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然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说文解字·肉部》浅析
刘欣然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本文参照大徐本《说文解字》以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在对《说文·肉部》涵盖的140个字进行逐字考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意义对其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并分析了某些“肉部”字字义的转移以及“肉部”字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汉字发展演变中“肉部”与“月部”的混淆也是一个应当注意的问题,本文从字本义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说明。
《说文解字》;肉部;分类释义;部首混淆
东汉许慎撰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语言文字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历经千年而不衰。《说文》不仅对于研究汉字、注解古籍有重要的作用,它还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民族的文化心理。与“肉”有关的字同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肉部”字的研究有着很高的理论意义和文化价值。
“肉”字属于六书中的象形字,象刀切下来的肉之形。《说文》将 (肉)①此处篆体“肉”字为《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字义。字解说为:“胾肉。象形。凡肉之属皆从肉。”段玉裁注曰:“胾,大臠也。谓鸟兽之肉。”段玉裁还指出,“说文之例,先人后物,何以先言肉也?曰:以为部首,不得不首言之也。”“生民之初,食鸟兽之肉,故肉字最古,而制人体之字,用肉为偏旁,是亦假借也。人曰肌,鸟兽曰肉,此其分别也。”[1]由此可见,先秦时期“肉”专指鸟兽的肉,人肉则称为“肌”,二者有明确的区分,而与人体有关的字也在“肉部”之下,段玉裁认为这属于假借。
《说文》的编排暗含着很强的系统性,段玉裁指出,《说文》体例“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意之相引为次”[2]。在《说文解字》中,“肉部”字共有140个,其中重文20。凡是“肉部”下的字都与“肉”相关。从字义来看,“肉部”字主要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1.表示怀孕状态
《说文》的说解体例是“先人后物”,在部目字“肉”之下,许慎先列举了3个与怀孕过程有关的字:腜、肧、胎。“腜,妇始孕腜兆也。”这是妇女开始怀孕的征兆。“肧,妇孕一月也。”“胎,妇孕三月也。”
2.人体器官与部位
在腜、肧、胎之后,所列举的主要是表示人体器官与部位名称的字。这一类字数量较多,有40多个,如:胪,皮也;肫,面頯也;脣,口耑也;脰,项也;胆,连肝之府;胃,谷府也;脬,膀光也;肠,大小肠也;膺,匈也;背,脊也;胳,亦下也;臂,手上也;肘,臂节也;胯,股也;股,髀也;胑,体四胑也,等等。
在解释人体五脏时,许慎还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说文·肉部》解释说:“肾,水藏也”,“肺,金藏也”,“脾,土藏也”,“肝,木藏也。”“肺”字之下段玉裁注曰:“今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说文》用五行之说来说解字义,与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一脉相承。虽然对于五脏与金、木、水、火、土的配合有不同说法,但《说文》中包含的五行观念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化、传统医学都很有价值。
中国古代对于名物的分类非常细致,人体不同部位的肉有不同的称呼。如“肌,肉也”,这是对人之肉的总称,“脟”是胁上的肉,“胂”是夹脊肉,“脢”是背部的肉。不同部位的脂肪也有不同的名称,“膏,肥也”,段玉裁注曰:“肥当作脂。……膏谓人脂。……脂专谓物。”“肪,肥也”,段注:“肥亦当作脂。脂在腰曰肪。”“腴”是腹下的肥肉,“腻,上肥也”,指身体表面的油腻。
