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中国信息化转型的路径

2012-08-18 02:47曾剑秋张静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21期
关键词:三网融合信息化

文|曾剑秋 张静

世界经济由以工业大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经济时代转向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推动力的产业融合成为世界经济新增长点。在中国,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的新的增长点,在增加就业岗位、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高经济运营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质上讲,三网融合并不是指某种网络一统天下,而是用户能够通过任一种物理网络获得所有信息服务,不同的物理网络是无差别的。从技术发展角度看,三网融合是一个网络推进的过程,从一网、二网、三网、四网再到N网融合。近年来,通过电信业重组,中国实现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的融合,完成了“一网融合”。随着3G牌照发放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信网与互联网的“二网融合”逐步实现。三网融合正是在以上基础上开展,重点是广播电视网与电信网的双向进入。三网融合的业务发展则是遵循网络发展的路径不断扩展和丰富的。根据从一网融合发展到二网融合再到三网融合的技术路线,三网融合的业务发展从一网融合即电信固网和移动网融合阶段的FMC(Fixed Mobile Convergence)业务,演进到二网融合阶段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最终发展为三网融合阶段的FMBC(Fixed Mobile Broadband Convergence)业务。

三网融合既是包括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业务融合、产业政策融合和监管融合等多层面的融合,又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是电信网、互联网和传媒网的新三网融合。在新三网融合阶段,信息的生产、处理、传递和存储成为核心;数据、影音、消息等的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任何一种物理网络传递给任一消费者,任何合法信息都能够通过网络轻松获取;数据能够在网络上进行传递、存储和处理,网络智能化和工具化程度越来越高;通信的传媒属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新的通信技术不仅进入到传媒领域,而且对传媒产生颠覆性影响。

新三网融合的实现需要以新媒体充分发展为基础。新媒体主要是指在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除互联网外,还包括数字杂志、手机短信、触摸媒体等。1940年代后期开始,一系列的数字通信技术的进步催生了新媒体,主要包括1960-1970年代ARPANET 和TCP/IP 协议的诞生、1970年代个人电脑的发展、1980年代HTTP 的发明、1992年Internet向公众开放和图形浏览器的发明以及上个世纪末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的标志性特点有两个:一是独特的、个性化的信息的潜在受众是无限的,并且能够实时的进行传播;二是所有人都能够平等互惠的控制内容。新媒体具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所有优点,进而消除了二者的缺点:当一个人需要向其他个体发布独特的消息时,不再受到一次只能发给一个人的限制;当一个人需要同时向很多人发布相同的消息时,不再受到不能针对个人进行内容编辑的限制。尽管Vin Crosbie反复强调新媒体是完全依赖于技术的媒体,强调新媒体完成了人类依靠本能所不能做到的事情,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承认,新媒体依然只是人类沟通与信息传播的工具,新媒体所承载内容才是本质。

新三网融合的延伸和发展趋势是N网融合和U信息化。N网融合是任何人都能通过任何一种物理网络方便的享受任何一种信息服务的网络,是每个人作为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的复合角色得以最大程度体现的网络。U信息化是指智能综合网络信息化社会,即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1964 年,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了信息社会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信息社会正在朝着无处不在(Ubiquity)的智能综合网络信息化社会(U 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以Bluetooth、RFID、WiFi、WiMax以及HSPA 等为代表的技术正在与ADSL 和FTTH 网络相互融合,用户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视、计算机及各种信息化终端设备获得文字、声音、图像等所需的信息。U信息化是未来网络发展的大势所趋,其物理体现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即“泛网络”的出现。U信息化体现的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繁荣,所有人、所有组织、所有产业都能够从U信息化中受益。

三网融合的推进,既有赖于技术的发展和保障,也有赖于政府政策体制的保障,更有赖于各网络、部门及企业的合作。在我国三网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国家战略层面布局三网融合。三网融合事关国家网络发展战略,是国家网络全面化、智能化、家庭化的重要环节。同时,三网融合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多个融合层次,横跨电信、广电、互联网三大行业,涉及设备制造、内容制作、网络运营、终端提供等各个环节的同步建设和改造迁移,这一庞大、复杂、重要的工程不是单独一个部门可以承担的,需要从政府到企业的周密布局和全产业链的协同配合。因此,将三网融合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中国的体制优势,从国家层面布局和推动三网融合的有序发展,对实现国家信息化,促使我国从信息大国向信息强国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政策制定立足民生,尊重市场规律。政府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三网融合是一项民生工程。在三网融合的推进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搭建一个适合相关行业的发展的平台,提供适度宽松的发展环境,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网络改造和技术升级。最终为消费者以更低的资费提供更为便捷、丰富的服务,真正使消费者享受到三网融合带来的实惠。三网融合发展的有序过程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导致的,政策制定者要顺应网络、业务的演进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并加以科学引导。对于三网融合推进中有序部分要及时沟通、主动开放,在政策上适当放松管制,而对于推进中无序的方面,则要审慎对待、加强管制。

再次,各地区政府因时、因地制宜,科学对待三网融合的发展。

从操作层面上说,一是要合作为先,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实施三网融合,最重要的是合作为先,不是竞争为先,各地尤其不要搞地方保护主义。2008年电信分拆的时候是强调竞争合作,竞争为先,电信运营商拥有相当丰富的竞争经验。但在三网融合时则是要合作为先,在融合的基础上再谈竞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质性推进三网融合进程。只有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三网融合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市场,三网融合不是分蛋糕、切蛋糕,而应该放眼市场去做大蛋糕。同时,地区政府应当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各地政府一般与广电系统关系较为密切,而电信都属于国企,互联网企业则相对规模较小。三网融合的推进更重要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地方上不应偏袒哪一方,政策措施应透明、公平和科学,保证各方协调发展。

二是要客观看待三网融合对产业经济的影响。三网融合的推进要继续利用政府的力量,避免形象工程。当前国内很多城市的三网融合实施过多的夸大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铺排的相关计划过大。三网融合的确能够拉动经济,但其发展过程中除了单纯的增量部分,也会产生相应的机会成本,如用户选择目前推行的新型的智能电视、互联网电视等等,都会导致放弃一部分传统产品;另外,对某项新产品或业务进行投资的同时也将放弃对其他融合产品投资的机会。战略制定者应当看到,三网融合给整个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总量上的增长,更多的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三是要鼓励三网融合模式多样化发展。政府对具体准入措施做出调整是根据当时当地网络、技术和市场的成熟程度做出的,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而不应局限于某一种特定模式。随着试点地区三网融合的深入,应逐渐打破广电、电信主导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根据各不同城市的具体发展状况,因时因地制宜,采取资源合作、价值链合作、资本合作等多种形式,实行差异化、多样化发展。

猜你喜欢
三网融合信息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月“睹”教育信息化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成都“三网融合”实现智慧治理
第三章 “三网融合”会否成为重组催化剂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