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析

2012-08-15 00:45李金芳
潍坊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李金芳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网络环境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析

李金芳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网络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如何利用网络的积极影响、发挥网络优势,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是新形势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

一、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

1.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有效地拓宽了教育途径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固定的时空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和与老师面对面咨询的方式进行的,而网络的出现让心理健康教育超越了时空界限,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通过网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可以远距离地以咨询者的身份接受学生的在线心理咨询,对拥有相同或类似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集体解答。对于那些有心理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公开自己心里秘密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的优越性显得尤为突出。

2.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极大地满足了信息需求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往往更多地是通过阅读书籍,聆听老师的口头讲授来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要想获得自己所需的特定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困难的。网络可以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利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同时,网络还可以将文字、图片、影像、动画等结合起来,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学到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就相关问题在网上展开讨论。

3.网络调动了主体功能,较大地提升了教育实效性

由于互联网具有便捷性、新奇性、虚拟性和大容量性等特点,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网络利用超文本检索方式,多媒体集成技术,信息量大,视听冲击力强,其便捷性、虚拟性、平等性、互动性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热情,使他们以主体的地位参与其中,学生通过网络就各种感兴趣的心理问题。借助BBS、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微博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平等互助,既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助人”的理念,也大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网络传递了心理动向,进一步增强了预警功能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心理健康本身存在偏见,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使得一些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愿意或不敢向老师或周围的同学吐露自己的想法,教师则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一旦问题暴露,事态已经相当严重,要想挽救已回天无力,只能扼腕叹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使得网络成为当前大学生倾诉和发泄个人情绪的主要空间。大学生常常通过多种网络途径,大胆地倾吐自己的内心隐密,直接而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抑郁与苦闷,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在网络中倾诉自己的心声,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及时引导、沟通和化解,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灵敏性、和准确性。对于问题严重的甚至可以通过IP地址查询,找到当事学生,直接给予关爱、帮助或治疗。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模式。当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探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育人、树人”的任务。

1.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实施的素质教育。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定阶段,有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研究和探索,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虽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交流相对深入、教育持续连贯以及面对面实施教育等优势,特别是当学生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如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时,能循序渐进地予以有效地教育引导。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性特点,将网络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共同发挥长处,不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

2.整体规划,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又需要我们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实现重点突破,建构立体式、全方位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要建立满足大学生需求的、有吸引力的网站。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成为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站栏目与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不同需求。要通过开展各种网上活动和网络心理测试等,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科学测评大学生心理,以活泼的页面和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参与,从而提高网站的利用率。其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咨询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可提供的综合信息服务功能,向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的来访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信息互动过程。网络心理咨询具有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施方便、经济等优点,它可以是指导型心理咨询,也可以是自助式心理咨询。通过网上咨询,能及时纠正求助者的认知偏差,克服其情绪障碍。第三,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应构建适应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务、要求,有选择地加以学习。这种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合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加强培训与指导,建立一支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

做好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的转化和引导工作,不仅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能了解并科学地分析网络等现代技术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等所带来的影响,还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专业而且生动,富有感染力。要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就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来。辅导员是高校战斗在学生工作一线的人员,他们熟悉网络,又贴近学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与指导,形成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制度,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4.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指导支持力度,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体系

要选派专业心理教师加强对社团工作的指导,对心理社团的整体运作、重大活动的统筹、社团干部的选拔等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在活动中获得进步,从而更好地促进社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依托大学生心理社团组织,通过对成员进行培训,学生之间能够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的个体以及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实现朋辈心理辅导,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

[1]孙丽丽,胡树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5,(3).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李亚东,陈家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2004,(2).

[4]王孝红,唐德斌.网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

[5]胡凯,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王春光.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6,(9).

责任编辑:孙延波

G641

:A

:1671-4288(2012)03-0104-02

2012-04-12

李金芳(1973-),女,山东诸城人,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工作管理与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