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实践研究

2012-08-28 02:35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第一初级中学黄凤英
中学数学杂志 2012年10期
关键词:图形数学设计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第一初级中学 黄凤英

为了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以提问作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纽带,将我们的知识点融入到数学问题之中.好的问题不仅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知道教学的脉络在哪里,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多一些互动.但是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数学课堂上提问环节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具体表现在:(1)问题较多质量不够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东西,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让学生回忆一些知识点,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是从深层次的角度来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2)忽视学生的回答,轻视原理的应用.学生的回答表现的是他们的思考结果,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数学的概念、原则和公式、性质、定义等,而没有将重点转移到这些数学原理的实际应用上来.(3)重预设轻生成.有的教师不去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可能是教师没有提前做设置的,结果教师就不作回应.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不应该围绕着我们教师来旋转,学生通过对于问题的思考解答,来总结学习我们的数学思想.

一、根据知识重难点设计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阵地.很多数学问题都是在数学课堂上得到答案的.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我们整个数学教学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而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上要仔细的研究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计课堂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逐步解决问题.譬如,我在讲授《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应用》一课时,围绕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图1

(1)图像的另一支在哪个象限?常数m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2)在这个函数图像的某一支上任取一点A(a,b)和点B(a′,b′),如果a>a′,那么b和b′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利用这一问题对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图像运用性质解决第二问,从而克服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难点知识,教师科学设计好探究性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具有较强的挑战性、探索性和实用性,并可以在不同水平上运用多种模型来分析和求解.如: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之类的问题,代数式求值、不等式和图形面积等问题,我针对系列探究性问题适时抛给学生,既能强化课本知识的掌握,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当然,对系列问题一定要及时通过类比、发散联想发现问题,从简单图形性质过渡到复杂图形性质的探究.如学生在学习四边形之后,联想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自然会产生四边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探究;又如学生探究了正方体的各种截面的形状后,自然会想到其他几何时截面的探究,如矩形的折叠问题.

二、根据生活实际创设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只有能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或者生产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分式的意义》一课时,我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科技节活动,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学校举办科技节,要求学生进行小制作比赛,现规定每班要交40件作品,如果甲班有33名同学,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件?如果乙班有x名同学,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件?

2.如果现规定每班要交y件作品,甲班有41名同学,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件?如果乙班有x名同学,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件?如果两个班学生一起制作B件,则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件?

这样的问题设计,让我们的数学问题更加的具体了,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生既容易理解字母的代数意义,也灵活的运用数学原理来思考这个问题,从而真正地理解函数的定义.

当然,有些学生不太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他们有关的实际问题构建教学情境,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我采用以下的问题引入:“剪纸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间工艺,同学们能剪吗?”并通先过多媒体展示剪纸的示范动画,后出示手工制作的双喜剪纸让学生欣赏,初步让他们感受翻折与对称美.最后让学生仔细观看一组轴对称图形的图片的同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这样能成功的帮助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根据开放性特点设计问题

基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答案一般是唯一的,解题方法也是统一化的,但是,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教师注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所谓开放性指的是构成命题的要素、思想方法、解决策略的不确定性.有些开放性问题指向不确定,解答的方法也不能独一,这就要求学生不迷恋教师的“教”,更不能从“本本”出发,应该大胆地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奥妙,使他们在解题中形成创造性的心理状态,不但能达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美妙境界,而且能较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图2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子一道练习:如图2,在湖的两岸A、B间建一座观赏桥,由于条件限制,无法直接度量A,B两点间的距离,你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按以下要求设计一测量方案.(1)画出测量图案;(2)写出测量步骤(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3)计算AB的距离(写出求解或推理过程,结果用字母表示).通过小组讨论,最后学生找到了不同的方案,教师也可以适时进行点拨:这是一道典型的开放题,可以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全等、勾股定理或者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四、根据逻辑思维规律设计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之下,教师的提问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的认识规律,从简单到复杂.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设计也应该在难易度上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让学生在学习实际中得到学习的成就感.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问题设计结构上也应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性.如:形成性问题应提供大量感性材料或典型的例子,运用直观可以猜测到结论和验证一般结论,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推理证明,最后把证明的结论运用到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问题的形式上注重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第一个问题一般应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特点;中间问题则注重层次递进,富有挑战性,适量增加类比和实际应用的问题,从而巩固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后续问题应体现总结性,让学生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自主提出问题,学生往往能够根据前面的问题模式,模仿提出问题,从而有利于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投影显示问题情境: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kg,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跷跷板的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kg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跷起离地.猜猜小宝的体重约是多少?再如,在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应用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架线的塔杆采用三角形的结构而汽车的防护链却采用四边形结构呢?对于上述情境,应抓住数量关系及图形的特征进行分析、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引导、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五、总结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通过提高数学课的提问效率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通过有效问题的指引来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一定的改善.通过有效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一个极大的发展,使得他们的思维更加积极活跃,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1.何乃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2.林则亮.谈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J].中小学数学,2005,10.

猜你喜欢
图形数学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分图形
找图形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