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作用的研究

2012-08-15 00:47何艳丽
焦作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幸福感主观

何艳丽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52)

1.引言

互联网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不仅给人类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诸多益处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它的负面影响,那就是不少人沉迷于网络。这其中,青少年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成为了“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易发人群。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接触网络的青少年中,网络成瘾症“发病率”已高达约15%。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既充分发挥网络的优越性,又不至于造成网络游戏成瘾,这是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的理论基础,它认为个人的一些消极情绪容易导致成瘾,甚至于疾病,然而某些积极品质可使人们远离某些不良行为,具有预防疾病的作用。本研究分析和探讨了那些容易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消极心理品质,通过激发和培养青少年自身品质中与这些消极品质相对应的积极品质,来帮助他们避免网络成瘾,从而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发生率,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2.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创始人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它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其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它主张心理学要以人潜在的、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美德为出发点,倡导用积极的观点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并且实施积极有效的干预,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用它们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者是具有一定天赋的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最终获得良好的生活方式”。它的研究范围很广,研究主题包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如幸福感、快乐等;积极的个人特质,如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积极的社会环境,如社会关系、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

3.网络成瘾的概念及主要原因

“网瘾”也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学名叫做病理性网络使用(PIU),一般叫做“网络成瘾综合症”,属于一种精神障碍疾病。它是指过度使用网络从而导致个体的社会和心理功能明显受损,即对虚拟的网络游戏、信息等沉溺、痴迷,对现实生活冷漠。这种疾病,会使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象失眠、紧张性头痛等;同时还会使人情绪急躁、抑郁和食欲不振等;长时间的上网还会使人不愿与外界接触,行为孤僻,丧失正常的人际关系。总之,“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非常严重,所以必须找到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策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避免网络成瘾。对青少年来说,影响网络成瘾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

3.1 青少年的个性心理因素

首先,对青少年来说,正处在“第二断乳期”,自身的一些需要有时很难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可是网络以其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提供给他们全新的虚拟环境氛围,从而使他们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成就感。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存在,可以互相安慰、帮助等;另外,在现实中人生不可能推倒重来,但在网络中可以做到。当他们在这个神奇的虚拟世界里获得快乐与感到幸福时,网络成瘾现象就出现了。其次,青少年时期,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由幼稚逐渐发展到成熟,渴望得到正面的评价和周围环境的认可,而网络正好可以满足他们诸多的心理需求,再加上本身的自控能力不强,容易使其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从而丢失自己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沉溺于网络中,欲罢不能。

3.2 家庭环境因素

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及其成长经历是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潜在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尤芮·布鲁芬布瑞那认为:“周围多层次环境关系的每一个层次对个体的发展产生着有力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都有可能对孩子的教养产生影响”;而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压力很大,父母们整日疲于奔波,孩子们也整日应付着学校和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父母和子女就无法真正地了解和沟通。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青少年遇到学习上的挫折或生活上的迷茫,而在现实社会中又得不到父母或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就很容易将这种消极和压抑的情绪诉诸虚拟的网络,从中获得支持,满足交往、归属和尊重等基本需要,最后导致成瘾行为。

3.3 社会环境因素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素质教育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现实社会中,绝大多数学校和家长仍然把升学率看作学习的第一要务,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仍然是升学。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应试为主,而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心理健康教育、珍爱生命教育等,且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这也是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

因此,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与网络成瘾有关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心理品质,并研究其形成过程,从导致网络成瘾的消极品质入手,通过恰当的行为干预方式,抑制消极品质的生成与发展,培养出与之相对应的积极心理品质,增进其积极情绪的体验,构造积极的环境氛围,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4.积极心理学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现象做出适当的解释,并进行恰当的干预,从中获得积极意义”。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中的运用。

4.1 主观层次上,增进青少年积极的主观情绪体验

4.1.1 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两种形式,指“个体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构建个体压力应对策略中,积极情绪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使人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自信、乐观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应对压力时,能采用更为积极向上的情绪来应对,用积极的观点来解释,进而消除压力给人带来的消极体验。“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相同的事情,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思想和应对方式。同样是学习成绩不好,有的同学就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反正是学不会,就在网络中找寻认同和乐趣,最终导致上网成瘾,放弃学业;相反,有的则认为自己学习不好是因为功夫没用到,并不是自己不如别人,然后带着快乐的心情,奋发向上,努力把握好每一分钟时间,刻苦学习,最后取得优异的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因此,增进青少年积极情绪体验,培养他们快乐、幸福、满足和自豪的情绪,让他们能够积极地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在生活中,还要善于利用负面情绪的积极作用,学会把压力转变为动力,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成就感。

