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与《道德经》

2012-08-15 00:47马敏学
焦作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晋书司马懿道德经

马敏学

(焦作市温县司马懿研究会,河南焦作 454000)

对三国杰出人物,有文章称曹操是三国初期的英雄,诸葛亮是中期英雄,司马懿则是后期英雄。我认为,这是作者依据小说《三国演义》得出的结论,令人难以苟同。还原历史,诸葛亮根本算不上三国英雄,他的令人津津乐道的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不是作者移花接木来的,就是虚构的戏说,他纯粹是被人拔高打造的“神”。因此,三国的真英雄,唯曹操与司马懿耳。而二者相比,无论是军事上、谋略上、政治上,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上,乃至最后的胜利者,司马懿都远胜曹操一筹,可谓是高手中的高手。这是因为司马懿比曹操拥有非常明确的安身立命的行事准则,有非常犀利的克敌制胜的法宝。

这准则,就是《道德经》。

这法宝,还是《道德经》。

纵观司马懿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一生,横览司马懿或荣或辱或盛或衰的经历,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道德经》神力的无所不在。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焦作市温县招贤乡安乐寨)人。历任曹操丞相府文学掾、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掾、丞相主簿,和魏国尚书右仆射、抚军将军、大将军、太尉、太傅、丞相等职。

政治上,世人多把他看成是一个篡政夺权的阴谋家。而实际上,他的从政理念是老子的“为而不争”,是“功成身退”。政治上他充满了“懿”德,懿,美也。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六十七章)司马懿一生,就很好地掌握运用了这三宝,从而使他成了独步三国的真英雄。

老子说的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道德经》四十章讲“弱者道之用”;四十三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五十二章讲“守柔曰强”;四十五章讲“清静为天下正”,五十五章的“和”,六十一章的“牝常以静胜牡”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慈”的范围之内。而且还包含老子的“无为”思想。“慈”是老子三宝的首要原则。司马懿的慈,少年时,在家中,他孝顺父母,善行乡里,曾被举为孝廉。从政后,对国家慨然有忧天下之心,勇于行道。建安二十年,司马懿随曹操出征伐张鲁,张鲁降。司马懿不失时机地建议:乘刘备初代刘璋,蜀人心未附,宜远征江陵,可震撼汉中、益州。这无疑会大大改变三国局面,扩大魏国的疆域。可惜曹操刚愎自用,不予采纳。正始七年,吴军骚扰魏柤中地区,当地百姓万余家北渡沔水逃难。司马懿关心百姓疾苦,向曹爽提出“收留安抚逃难百姓”的意见,把百姓遣返沔南;曹爽不听,结果,吴军破柤中,损失百姓万余。由此可见,司马懿对于家、国,可谓慈爱,所以能勇于行道。正如老子所说的“夫慈,以战则胜,以守且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道德经》六十七章)所以,有了慈柔之心,司马懿能每战必胜,无论是神速擒孟达,持重斗孔明,还是远征辽东平叛,攻守皆赢,如有神助。其慈爱,还表现在识人、用人上。司马懿重才能、德行,不重门第,不拘一格,很多出自寒门下层的人,如王基、邓艾、周泰、贾越等等,他都能量才任用。尤其是对其貌不扬又结巴的农家子弟邓艾,能看出他的潜质,破格让他主持淮南的屯田。

老子的“俭”,内涵也有两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道德经》五十九章讲“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即俭。这是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储能量,等待时机。司马懿对于俭,更是身体力行,把国计民生放在心上。建安二十三年,他为丞相军司马,最早向曹操提出“经国远筹”的军屯建议,说:“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晋书·宣帝纪》)。被曹操采纳,并令他具体负责实施。司马懿不负重望,抽调大批军队进行垦荒,魏国一时“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晋书·宣帝纪》);在荆州,司马懿“乃劝农桑,禁浮费”,使魏国“资食有余,而无水害。”这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消除了水灾,而且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在受命西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军事时,为减轻百姓负担,增强国力,抵御蜀军,继续推行军屯制度,上表倡议建立著名的上邽军屯组织,“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晋书·食货志》)。具体实施者是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晋书·安平献王孚传》载“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于上邽军屯小麦的保证,才使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相持战中取得了胜利。青龙元年,他组织兴修水利,主持“开凿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晋书·宣帝纪》治理陕西西部的水利和盐碱地,改造、灌溉良田数千顷,充实了魏国国力;青龙三年,京都大灾,司马懿从长安运粮五百万斛到京师,可谓为国分了忧,解了难。

