占领中国市场,急切地想开埠通商。因为,在这些通商口岸内列强可以建立殖民机构,享受众多特权,这样使中国的主权丧失殆尽。为挽回利权,限制西方列强侵略,从1898年起清政府开始自开通商口岸。在自开通商口岸内,中国可以行使完全主权,中国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维护。山东自开商埠的开辟是在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背景下推行的,始于1904年济南、周村、潍县三地同时开埠。1904年5月1日,胶济铁路通车前一个月,时任山东巡抚周馥和北洋大臣袁世凯两人联名上奏清廷,要求将济南、周村、潍县自开为通商口岸。周馥等奏请济南、周村、潍县开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打破德国的势力范围。自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后,试图想要独占山东的利益屡次向北京政府要求权利,周馥深知其害,遂将以上三处辟为商埠,使得利权不为德国人所垄断。清政府批准了该奏折,准许山东自行将三地开辟为商埠。1906年1月10日,济南、周村、潍县三地同时举行开埠典礼,正式开放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潍县开埠后,将南至铁路车站、北至壩崖①在白浪河西岸。、西至擂鼓山马路、东至白浪河一千余亩的地方划为商业区,以方便商业发展。山东当局将济南、周村、潍县辟为商埠,是为发展山东经济所作的重大政策调整。

三地开埠后,经济均得到快速发展。在济南、周村、潍县开埠前,对山东省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重要事件必须提及,那就是胶济铁路的通车。德国侵占青岛后,为了使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展到内地,1899年从青岛动工修筑胶济铁路,1902年通车至潍县,1903年修至周村,1904年正式通车至济南,潍县正处于胶济铁路的中枢。胶济铁路的修建改变了山东省原有的经济格局,使山东省的经济重心由运河沿岸转移到胶济铁路沿线,经济重心东移。胶济铁路的通车成为近代潍县城市化进程的催化剂,因为铁路便利了货物运输,促进了铁路沿线商业城镇的兴起和发展。胶济铁路路经潍县境内共有6站即南流、蛤蟆屯、坊子、二十里堡、潍县、大圩河,“皆以接近铁路,顿成商业中心”[3]。

1904年胶济铁路的通车及商埠的开辟使得潍县社会商业经济化趋势加速,市镇和定期集市数目大为增加。光绪年间已有73个大集,民国初年市集个数达到94个。随着商品流通重心的东移,潍县成为胶济沿线重要的土洋货集散市场。1906年前后,由口岸城市运至潍县的洋杂货大致在400万海关两左右。1906年,潍县城内人口约二三千户,内中商家约七八百户,城外东关户数约七八千户,其中商家约二三千户。在城内商户中,大的杂货商有十四五家,经营进口棉纱布匹的纱布庄有15家,年交易额200万银两。城内外合计,资本额在2万两以上的商家计有40家,其中资本额10万两以上的有10家,资本额四五万两的有十几家。民国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发生变化,在“实业救国”的口号的感召下,“有识之士,悉注全力与工商事业”。到1913年,潍县资本额10万银两以上的商号,已由铁路刚修通时的10家增加到30家,中小规模的商家数也有较大的增长。1919年潍县城内商号已发展到910家。[4]可以看出在20世纪20年代前潍县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1920年以后,烟潍公路、台潍公路的修筑通车,使得交通日益便利,社会秩序相对安定,潍县商业呈现出一派繁华气象。由于织布业的兴旺发展、烟草的广泛种植,20年代、30年代初潍县主要商业为布业、烟草业、棉纱业。30年代潍县的商号主要分布在东关、县城、南北壩崖、南北下河一带,形成了资本雄厚以经营银钱、绸缎、钱庄、土产杂货、百货、西药为业的“八大祥”、“五大东”群体。闻名于商界的“八大祥”即福聚祥茶庄、同祥绣货庄、德聚祥绸庄、瑞祥织布厂、惠祥织布厂、兴祥绸缎庄、蚨祥银号、隆祥钱庄。“五大东”即泰东商行、山东商行、大东商行、福东号、惠东药房。[5]在县城6关中东关经济最繁盛,许多集市、店铺、钱庄、银行等大都设在东关,真可谓是“商肆栉比”。[6]截至1932年,全县大小商号已不下3000家,交易总值不下4000万元。商业家数比1919年增加了两倍多。因此,30年代初,“潍县经济地位之重要,胶济沿线,首屈一指”[7],在山东省内除济南、青岛、烟台外其它各城镇,“工商各业,实无出其右者”。[8]1933年,据金城、盐业、大陆、中国4行调查,潍县经济名列全国第17位。可见,20—30年代初期是潍县商业最繁盛的黄金时期。