4.1.2 积极的情绪体验,还要培育青少年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一个人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项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会从事那一活动”。但是,现实中青少年由于年龄较小,往往缺乏积极的经验。因此,我们要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爱和支持,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活动,展现自己的能力;而应避免盲目地在各种活动中进行自我展现,进而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为青少年提供更为丰富和宽松的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引导青少年多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的生成。

4.2 个人层次上,培养青少年积极的人格特质

4.2.1 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青少年的主观体验,是指他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在这种意义上,幸福感高低与否不代表青少年的生活水平高低,关键是他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的主观幸福感比非成瘾者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成瘾者大多对现实社会和生活不满,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才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满足感。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冲突、矛盾、对生活的不满等都会使人的主观幸福感降低,这种低主观幸福感又会使人经常处于消极情绪中,从而影响生活和工作效率,形成恶性偱环。因此,应该培养青少年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主观幸福感,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

4.2.2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高行为自控能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要关心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对青少年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增强青少年的自制力,确立目标,形成正确的方向。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增强青少年对行为的控制力。其次,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青少年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和希望,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快乐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三,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对他人要多一点关心和帮助,懂得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健康地成长。第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青少年正是身心快速成长的特殊时期,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要始终有一股“我能”、“我会”的劲头,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4.2.3 发展青少年的自我和谐。自我和谐是 C.Rogers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根据Rogers的观点,“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所谓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指每个人对自我的看法与他的实际表现是一致的或者说是和谐的,青少年的行为大多数都与其自我观念相一致”。相反,如果青少年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差距,就会产生心理的不平衡,引起紧张和焦虑状态,也就是自身是“不和谐”的,这会导致青少年对自已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否定自己的能力,甚至存在着悲观失望的心理倾向。因此,为了维持其自我概念,他们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他们可以在网络上作为一个完全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我”而存在,这对于其心理发展和成熟是极其不利的。所以,要发展和完善青少年的自我和谐,预防网络成瘾。

4.3 群体层次上,营造积极的环境氛围

4.3.1 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感受学习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往往会遇到人际交往、自我实现等一些烦闷和需求,可现实中常常不能够得到解决和满足,但是网络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烦忧,并且满足欲望。这就会导致他们对网络产生依赖,最终结果是他们越来越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而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却越来越大,致使他们越来越逃避现实生活,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此恶性循环,使青少年深陷网络不能自拔。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要学会观察,帮助青少年合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适当渲泄压力,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感受学习的快乐和交友的乐趣,这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有着积极意义。

4.3.2 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叛逆性,他们渴望独立的生活,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愿向父母寻求帮助。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倾向越是严重的青少年,越不愿意寻求家人的支持。这样一来,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会主动寻求家人的支持,而是通过网络交流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感受与情绪,从而获得支持和建议。因此,父母应该调整好心态,根据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特点,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孩子,主动和孩子沟通,帮助他们解惑答疑,提供好的家庭支持系统,预防其网络成瘾。

4.3.3 构造积极的社会环境。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青少年周围的环境、教师和朋友能够提供最优的支持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相反,如果没有这些最优的支持,则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因此,我们应该构造有利的社会适应条件,为他们提供快乐成长的环境,给青少年现实中的幸福,防止他们沉迷于网络,使他们成为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下一代。

总之,积极心理品质不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起作用,而且也证实,当青少年身上某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得到很好的发展时,会激发自身更多的积极心理品质,青少年自身积极心理品质越多,越能抑制其消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其心理就越健康。因此,发展青少年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主观幸福感、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加学习的快乐感受、发展自我和谐、培育自我效能感、构造积极的环境氛围、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等,是帮助青少年预防或减少网络成瘾的有效手段。

[1]Seligman M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Am Psycho,2000,55(1):5-14.

[2]李怀玉.论心理学新的研究趋势:积极心理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

[3]郭德华,彩健.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及干预措施探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4]严标宾,郑雪,邱林.自我决定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3):94-99.

[5]周艳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工会论坛,2011,17(1):107 -108.

[6]杜红梅.积极心理学对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4):9-11.

[7]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1,(1):82-85.

[8]高永新.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5.

[9]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25-27.

[10]刘桂芬.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1,(4):209-213.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幸福感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