受命对吴作战时,先后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晋书·食货志》载:“令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分休,且佃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土,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逆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泚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开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他的经济措施,对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增加曹魏政权的国力,支持与东吴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正始元年,司马懿上书谏议禁止“宫室制度糜费”,提倡“节用务农”。

可见他一生节俭,位至三公,不事糜费。他深知老子说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道德经》五十三章)即统治集团过度地聚敛财富,造成田地十分荒芜,仓库非常空虚;但他们穿戴华丽的服饰,佩挂着锋利的宝剑,山珍海味吃得生厌,财货丰盛有余,这就像强盗头子在炫富夸耀,绝不是为政的康庄正道呀!他引以为戒,奉行的是老子说的:“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十二章)因而,他能冷眼相对奢侈糜烂的曹爽一伙“浮华友”的“非道”行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十二章)坐等脓疮溃烂,一朝为民除害。

他能洁身自爱,不自持尊贵,“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就此。”(《道德经》七十二章)死后,不随葬祭品。因其节俭,所以能扩广博爱。

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两层涵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道德经》六十一章讲“大邦者下流”;六十六章讲江海“善下”,皆指不为天下先的意思,这符合于“道”的原则。司马懿一生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藏才守拙,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其一生多次忍常人所不能忍,从而取得胜利,可谓是天下能忍之第一人。《晋书·宣帝纪》说他“勋德日盛,而谦恭愈甚。”他谨记老子的教诲,始终告诫子侄辈们:“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晋书·宣帝纪》)。意思是说:在高处要防着走下坡路,四季冷热还要代换,我们没有什么功德享受高位殊荣,咱们谦上加谦,差不多可以免去衰落的结果吧。这真是:看大地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长空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司马懿在仕途上的每次升迁,都是功之所至,实至名归的。但是,每次他都怀揣诚惶诚恐之心,极力谦让,从不居功自傲。魏文帝黄初五年,曹丕南巡,让司马懿留镇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钺,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执意推辞。曹丕说:我给你这么多这么高的职务,是需要你夜以继日地治理政务军务。这可不是荣耀,是为我分忧呀!司马懿这才接受。嘉平元年,司马懿诛杀了骄横跋扈、悖乱纲常的曹爽,及其“浮华友”一伙。魏帝曹芳命司马懿为丞相,增封颍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前八县,共计十二县,食邑二万户;接着,又加九锡之礼,特准朝会不拜。司马懿极力辞去九锡之礼。表现出极大的谦恭和不居功自傲的美德。

司马懿智谋超群,运筹帷幄,拒敌平叛,无往不胜,而不居功自傲,其不争,恰恰成就了他的威名和美名。司马懿名震吴蜀,其威名,足可以让吴蜀大将闻风丧胆,望风披靡。景初二年,司马懿率师远征辽东。叛将公孙渊闻报,十分恐慌,忙向东吴求救。孙权写信给公孙渊说:“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深为弟担忧。”纵然派出步骑数万,依旧难挽败局。魏齐王正始二年,东吴分两路进犯魏国,魏草包大将军曹爽,惊慌失措,只好请出司马懿。司马懿决定亲自带兵出征到樊城迎敌。东吴车骑将军朱然闻听司马懿亲征,不敢出战,连夜撤军。司马懿率军追击,大获全胜。