3.在表示人体器官和部位的字之后,《说文》列举了几个看似与“肉”关系不大的字。“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段玉裁解释说:“骨肉相似者,谓此人骨肉与彼人骨肉状貌略同也。故字从肉。”又“胤,子孫相承续也”,是子孙后代的意思,“胄,胤也”,也是后代的意思,后代是骨肉血脉的延续,自然也与肉相关,所以也在“肉部”。
4.与疾病有关的字
《说文·肉部》中表示疾病的字大约有10个,且多数是与肌肤相关的疾病。如“脀,騃也”,段玉裁引《广韵》解释说,“脀,癡皃”,指痴呆的样子。“胗,唇疡也”,是嘴唇溃疡。 “腄,瘢胝也”,“胝,腄也”,都是指手脚生了厚茧。“肒,搔生创也”,指手搔皮肉成疮。“脪”是创肉反出。
5.与祭祀有关的字
《说文·肉部》与祭祀有关的字有6个,其中有的是祭祀的名称,有的则是用于祭祀的肉食。“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段注:“腊本祭名,因呼腊月、腊日耳。月令腊先祖五祀。……腊谓以田腊所得禽祭也。《风俗通》曰:臘(腊)者,獵(猎)也。按獵以祭。故其祀从肉。”“膢,楚俗以二月祭饮食也。从肉婁声。一曰祈谷食新曰离膢”,也是一种古代的祭祀。“朓,祭也”,则是一种迁徙宗庙的祭祀。“胙,祭福肉也”,是祭祀求福用的肉。“隋,裂肉也”,是古代祭祀用的残肉和残食。“帥月,血祭肉也”,指古代祭祀用的牲血。
与祭祀相关的字为何放在“肉部”之下呢?这是因为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肉是最重要的祭品。我们通过“祭”这个字的字形很容易找到答案,《说文·示部》:“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因而很多与祭祀有关的字都在肉部。
6.在上述几类字中,还穿插着几个与肉的性质、状态相关的字。如“肥,多肉也”,“臞,少肉也”,“脙”、“膌”、“臠”等也都是“肉瘦”的意思。 “脫”字(即今之“脱”字)《说文》中解释为“消肉臞也”。“腬,嘉善肉也”,指很肥美的肉。“腆,设膳腆腆多也。 ”“脃,小耎易断也。 ”“膬,耎易破也。 ”“腐,烂也。”“肎,骨间肉肎肎箸也。”除此之外还有表示肉的味道的,如“胜,犬膏臭也”,“臊,豕膏臭也”等。
7.与动物有关的字
这类字主要解说动物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腯,牛羊曰肥,豕曰腯”,段注:“人曰肥。兽曰腯。此人物之大辨也。”“胡,牛顄垂也”,指的是牛颈部下垂的肥肉。“胘”是牛百叶。“膍,牛百叶也。从肉囟比声。一曰鸟膍胵。”“胵,鸟胃也。从肉至聲。一曰胵,五藏总名也。”“膘,牛胁后髀前合革肉也。”“膫,牛肠脂也。”“肰,犬肉也。”
8.经过加工的肉食
表示这类意义的字数量也较多,有20个左右。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饮食文化。
“肴”指做熟的肉食。 “脯,干肉也”,“脩,脯也”,“膎,脯也”,“脼,膎肉也”,“膊,薄脯膊之屋上”,“膴,无骨腊也”,“腒,北方谓鸟腊曰腒”,这些都是表示肉干的字。“肍,熟肉酱也”,“腝,有骨醢也”(“醢”是肉酱的意思,“腝”指有骨的肉酱),“脠,生肉酱也”,“胥,蟹醢也”等,这些是不同的肉酱。 “膮,豕肉羹也”,“臛,肉羮也”,“膹,臛也”,“臇,臛也”(段注:李善引《苍颉解诂》曰,臇,少汁臛也)等,这些字表示肉羹。
9.与“肉”相关的动作
如“膻,肉膻也。从肉亶声。《诗》曰:膻裼暴虎”,是将肉袒露出来的意思。“胾,大臠也”,段注:“切肉之大者。”“脍,细切肉也。”“腌,渍肉也。”“膞,切肉也。”这些都是与“肉”有关的动作。
在汉字的发展演变中,能指与所指的对应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转移,很多“肉部”字的字义都发生了变化。
1.指称部位的变化
在历史演变中,有一部分肉部字的指称部位发生了变化。如《说文·肉部》中“股,髀也”,指的是大腿,而不是现在通常理解的臀部。如果不了解“股”字的古义,那么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说文·肉部》解释“脚”为“胫也”,也就是小腿,现在我们则用“脚”来指“足”。
2.意义的扩大或更改
“肉”字在先秦时期只能指称鸟兽的肉,人的肉则由“肌”专指。汉代以后,“肉”指称的范围扩大,可以用来表示人的肌肉。而到了现在,“肉”不仅可以指称人或动物的肉,还可以指果实中可以吃的部分(如“果肉”),或是果实不脆(如“肉瓤西瓜”),或人的行动迟缓、性子慢(如“做事真肉”)等。
