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云和他的帮教长征

2012-08-30 18:13徐剑桥
情感读本·生命篇 2012年8期
关键词:陈阳服刑深圳

徐剑桥

2011年12月29日,身在深圳的王金云接到一个来自新疆的电话。打电话的人名叫陈阳(化名),是王金云劝服的第31名在逃者,5天前在深圳投案自首,随后被押往案发地新疆。

电话中,陈阳讲述了自己自首后的情况,并向王金云表示感谢,让王金云深感温暖和欣慰。

8年来,如同一名孤独的极限运动爱好者,王金云一直默默攀登着一座少人涉足的山峰。对他来说,每“送走”一名逃犯,就好比登上一座新的山头。

他大名鼎鼎,平时却籍籍无名。每当他的名字出现在媒体上的时候,将是又一个在逃者旧命运的结束,新命运的开始。

他是一名不甘沉寂的民间劝逃志愿者。更确切的身份,应该叫社会帮扶志愿者。只不过鲜有人知道这是一份怎样的事业。

他说,他正在做的,其实才刚刚开始。

在逃者大多很敏感,不停变换号码来电咨询。王金云从不紧紧追问,坚持以诚感人润物无声

从深圳龙华到沙井汽车站,距离40多公里。2011年12月24日上午,王金云独自打的前往,因为他在那里有个约会。

8年来,他早已习惯这样的“单刀赴会”,与一些陌生的“老朋友”见面。

这一次,他要见的是陈阳。

之前,陈阳曾在QQ上向他咨询:“我有位朋友,杀死人了,该怎么制裁?”

王金云后来告诉记者,这样的口吻,他一点也不陌生。“他们一般不会说自己就是在逃者,而是说帮朋友问,还经常用不同的电话号码。”

“敏感、谨慎、躲在阳光背面,一切幸福都是虚幻。”王金云这样概括这个群体的特点。

但他并不挑明,也不去追问咨询者的个人信息和他们讳莫如深的细节,“如果这样做,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8年来,他的工作一向如此:不停地、耐心地接电话,回短信,回复QQ上、“失足者热线”网站上的询问。对方是谁、身在哪里,他并不想主动知道。

“除了了解相关法律政策外,他们更多的是想了解监狱里的情况。他们对狱中和出狱后的生活有顾虑。”王金云说,自己要做的,就是鼓起对方改过自新的勇气,“如果他们暂时没有自首的意愿,我会继续劝,持续提供咨询。”

这注定他的工作耗时耗力,要润物无声,真正感化对方。

比如四川绵阳人陈阳,16年前,19岁的他因涉嫌防卫过当过失杀人,之后一直过着逃亡生活。4年前,他从电视上知道了王金云的名字,2011年1月加了王金云的QQ。到當年12月24日自首时,他已通过QQ、短信、电话与王金云断断续续交流了11个月。

再比如王金云劝服的第一名在逃者——四川籍盗窃嫌疑人纪刚(化名)。2004年中至当年底,王金云与他交流了半年时间。纪刚决定自首前,王金云还与他同吃同住了一周时间。

还有2010年的在逃者高翔。当时他在王金云的网站上留言,说想跟他见一面。没想到,王金云真的从深圳赶到温州,深为感动的高翔,当时就选择了投案自首……“劝逃的目的不是把人抓起来,而是为了使对方在内心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他们出狱后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王金云这样解释自己愚公移山般的劝逃经历,“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即便过程曲折点,也值得。”

8年来,为了便于在逃者随时找到自己,王金云五次迁移办公地址,但始终不改联系方式

王金云办公桌前的醒目位置,摆着一副深蓝色的塑料眼镜。“它是我当年服刑时戴过的眼镜,用来警示自己走好每一步路。”他说。

对王金云而言,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2001年,在深圳某集团公司担任人力资源部部长的他,将一个过境指标转让给同事并收取了1万元费用。为此,他被判刑2年。“以前,我觉得监狱离自己很远,没想到因为对法律的无知犯下错误。”王金云说,每当回忆起那段经历,他都感到钻心的疼痛。

2003年,出狱后的王金云找工作很不顺利,心情压抑之下,他将服刑经历写出贴在网上,受到网友如潮的跟帖鼓励,“这让我觉得,应该有一个网站,让大家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警示更多年轻人。”

2003年9月,他筹款2万元,开办了“中华失足者热线”公益网站。3个月后,他又开通了深圳第一条失足者免费心理咨询热线。

出乎意料的是,每天都有很多人到网站上跟帖、留言,不少人还打来热线电话。“我意识到,与我同样困惑的人很多,需要帮助的这个群体很庞大。”王金云开始吸收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帮教失足者工作中来。