在魏国内部,司马懿受遗二主,佐命三朝,其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之才智,征服了魏国君臣。司马懿多年服侍在曹丕身边,“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晋书·宣帝纪》)纵然有曹操的临终遗言,告诫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但是,司马懿事实上的忠贞,使曹丕十分信重司马懿,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就是说,他向东去征吴,就由司马懿总管西线的事务;他西伐,司马懿就主管东边的事务。可谓肱股之臣。曹丕病重,使他与曹真、陈群等同为托孤之臣。到了曹睿时期,大臣吴质对曹睿赞叹司马懿:“骠骑大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曹睿问尚书令陈矫,陈矫答道:“司马公为朝廷之望,社稷则未知也。”从此,受到曹睿的信重。以至于曹睿临终,手执司马懿的手,托孤道:“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爽辅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无疑已经成了魏国的中流砥柱,国君的主心骨。在他遭受曹爽的排挤,职权被架空时,他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当机立断的魄力,争取了元老重臣如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等人的支持,发动了高平陵清君侧之变。我之所以说,这是一次清君侧而不说政变,是因为这是一次粉碎祸国殃民乱政误国奸党的正义之举。曹爽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带兵,只知道结党营私,吃喝玩乐。长此下去,先辈奠定的大好基础,就会被他一手断送。司马懿剜掉这颗毒瘤,是为民除害,有什么不妥?

司马懿“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六十六章)司马懿不敢为天下先,而终能成为天下先,使天下无人能与之争锋。“江河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同上)一个持有“三宝”的人,必定会是一个勇敢的人,博大的人,一定能成功的人。司马懿成为三国的最终胜利者,毫不奇怪,这是他践行老子思想的必然结果:“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们还可以用《道德经》第八章来解读司马懿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为政之道和军事思想。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以此对照司马懿的人生,我们不难得出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

“居善地”,就是善于选择自己的地位,在一定的时间里,居于什么地位对你最合适。在曹操手下,司马懿明哲保身,少说为佳,让干啥就干啥,还要干好啥,即使处于众人俗念所厌恶的低卑处,也泰然处之。诸葛亮以女衣相辱,他以大局为重,笑而纳之。曹爽霸道擅权,司马懿被明升暗降,就甘为太傅,养病在家,随遇而安。“心善渊”,心境能恬淡宽厚,虚怀若谷;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易让人看出来。“与善仁”,施,能云行雨施,惠而不费。“言善信”,能实事求是,至诚守信。“政善治”,能循道顺民,无为而治。“事善能”,能统筹兼顾,谨始虑终。“动善时”,能审时度势,随时制宜,把握行动的时机。无论是神速擒孟达,还是待机诛曹爽,都是把准了脉,抓住了时机。这样,“夫唯不争,故无忧。”司马懿时时处处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则,没有过失,怎么能不所向披靡呢?

司马懿一生辅佐曹氏四代,凡五十年,谦逊谨慎,忠心耿耿,其文治武功,无人匹敌,却能做到不居功,不自傲,时时处处摆正自己的位置,实在是道德高人。最能说明司马懿光明磊落、忠贞不二的铁证,是他神速擒孟达。本来司马懿遭诸葛亮的反间计,被曹睿剥夺了职权,赋闲在家。在国家危急关头,朝中重臣为他辨诬,使曹睿反悔,让他复职,总督荆、豫二州。恰在此时,发生了新城太守孟达谋反的危急事件。金城太守申仪第一时间密报于刚刚复职的司马懿。这里,很有意思,这么重要的关乎国家危亡的机密情报,申仪为什么敢于首先报于刚刚复职的司马懿呢?这不正恰恰说明魏国的重臣大将,是信服司马懿,不相信司马懿会是忤逆之臣的吗?从司马懿的角度来讲,摆在面前的也是一个重大考验,一个两难抉择。按常理,司马懿应该谨慎行事,即使不能亲自到长安面君,也得飞马报信,请旨定夺;这样于他没有任何麻烦和负面影响。但是,这样会失去平叛的最佳时机,给国家酿成大祸。此刻,“动善时”的司马懿以国家利益为重,从实际出发,毅然决然,神速平叛,先斩后奏。这才是,板荡识英雄,危难见忠诚,彰显出司马懿大智大勇大忠的形象。这正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嘉平三年,司马懿临终前召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遗言:“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常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晋书·宣帝纪》)司马懿临死也不忘教诲儿子谦恭谨慎。这可不是脱口秀。司马懿是这样说的,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是这样做的。爷仨至死忠君不怠,赤诚辅魏,怎么能说司马氏有谋逆之心呢?

