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新闻播报的动态顺应性对比研究

2012-08-31 02:26范开芳
关键词:电视新闻语境交际

范开芳

(宿迁学院,宿迁223800)

英汉新闻播报的动态顺应性对比研究

范开芳

(宿迁学院,宿迁223800)

维索尔伦根据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的观点提出了顺应论,根据这一语用综观论,对CCTV和BBC电视新闻播报过程中在语言选择层面和语境选择层面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在顺应观众心理世界和交际渠道上存在顺应程度的不同,从而引起观看效果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新闻的观看效果,对新闻制作人和新闻作家提出了在语言和语境选择层面的建议:顺应观众对安全感的需求、顺应观众信息处理机制的要求、顺应电视播报渠道的需求。

语用顺应;电视新闻播报;语言和语境对比

近年来,传统上属于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新闻播报引起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注意。Colleen Cotter总结了国外新闻研究的三个分支:语篇分析、社会语言学分析和非语言学分析[1]。纵观对新闻播报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语言学界对于新闻播报这一研究对象缺乏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电视新闻播报这一动态的过程。第二,鲜有对电视新闻播报这一动态过程进行英汉对比研究,已有的这方面研究仅局限于纯语言的角度,而未全面涉及语境因素。

一、理论背景

语言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协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新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正式提出的一个语用学研究模式[2],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3]。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考察语言使用。他认为,考察语言使用必须“从认知、社会、文化的综合角度将语言现象与其作为行为的语言使用联系起来”,即“对语言任何一个方面的功能性综观”[2]。语言综观的核心内容是顺应论,即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使用过程中对语境和语言结构进行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语言顺应论应该从语境关系的顺义、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维度理解[4]。前两者规定了顺应的范围,即言语交际中的语言和非语言要素的总和。顺应的动态性,是指语言选择过程中在语境和语言结构方面所做的动态顺应。最后一个方面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对意义做出不同顺应的意识反应。这四个方面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同时发生,共同作用于交际结果。

二、研究思路

根据顺应论,对于任何语言现象,语用学关心的是语言要素和语境参量之间的互动。语境参量指的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所有语言外成分,源自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这三个维度。物理维度包括交际者所在的物理环境内的各种事物、状态以及时空关系等;社交维度指的是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权势、社会距离等;心理维度涉及到交际双方情感、信念、愿望、个性、意图等因素。语言要素选择的顺应性体现为说话人能够从不同的语音、语调、词汇、句式、篇章以及语言策略中做出选择以顺应这三类参量,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5]。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将顺应论和电视新闻播报过程中的选择和顺应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如下分析框架:

该框架表明,不同于面对面交流一类的即时交流,电视新闻播报的语境由电视新闻制作人和新闻作家预先设定。为满足交际需要,电视新闻制作人和新闻作家需要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做出选择。同时,这些选择要顺应电视新闻播报的语境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以满足电视新闻制作人和新闻作家制作和写作新闻,以实现传播信息、传达消息的交际目的。语境因素和语言选择以及非语言选择之间要相互顺应,语言选择和非语言选择要顺应语境,与此同时,预先设定的语境也对语言和非语言层面的选择产生影响,同时对观看语境造成影响。因此,电视新闻播报过程是一个在交际者一方及双方之间相互顺应、不断选择的过程。

图1 电视新闻播报的语用顺应分析模式

CCTV新闻(CCTV News)和BBC世界新闻(BBC World)可分别被看作是中英电视新闻播报的代表语料。因此,本文所使用的中英电视新闻播报的语料来自上述两个频道整点新闻的播报语料:字数分别为4 439字和6 343字的两篇BBC世界新闻之整点新闻播报的文本,和字数分别为7 999字和8 585字的两篇CCTV新闻之整点新闻播报文本。该四篇文本均是本文作者使用Real Player截取相应视频材料,并对之进行听录而得,所听录之四篇文本材料均保存在作者的存储设备之中,以作进一步研究之用。

三、对CCTV、BBC语言和语境选择的对比分析

为了达到交际需求,CCTV和BBC电视新闻播报在语言和语境选择方面都要顺应电视新闻播报方式预先设定的语境因素。在顺应过程中,CCTV和BBC二者在语言和语境选择方面存在差异,对交际语境的顺应程度也有所不同。