2005年9月,用积攒的打工积蓄,他申请创办了国内首个民间刑释解教人员帮教中心——深圳市阳光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

王金云介绍,“阳光下”的寓意的是,让失足者勇敢面对错误、改正错误,重新开始新的的生活。

最初,“阳光下之家”主要定位于帮助刑满释放人员。后来在帮扶过程中,他收到一些服刑者家属和在逃者的来电、来信,决定将帮教范围扩大至服刑者和在逃者。

为了保证收件地址的稳定,2005年1月,他租赁开通了广东第一个失足者心理辅导信箱:深圳市054-12信箱,至今已收到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信。

自2003年来,“阳光下之家”办公地点五次迁移,但服务热线和王金云的手机号始终未变,“为的是方便在逃者和刑释人员找到我。”

8年来,“阳光下之家”的工作情况被详尽记录在册:在深圳已发展100多名专业志愿者,在全国有8000名志愿者;收到失足者及其家属来信3000多封,回信4500多封;向服刑人员赠送书籍20000多册;帮助700多人走出服刑阴影。

王金云把帮教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他希望回到家乡创办失足人员就业安置基地

王金云的妻子蔡玲子,被王金云的帮教经历所打动,二人于2006年初结婚。

8年坚持不懈,辛苦自不待言,王金云说,他最感谢的还是妻子。

他在深圳开办了一家塑料再生加工厂和一家监控器材厂,但由于帮教事业占用了他的绝大部分精力,两个厂基本都由妻子打理。

这些年,为了将帮教之路维系下去,王金云个人已累计从厂子的经营收入中挤出近80万元,未接受一笔社会捐助或政府捐款。

他将成就感,更多留在了风尘仆仆的路途中,留在了被帮扶者彻底改写的人生记忆里。

为了进行普法宣传,他曾骑自行车到广东各个地市,走进学校、工厂、监狱、劳教所,8年累计讲座演讲400多场,听众200多万人次。

他奔赴国内各地,不惧风险,累计劝服31名在逃者投案自首。其中仅2011年公安部开展“清网行动”期间,就成功劝服11人。

当这些在逃者入狱后,他给他们寄钱、替他们给家属写信,“希望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今年25岁的周三石(化名),2002年参与一起绑架案时只有17岁,2008年经王金云劝说在上海投案,后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他出看守所后,王金云设法将他安置进上海一家单位工作。

如今,周三石开了家汽车美容店,成了“阳光下之家”的志愿者,并接收了几名失足者来店工作。最近,他还劝服了2名在逃者投案。

这样的爱心传递,让王金云感到欣慰。在他看来,劝逃只是社会帮教事业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更多人关心失足人群,对他们进行就业安置并持续关注,让他们真正重归社会。

为此,每个在逃者投案前,王金云都要安排志愿者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提前帮他们找好就业单位。他介绍,“阳光下之家”目前已帮助137名出狱人员找到工作,其中他自己的企业就安置了十余人。“开始时,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现在的困难是没有经验可循,因為国内几乎没有从事帮教的民间组织。我们服务的群体很特殊,社会的理解还不够。但这项事业已经成了我一生的职业,我希望继续走下去。”王金云说。

他透露,他有四个心愿:

一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整合社会资源,拍一部刑释人员融入社会的电影;二是写两本书,一本《社会帮教志愿者手册》,一本《更生人士回归社会指南》,就刑释人员关心的户口、婚姻、心理等问题,以案例形式进行解答;三是呼吁设立“更生人士关爱日”,消除社会对刑释人员群体的歧视,呼吁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帮教行列。

“第四个也是最大的心愿,希望能在湖北创办一个失足人员就业安置基地,以回报家乡。”他说,“人因为有了信念和追求才幸福,社会帮教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金云,湖北黄冈人,1978年生,被网友尊称为“失足者教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就畅销书《走出高墙》。曾获“全国十大法制新闻人物”、“深圳十大最具爱心人物”、“深圳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等30多项荣誉。现任共青团黄冈市委驻深圳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摘自《楚天都市报》

猜你喜欢
陈阳服刑深圳
陈阳美术作品欣赏
陈阳:让青春在筑梦路上绽放荣光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accounting industry
服刑中的劳教人员可以结婚吗
87例服刑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之我见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中国关工委中秋慰问干警帮教服刑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