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舞蹈研究

2012-08-15 00:45窦荣坛
潍坊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乐舞宫廷舞蹈

窦荣坛,解 丽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一、唐代舞蹈的繁荣背景以及对前朝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舞蹈,在唐代己经发展得很完善了。它的内容丰富,有宫廷的、民间的、宗教的、祭祀的。在艺术形式上,它己经有了按舞姿、技巧、风格的分类划分,如“健舞”、“软舞”等;也有了按表演形式的大小区分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和用数百匹绸布装扮舞人的《字舞》。在动作和技巧方面,唐代舞蹈充分运用了人体的手袖、腰身、腾跳、旋转、使用道具等等人体艺术的表现手段。

唐代的乐舞能够达到如此的辉煌,与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前朝舞蹈艺术的承袭分不开的。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乐舞文化也随之出现大交流,为隋唐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准备了条件。隋、唐两代继承和融合了南朝的汉族传统乐舞和北朝各民族乐舞,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唐代舞蹈。唐代初期,军事强大,国家统一,政治隐定,统治者减轻民众的负担,努力使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繁荣。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前半期的“开元盛世”,唐帝国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景象。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背景,为宫廷大型歌舞和民间歌舞等娱乐活动的开展,促进乐舞和舞蹈艺术的兴旺创造了有利、也是必然的条件。这是盛唐乐舞和盛唐舞蹈所以辉煌的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唐代是个开放的时代,此期间能广采博收所有的文化艺术并使之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唐代盛世,实行开放的政策,艺术上继承了以前各朝代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朝的宫廷“燕乐”,如七部乐、九部乐等宝贵遗产,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传入中原的乐舞文化。这些乐舞,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意识上,都为唐代乐舞和舞蹈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大量乐舞文化的输出,也使中原乐舞传播到了四方。

在唐代,王公贵族、文臣武将、文人学士都以表演舞蹈为乐,以精于舞蹈为荣。唐代宫廷设置了各种专门的乐舞机构──教坊、梨园、太常寺等,集中了大批专业歌舞艺人。养官伎、营伎和家伎之风很盛。这些专业艺人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进行舞蹈艺术的创作和表演。同时,大量民间艺人在广场、街头、酒肆献演歌舞,借以谋生。专业艺人和民间艺人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是推动唐代舞蹈高度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专业歌舞伎人社会地位卑贱,但舞蹈艺术本身却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统治阶级,特别是帝王本人对舞蹈艺术的喜爱和提倡,对舞蹈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唐代舞蹈的创作情况

盛唐时期,各种民间乐舞进一步相互吸收、融合、创新,宫廷宴享乐舞出现了一批在民间乐舞基础上编制的新作。

1.鼎盛发展的唐代燕乐

中国古代的“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非今天仅指音乐而言。“燕乐”即“宴乐”,隋唐宫廷宴享典礼所用的乐舞,称之为“燕乐”。“燕乐”不是单纯提供娱乐、欣赏的乐舞,还具有一定的礼仪性。隋唐宫廷燕乐,兼备了礼仪性、艺术性、欣赏性与娱乐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自周代开始,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重视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乐舞。唐代是一个“外来音乐”盛行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宫廷燕乐中多部乐的发展、乐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乐律理论的形成等方面,发现国内外音乐的不断融合。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我国封建社会艺术文化朝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世界性规模发展的作用,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①各民族民间的燕乐

《七部乐》是隋朝统一南北、建立了隋王朝后,宫廷整理集中了汉代和四方少数民族及域外乐舞于一堂,编制的著名的宫廷燕(宴)乐。

《九部乐》是在《七部乐》基础上增加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各民族、各地区的乐舞艺术以平等的地位,分别列入宫廷燕乐乐部,不再像前代那样,将少数民族及域外乐舞称之为“四夷乐”。

《十部乐》是贞观十六年十一月,唐太宗宴百官,加奏《高昌乐》,即成为《十部乐》。宫廷设置这些乐部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国力的强盛和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

②《坐部伎》、《立部伎》

《坐部伎》、《立部伎》是唐代宫廷长期积累的乐舞保留节目,包括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武则天、玄宗李隆基各时期的作品。按照不同的演出情况,分为《坐部伎》、《立部伎》两部。