(一)语言选择对比

CCTV和BBC在语言选择层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对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变化方面,无论是在播报新闻事件、结束播报与观众说再见时,还是在向观众说明下一个节目内容时,CCTV整点新闻的播报员的播报节奏和语音语调很少变化。而BBC的播报员在节奏、语音和语调方面则富有变化,播报新闻事件时,他们的声音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使播报听起来富有节奏感;而且在播报信息量少的语段,如“This is BBC world,welcome from me,Michelle Hussein”和“Now let’s go BBC Geraldine Coughlan,who join us on the line from the Hague”此类介绍性语段,以及如“Stay with BBC world,we’ll be bringing you a full coverage 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 through out the day.”此类过渡性语段时,声音则比较低缓,观众可以从语音上分清哪些是富含信息的新闻事件,哪些是不含信息的介绍性或结束性话语。

词汇的情态语气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情态助动词(英语)或能愿动词(汉语)、语气附加语、评论附加语和带感情色彩的名词(包括呼语)、实义动词和形容词(如主观形容词)[6]。情态词的选择对构建交流过程中的情态语气意义非常重要[7-8]。对在情态词的选择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在任选的两则BBC新闻语篇中(共182词)共使用语气情态词15次,而在任选的两则CCTV新闻语篇中(共154字)共使用情态语气词31次。可见BBC新闻文本中的情态语气词比CCTV的少。

对语料中新闻语篇的导语进行分析发现,BBC的新闻导语一般按照“who-what-where-whenwhy”顺序呈现,“what”处于被强调的位置,而CCTV新闻的导语的顺序一般是“why-who-when-where-what”,观众期待的“what”位于最后,如下例:

(1)The Palestinian president Mohammad Abbas (who)has again critized Hamas(what),calling on its militants to stop firing rockets into Isreal the reason why the blockage was imposed on Gaza in the first place.

(2)Under the pressure from United States in Isreal(why),Egypt(who)sent its troops(what)on Friday to close the border.

(3)新华社消息(source of the information),由于能源、原材料板块股价大幅下滑(why),19号(when)纽约股市3大股指跌幅均超过2%(what),道琼斯指数下挫7点(what)。

(4)据内蒙古自治区黄河防洪抢险前线指挥部(source of the information)介绍,截至今天早晨7点35分(when),溃堤宽度在45米左右,近万名群众已经安全转移(what),详细情况来看本台记者蒋树林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二)语境选择对比

CCTV和BBC在语境选择层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在时间方面,对所搜集的语料进行统计后,发现BBC多数播报的播报时间在0—10秒和10—10.99秒之间,而CCTV的在10—10.99秒和20—20.99秒之间。由此可见,BBC新闻播报中各个参与方之间话轮的转换频率比CCTV的高,也就是说,BBC每种播报方式持续的时间相比较CCTV而言更短,因此,BBC新闻播报中有更多的镜头转换,播报方式更为灵活多变。如表1(BBC世界新闻和CCTV新闻频道整点新闻不同播报方式的次数——占所统计之该媒体播报方式总量的百分比)中,①代表播报员坐在有观看屏幕的演播室里直接播报,②代表记者报道,且带有图片信息,③代表播报员播报,且带有图片信息,④代表采访,⑤代表文字报道,⑥代表电话连线,⑦代表记者现场报道,有或没有图片信息;表2(不同持续时间的播报方式的次数——占所统计之该媒体不同持续时间段的播报方式的次数总量的百分比)中,时间单位:(秒)。

表1 BBC世界新闻和CCTV 新闻频道整点新闻不同播报方式的次数

表2 不同持续时间段之播报方式的次数

在空间关系方面,对新闻画面的截图进行对比后,发现CCTV给播报员的镜头基本都是近镜头,缺少远近的变化,这种镜头形成的观众和播报员或和记者之间的距离可以被称为个人距离[9],个人距离凸显播报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不但使观众远离新闻事件,而且给观众一种空间压迫感。而BBC在新闻播报过程中,除了给播报员的镜头有远近的变化外,角度也在不断变化。这种给播报员的远镜头可以被称之为社会距离,它不仅给新闻事件以相对凸显的图形地位[10],而且播报中选择使用社会距离可以避免侵入观众个人空间,给观众营造安全放松的感觉。