还有一些字在今天仍非常常见,但我们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而几乎很少用到其古义。如“脱”在《说文·肉部》中解释为“消肉臞也”,与今天“脱落、取下”等意思完全不同。又如“隋,裂肉也”,“胡,牛顄垂也”,它们也基本丧失了《说文》中的这个义项。
3.字的消亡和替代
还有一些字在历史演变中功能逐渐 “退化”,基本成为仅保留在古籍中的字。这一类字的数量也不在少数,如“胤,子孙相承续也。从肉,从八,象其長也。 幺亦象重累也”,“腄,瘢胝也”,“肒,搔生创也”,“膍,牛百叶也”,“腯,牛羊曰肥,豕曰腯”等。
(月)也是象形字,其小篆形体跟 (肉)非常相似,在汉字隶变、演化过程中,部分“肉部”字的书写形式与“月”趋同,而在简化字中,大量“肉部”的字的部首已经完全写作了“月”,这就给区分“肉部”字和“月部”字带来了困难。加之为了检索的方便,现在不少字典、词典也将“肉部”字直接放在 “月部”之下,这就使现在很多人把部首本为“肉”的字误认为是“月部”字。比较权威的字典如《汉语大字典》也将很多“肉部”字,如“肝”、“肪”、“胡”、“腥”等归入了“月部”。不过对于归入“月部”下的“肉部”字,《汉语大字典》都作了说明,指明它们在字源上归属“肉部”。而像《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的字典、词典,编写完全使用简化字,且按照汉语拼音顺序进行编排,部首检字成为一种辅助。在这类的字典中,除了简化形体自身仍含有“肉”这个构件的“脔”、“胾”、“腐”等少数几个字还归在“肉部”外,其他的均归入“月部”。客观地讲,这样的编排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使现代人对于汉字的源头、汉字本身意义的理解愈加模糊。
其实“肉部”字与“月部”字的区分并不困难,只要参照其本义就很容易弄清楚。《说文·月部》解释说:“月,阙也。大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从“月”的字,都与月亮的周期变化或光线有关。如《说文·月部》中的“朔”(月一日始苏也),“朏”(月未盛之明),“霸”(月始生, 霸然也。 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朗”(明也),“朓”(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肭”(朔而月见东方谓之缩肭)等,都与月亮有一定的关系。《说文》未收录但现在常用的字,如“肚”、“脸”、“脑”、“腿”、“脏”等很明显与人体部位或器官相关,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其部首应该是“肉”而不是“月”。而对于一些字形较复杂、现在不常用的字,如“胤”、“腜”、“臛”等,只要知晓其古义也很容易进行区分。
这其中有一个字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 《说文·肉部》下的“朓”(一种迁徙宗庙的祭祀)的楷化形体与《说文·月部》下的“朓”(指农历月底月亮出现在西方)的形体完全相同。[5]这就需要我们在遇到“朓”这个字时联系上下文意义来进行判断。
结语
《说文解字》这部文字学的伟大著作如同一座挖不尽的宝藏,随处都能发掘出巨大的财富。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吸引着一代代研究者为之付出心血,凝结着汉民族先人智慧的汉字,如同几千年前留传下的密语一般吸引着后人去探索、解读。中华文化需要传承,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承载形式之一的汉字更是不容忽视。汉字的研究延续了千年,直到今天仍生机勃勃,新一代的研究者们更要继往开来,创造出汉字研究新的里程碑。
[1](汉)许慎,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汉)许慎,(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167,1.
[3]李帅.部分肉部字演变考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
[4]单殿元,梁孝梅.《说文解字》肉部的文化阐释[J].汉字文化,2007,(6).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四卷本[K].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2069.
责任编辑:陈冬梅
H109.2
:A
:1671-4288(2012)03-0030-03
2012-03-06
刘欣然(1989—),女,山东昌乐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