《坐部伎》共六部:《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坐、立部伎代表性的节目首推大气磅礴、名振中外的《破阵乐》。《破阵乐》曾传到日本,名《秦王破阵乐》或《皇帝破阵乐》。

《立部伎》共八部:《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堂上坐奏的叫《坐部伎》,在室内厅堂演出。规模小,表演人数少,最少的只有3人,最多12人。这种乐舞是比较精致、艺术性很高的作品。艺人的技艺水平都比较高,因而有学《坐部伎》不成,则退到《立部伎》去,学《立部伎》不成,就退去搞“雅乐”的说法。

堂下立奏的叫《立部伎》,在室外广场庭院演出。规模大,表演人数多,演奏者多至180人,最少的也有64人。此部乐舞讲究排场,气势雄伟,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即歌颂当朝皇帝的文德与武功。这种舞蹈密切的配合了当时朝廷的政治要求。

《坐部伎》《立部伎》已不再像九部乐、十部乐那样原样搬演国内各民族及外国乐舞,而是在继承传统、吸收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的基础上编制创作新的乐舞。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盛唐时期乐舞发展的总趋势,即由原样搬演,到吸收融合各种乐舞因素,重构大唐乐舞的发展历程。

③其它没有被列入宫廷乐部的乐舞

这些乐舞没有被列入宫廷乐部,主要是在进贡献礼的仪式或其它场合中演出的。如百济国的《百济乐》、南诏国的《南诏奉圣乐》、骠国的《骠国乐》等。这些音乐都有它特定的政治、历史背景,但艺人们的演出,客观上却起到了文化交流和增进人民之间友谊的作用。

其实,无论是原样搬演各民族民间乐舞的《九部乐》、《十部乐》,或是在各民间乐舞基础上编创的《坐部伎》、《立部伎》,以及其它没有被列入宫廷乐部的乐舞,都来自各民族、各地区及域外各国民间。这也是唐代燕乐在中国古代乐舞史上占有较重要地位的原因。

2.唐代舞蹈创作特点

规模大、样式多、色彩丰富、新作旺盛是唐代舞蹈的突出创作特点。唐代舞蹈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流行于宫廷和士大夫间的用于庙堂演出的大型“队舞”;一类是小型的娱乐性舞蹈。它们表现性强,形象华美,独具诗意,艺术性很高。而那些用于庙堂宴享的“队舞”,则“规模大而内容空虚”,无非显示的是“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的枯燥阿谀。

3.唐代舞蹈创作繁荣的原因

唐代舞蹈创作的繁盛是在继承前代舞蹈艺术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民族的舞蹈艺术而形成的,全套继承了南北朝以来的乐舞、百戏并吸收了外国和各少数民族(尤其是新疆等西域地区)乐舞的精华,经过创新形成了主要用于朝会宴享的坐部伎和立部伎。即使在用于庙宇祭祀的雅乐中,也掺杂了俗乐和“胡乐”。而西域各国的音乐舞蹈更是唐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边疆民族还保留着古代舞蹈的一些传统。

唐朝的舞蹈创作,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丰富、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为后代舞蹈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对今天的舞蹈影响深远。

三、唐代舞蹈的审美特性

1.审美系统具有开放性

众所周知,唐代乐舞是中国乐舞发展的顶峰。唐代政治、经济的全面开放带来了文化的全面开放和繁荣。其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音乐舞蹈了。

唐代舞蹈是一个多元性的民族舞蹈,是大融合后的成果,除了大量吸收并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汉民族中原乐舞的优秀传统外,还一手伸向民间,一手伸向国外和西域各地传统的少数民族乐舞。如《十部乐》中,只有《燕乐》与《清商》两部是汉族传统乐舞,其余八部都是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国力强大,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根基的巩固,精神支柱的安稳,促成唐代人的文化心态是从容大度、胸怀宽广的,艺术鉴赏的水平也是很高的。1300年前,中国已在世界上树立了一个文明大国的形象,唐代时边塞的少数民族及其他小国,经常向唐朝廷晋献舞乐,为唐代文化生活增添了奇光异彩。也可以从中看到当时人们对异国乐舞的好感,还有对民间舞蹈的热情。