道具是指电视新闻播报过程中使用或呈现的工具,包括播报现场设置以及用于呈现新闻事件的辅助播报工具(如屏幕中的观看屏)等。播报现场设置和播报使用的辅助工具会影响新闻播报过程,进而影响观众的观看语境。对CCTV和BBC新闻报播画面中所使用的道具进行分析后,发现BBC世界播报室的设置比较多样化,观众可以从镜头上看见播报员前面的桌子、播报室的播报员和事件现场记者通话和呈现图片资料的观看屏、隔壁工作室的玻璃墙等。相比较而言,CCTV播报室里的设置比较单调,观众可以看见的仅限于播报员前面的桌子以及播报员后面的透明玻璃墙。就播报员使用的辅助播报工具而言,在BBC的新闻播报中,除了有上面所说的可以看图片资料及连接事件现场的观看屏,还有桌子上的电脑、笔和新闻稿等;而从CCTV新闻的屏幕中,除了从播报员的视线中可以推测出的新闻稿,观众很难发现其他辅助工具。

四、结语

综上分析,在进行语言选择时,在BBC播报员的语音、语调和节奏可以根据所播报内容信息量的大小适度变化,突出新闻事件,给新闻事件以图形凸显地位,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激发观众的参与感,帮助观众更好地处理播报信息。其次,BBC电视新闻语篇中,新闻作家用于表现新闻媒体方观点的情态词比较少,这较好地顺应了观众对新闻客观性的需求。最后,导语写作上,突出观众需要的中心信息,可以顺应观众信息处理模式,在这方面,BBC电视新闻语篇的导语中冗余信息的一次性给予量较少。

在语境选择方面,时间关系选择上,适度缩短任一种播报方式的持续时间,或者适度增加对每条新闻事件的播报方式,使播报方式多元化,可以顺应观众信息处理机制,给观众以多种处理信息的选择方式,在这方面,CCTV比BBC的顺应程度小。其次,在空间关系选择上,播报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即给播报员镜头的远近,能够影响观众观看新闻的心理安全感,适当的距离使观众在收看新闻播报时有参与感,同时也可以表现出新闻事件的图形凸显地位,在这方面,CCTV也比BBC的顺应程度小。再次,在道具使用方面,适度使用辅助播报工具,如观看屏等,可以丰富新闻播报方式,激发观众兴趣,同时,播报工具多元化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处理接收的信息,上述分析表明,在道具使用方面,CCTV比BBC的顺应程度也较小。

综上分析,在选择语言和语境时,BBC新闻制作人比CCTV的意识程度高,顺应程度好。这在语言和语境选择方面,对CCTV新闻频道整点新闻制作人有一定的启发。

[1] 廖述霞.英语广播新闻的图式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9.

[2] 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 (Publisher)Ltd.,2000:68-69,75-76.

[3] 蒋瑛.语言顺应论在口译实践中的应用:以2010年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现场口译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121-123.

[4] 穆军芳,高小蕊.顺应论视野下翻译的综合性转向[J].长春工工程学院,2011(3):95-97.

[5] 庞加光,许小艳.论夸张策略的顺应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79-86.

[6] 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23.

[7]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

[8] 李曙光.新闻语篇对话性初探:情态语言资源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60-63.

[9] Cohen,Akiba A.The Television News Interview[M].The SAGE Commtext Series.SAGE Publishers.The Publishers of Professional Social Science,1987.

[10] Ungerer,F.and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56.

A pragmatic analysis on linguistic and contextual choices of CCTV News and BBC World

FAN Kai-fang
(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Verschueren has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pragmatic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on the basis that using language must consist of the continuous making of linguistic choices.From this perspective,the paper analyzes the linguistic and contextual choices of television news broadcasting process from CCTV News and BBC World from the aspects of voices and intonation,word choosing and text organization and the aspects of temporal relations,spatial relations and artifacts.We find that there exist differences in those two kinds of choices when referring to the adaptation to audiences'mental world and communicative channel,and further more it gives four suggestions to news producers and news writers to improve the wat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s program.

pragmatic-adaptation;television news broadcasting; linguistic and contextual comparison

book=62,ebook=71

G219.26

A

1009-8976(2012)03-0062-04

2012-06-06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项目(项目编号: YY1220);

2012年度宿迁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ky27)

范开芳(1985—),女(汉),山东莒南,硕士主要研究语用学、英汉对比。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语境交际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情景交际
交际羊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跟踪导练(三)2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