鸦片战争前潍县的商业贸易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国内。鸦片战争后,海禁的开放,外国经济势力逐渐向内地延伸为潍县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潍县的对外贸易自19世纪中期就开始发展,一开始主要是出口农产品手工业品如丝绸、猪鬃等。到了民国初年,出口的商品已扩大到发网、草帽辫、烟草、皮革等,这时期猪鬃的出口依然繁盛。据《潍县志稿》载:潍县猪鬃始于清同治末年,猪鬃行商二十余处,经加工运往青岛、烟台等欧、美、日各洋行。“毛皮及革皮,清季以来此业日盛,现已成为国际商品,各口岸洋行公司派人来潍县坐庄收买,远销外洋者日见增多。”[9]潍县的烤烟出口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1913年试种成功后,成为大宗出口商品,英美烟草公司在二十里堡等地设庄收购。

当然,资本主义的本性也决定了要把潍县变成它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从烟台、青岛这些通商口岸运进外国的棉布、棉纱,价格便宜、质量还好,这些沉重打击了潍县原有的土布业。传统的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并逐渐解体。同时也应当看到,潍县已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

三、商业结构的变迁

潍县开埠以后,外国舶来品逐步深入到潍县境内,潍县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分子,潍县商业结构相应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表征就是洋商的纷至沓来。如英美烟草公司、1917年日本人在潍县设立的南信洋行、日商米星烟公司等。

1.资本结构的变化

潍县的资本结构也发生了改变。清末以前,潍县商人大多把资本都投入银钱业。民国初年,随着烟草的广泛种植利润颇丰以及20年代织布业成为潍县主要商业命脉,不少富绅将资本逐渐转移到这两个行业,同时商人资本的实力也进一步扩大。

2.商品流通结构变化

鸦片战争前,市场相对闭塞,潍县商品流通是传统单一土货贩运。随着烟台、青岛的相继开埠以及胶济铁路、烟潍公路的通车,外国舶来品逐渐进入潍县境内。洋货在商品流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潍县商品流通结构随之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土洋货双向流通的商品流通新格局。

鸦片战争后,随着烟台、青岛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胶济铁路、烟潍公路的通车,潍县的开埠,使得原本商业繁荣的潍县开始走向世界市场,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分子。不可否认,潍县的商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列强的控制,打上深深的殖民烙印。但是,在近代社会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毕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鸦片战争前夕,在市场上交换的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交易数量有限,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小、设备极其简陋。但是,自从19世纪60年代烟台作为山东第一个通商口岸,资本主义资本进入山东,列强的侵略势力逐渐延伸到潍县,他们在潍县设立的洋行和一些精美工业品的进入使得潍县的市场面目发生了变化。近代潍县商业的日臻兴盛,使得因从事传统手工业解体破产的部分农民进入到城市谋生,成为城市的市民;在商业的繁华地段也是地方政府重视改造建设的目标,政府当局会改造完善一些城市基础设施,所有的这一切无疑都促进了近代潍县城市化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10]。

[1]潍坊市政协潍城区政协.郑板桥在潍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2]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3]胶济铁路管理局车务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M].青岛:青岛文华印书社,民国二十三年版.

[4]林修竹.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M].济南: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1920.

[5]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史志编纂委员会.潍城区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

[6]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1925.

[7]何炳贤.中国实业志·山东省[M].民国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

[8]胶济铁路管理局车务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M].青岛:青岛文华印书社,民国二十三年版.

[9]常之英.潍县志稿[M].民国三十年刊.

[10]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TheTransitionofCommercialTradeofWeiCountyinModernTimes

WUNa
(WeifangUniversity,Weifang261061,China)

The commerce ofWei County has developed significantly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y, with the fameo“f the Capital County of Donglai”and“An Important County of Ludong”. Especially since Jiao- ji Railway openedto traffic and non- treaty port was operated in 1904, the commercial trade ofWei County has stepped into a stageof prosperous development, and the commercial structure also transformed simultaneously.

ModernTimes;WeiCounty;commercialtrade

K207

:A

:1671-4288(2012)03-0012-03

责任编辑:陈冬梅

2012-03-23

吴 娜(1980—),女,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教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猜你喜欢
胶济东关开埠
济南不只有一座老火车站
我家的“忍者神龟”
江苏省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
胶济铁路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近代华北开埠城市《红楼梦》戏剧演出述论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胶济铁路 走过百年
百年史话 胶济铁路回归始末
煤矿开采对夹岩水利枢纽工程东关取水隧洞的影响分析
近代温州开埠与温州海外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