2.审美属性具有独立性

人类舞蹈艺术的发展史,大都经历了从综合到独立,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在混沌的状态中,综合是一种原始的综合。舞蹈艺术大都与歌、舞混杂在一起,统称为乐。当它们逐渐分离,各自成为不同的艺术品类的时候,说明人类的思维已大大向前跨越了。它的实现,证明人类的艺术迈进了一个近于科学的新时期。唐代乐舞虽然从大的方面和管理上仍习惯地把它们放在一起,但舞蹈已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艺术品类。

在大量的唐代舞蹈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表现某种风格和比较单一的情绪的舞蹈。另一部分是歌、舞、戏三者结合,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歌舞戏。《踏谣娘》、《钵头》、《大面》(即《代面》)等就是唐代著名的歌舞戏。唐代的歌舞戏,虽然有些还不十分成熟,但这些具有情节的歌舞,已具备了戏曲艺术的雏形,是戏曲的萌芽。

乐舞大曲是唐代一种规模较大的乐舞形式,它的结构形式既是乐舞的结合,又把音乐与舞蹈分得很清楚。这种形式很像今天的歌舞晚会和音乐舞蹈晚会的结构。自唐代始,舞蹈、音乐、诗歌的分立,独立的舞蹈家、音乐家、诗人的出现,标志着审美意识的进步和审美意识的成熟。

3.体态审美具有圆曲性

唐人人体美的观念,一反汉代赵飞燕式的“清瘦之美”,而崇尚杨贵妃式的“以肥为美”。这是我国古代审美观的一次重大变革。在物质并不丰富的汉代,人们把赵飞燕式身材瘦弱、能做“掌上舞”的人,看作是最美的。但是在物质相当丰富、社会非常安定的唐代,妇女瘦弱的形象可能成为疾病、贫穷的标志,而杨贵妃式的丰满圆润便被当作美丽的象征。

这一审美观的变化,对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陕西各地唐代古墓中出土的壁画上的妇女造型和敦煌壁画上的那些伎乐舞人的形体,无一不丰满。这一特点,影响和造就了我国唐代以后的艺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特点——圆曲性。以圆曲为美的审美特征不仅反映在绘画上、建筑上、戏曲上、书法上,也反映在中国的舞蹈上。凡是一切涉及到线条运动变化的艺术美,无一不是以曲线美加以反映的。

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凡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绘画、雕塑中的唐舞形象,特别是舞女的形象,没有一个是直立的,几乎全部是弯曲的造型,甚至有不少呈现出“三道弯”的体态。从中便可体现出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唐舞是一种贴近自然的舞蹈,它的华贵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因此,对唐舞审美特征的研究,也是我们深入研究、探讨民族传统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审美情趣诸方面不可缺少的材料。

四、唐代舞蹈由盛转衰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为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爆发“怛罗斯战役”,唐军战败。加上公元755年又爆发“安史之乱”,唐代从此衰落。唐代的舞蹈也随之衰落。

唐舞蹈的衰落与唐王朝的颠覆有直接关系,经济的基础动摇,艺术必然无从发展,何况经过大乱。由于战乱,宫廷乐工流散各地,乐舞的规模再也没有可能恢复。

不管是世族的唐舞,还是娱乐性唐舞,都是起自民间,舞蹈起源自上古时期先民们的劳动,尤其是祭祀仪式更是舞蹈的直接来源。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的功能才开始转化。但是,舞蹈艺术的发展与积累,是通过艺人完成的,宫廷艺术无不从民间而来,有的已经经过专业艺人的加工美化了,也反过来影响民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民间性”,舞蹈艺术在经历了千百年之后,一直保持着传统,有的表面看是断了,但断而不绝。

即使唐代有着这样由盛而衰的历史,我们仍然将它称之为是中国古代乐舞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顶峰。而透过唐代舞蹈,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深远的。一个民族的艺术,是依存在国家社会稳定、和谐基础上的。而国富民强,也是通过一个国家的民族的艺术文化体现的,两者互为影响,互为依存。综上所述,国家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样重要。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探讨唐代乐舞能摘取中国古代乐舞和舞蹈发展顶峰的贵冠的原因,远比看到那个时代的辉煌更有意义,它能给后人有益的启迪。

[1]袁禾.中国舞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隆荫培,徐东尔.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乐舞宫廷舞蹈
龟兹乐舞
学舞蹈的男孩子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歲朝图 帝王宫廷篇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浪漫宫廷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宫廷古法白米饭
热闹的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