至于说司马懿诛杀曹爽一伙,致使“天下名士减半”。我不知道这是如何算的。被诛杀的曹爽一伙“浮华友”,有才华的名士不过何晏、夏侯玄、桓范而已,他们能占“天下名士”的一半吗?何况,他们支持曹爽监视皇帝,谋篡皇位,文不能治国,武不会打仗,正确吗?我认为,即使司马懿的后代上演了当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的一幕,夺取了曹氏天下,那也是新生取代腐朽,顺应历史潮流;退而其次,也不能说司马懿有谋逆之心、是篡政夺权的阴谋家。

但是,纵然铁证如山,千百年来,他却一直蒙垢,被视作阴险狡诈的阴谋家,政变篡权的野心家,成为戏台上与曹操比肩而立的白脸奸臣。草民百姓这样认识也倒罢了,因为中国老百姓的那点可怜的历史知识,全是来自话本、戏剧;而话本、戏文又大都渗入了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和平民百姓的忠义理念,难免把司马懿的后代的改朝换代,当作篡权;把司马懿不按常规出牌,当作离经叛道。可悲的是,我们的号称掌握了马列主义辩证法和历史观的专门学问家,也大睁着眼在那里指斥司马懿,丑化司马懿。

可悲呀!中国文化的可悲,中国人僵化的思维定势的可悲。他们应该很精通三国历史,应该很清楚诸葛亮到底有多少事功,应该很清楚曹丕的帝位是如何来的,应该很清楚没有司马懿,三国纷争的局面何时结束、如何结束。智慧说成奸诈,隐忍不争说成权谋,是非观念如此荒谬,何时才能正本清源?

这里,把司马懿的成功和人格魅力归结于《道德经》,不是笔者,一个怀川文化的热爱者、探求者想当然的一厢情愿,也不是道听途说的空穴来风。对司马懿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有正史资料,有客观事实,只要不戴有色眼镜,不被别人左右,不人云亦云,不大睁着眼说瞎话,多问一个为什么,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研究一位古人,当然需要学问大家,但是,当地的文化守望者也不可小觑,他们可能会依据当地文化遗存,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前不久,在司马故里猪龙河(济水)畔,发现一通重修洞微观碑记,为明代郑藩朱载堉撰写。这为我们解读司马懿提供了一份有益的参考。碑记曰:

“盖闻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然德为上,功下矣。故修道者先修其德,修德则必有功焉!所以道德五千言未尽老子之事业也。洞所以明夫深者也,微所以衍其妙者也,观所以栖其神者也,慕玄者欲修其德,先奉其神,故有太上诸神之设,而探深妙之理,故观之所建由于此也。”

供奉老子的庙宇不计其数,但是,我们惟独在司马懿故里的洞微观看到不同凡响的碑文,明确指出“道德五千言未尽老子之事业也”,这么鲜明地尊崇老子,尊崇《道德经》,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是司马懿的故乡,司马懿一生都在践行老子思想,他洞明其深,微衍其妙,观栖其神。我窃想,此观说不定就是司马懿当年修建的呢(碑记曰“……古城基内西北隅,原有洞微观不知建自何时,宋延佑间重修”,古城乃晋王城也);因为这里是在济水(猪龙河)之畔,不事张扬,独流入海的济水曾是老子的最爱。

《重修洞微观记》指出:“立功固为美,立德尤为美也,夫人一念之善生则诸祸从而息……能时时存之于善则德自广矣。故曰:神祐善人,天眷有德也。”司马懿因立德而立功,一生诸祸来而自消,可谓神祐天眷,自然成了三国时期高手中的高手,强者中的强者。

猜你喜欢
晋书司马懿道德经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司马懿何以能绝处逢生
枕戈
老谋子司马懿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司马懿晒书露马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