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女性竞技体育成绩发展轨迹的探析

2012-09-15 08:02
体育科研 2012年4期
关键词:竞技运动员体育

卢 玲

新中国女性竞技体育成绩发展轨迹的探析

卢 玲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新中国女性竞技运动成绩的发展轨迹。根据新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情况,本研究主要从4个不同时期对我国女性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女性竞技体育成绩的获得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条件下中国女性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性。

女性;竞技运动;成绩;变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在封建制度下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的中国妇女,在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同时,也进入了竞技体育这块传统上非女性事业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女性竞技体育逐渐成为社会探讨的一个热点,相关研究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对当代我国竞技体育的女性运动成绩进行考察时发现,焦点大多集中在检视女性在体育领域中地位与取得成绩量的表现,大部分研究脱离社会背景,对女性运动成绩的获得在竞技体育所处具体社会环境的描绘与呈现关注不多,较少考虑社会变迁与女性竞技运动成绩获得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在考察我国女性竞技体育运动成绩时,将紧密结合我国社会变迁历程,探究社会变迁对我国女性竞技体育的影响,以期更好地把握我国女性竞技体育发展的脉络,指导我国女性竞技体育的发展。

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业绩。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竞技体育更是取得突破性发展。以我国运动员获得的世界冠军数为例,改革开放后我国运动健儿所获得的世界冠军总数为2 401个,而改革开放前仅获得26个,相差90多倍。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女子竞技体育与男子竞技体育的发展是随社会环境的变化程波浪形交替上升的(见图1)。从图1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女子竞技体育成绩最初与男子成绩相比开始并不占优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崭露头脚,令世人瞩目,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种优势现象已没有那么明显。

建国6 0多年以来,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有着较大的区别。根据新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情况,本研究主要从4个不同时期对我国女性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进行分析。同样以我国男女运动员获得的世界冠军数为例,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女子运动员的竞技成绩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

1 建国之初阶段(1949-1965年)

新中国是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成立的,社会整体基础薄弱。这个时期我们国家刚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却随即遭遇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加上旧中国留下来薄弱的体育基础,这个时候我国发展体育运动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从图2可以看到,我国运动员这个时期总共才获得13个世界冠军,其中女子占3个,占总数的23.1%。虽然我们女子竞技体育在这个时期优势并不明显,但在旧中国被推翻短短15年后,新中国女性就能在世界比赛中夺取冠军,这对于在旧中国封建社会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飞跃。这些女性,如第一个打破世界记录的女运动员郑凤荣、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藏族姑娘潘多、第一位成为我国世界冠军的女选手邱钟惠、在1961年至1965年内先后26次打破世界记录的以李淑兰、王锡华为代表的女射手们,她们的成就在新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女性发挥体育才能的信心和决心,为中国女性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禁锢彻底解除,为我国女子体育的发展奠定了积极的基础。

2 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6年)

从图2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我国女运动员所获得的世界冠军数超过了男运动员。在十年浩劫期间,我国的各行各业都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体育领域也不例外。体育水平严重下降,体育各战线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这个期间男女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9个,比1965年之前的建国之初还少4个,其中男子更是从原先的10个下降到4个,少了32.5%,而与此相反的是女子却上升了31.5%。董进霞教授的相关研究指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竞技体育女运动员数量在1965年时占运动员总数的34.9%,到1970年时上升到37.5%,到1975年时数量更是上升到总数的39.8%。同时,女教练员的数量也由原来的17.1%上升到18.7%[1]。这表明在文化大革命非常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虽然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是女子竞技体育却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说这与当时的环境不无关系。

首先是性别环境。在“文化大革命”年代,人权观念被看成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被彻底批判和践踏,主流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性别沿着“极左”的方向被推到了极致——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男性为标准[2]。“男同志能干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干”。在当时,女性总是以男性样板塑造自己、强化自己,以为事事像男人、样样超过男人就是“翻身”、“解放”、“成功”。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女飞行员、女拖拉机手、女劳模等纷纷出现,涌现出许多的“铁姑娘”。这种精神在体育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第一个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的女运动员潘多,登山时已经36岁,并且刚刚生下第三个孩子。她主动请战征服珠峰,她说:“旧社会,妇女没有立足之地。今天,我们站起来了,我决心和男运动员一起,登上地球之巅。”[3]

第二个是文化环境。文化大革命开始,许多学生参加红卫兵运动,忙着造反闹革命,许多中小学被迫停课,文化教育一度停滞,读书无用论充斥着当时的社会。加上1966年的高考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1968年毛主席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于是,大批年轻人下乡进入了农村,全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这就是著名的上山下乡运动。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下,许多家长(农村或城里的知识分子等)都纷纷支持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因为只有这样,城里的孩子可以避免远离父母被下放到偏远的乡村,而农村的孩子可以到城里来,享受着不错的待遇,还有固定的收入。有资料显示,1972年在体校的学生有121 732人,到1976年时就增加到了305 516人[4]。

第三是外交环境。2 0世纪7 0年代初,由于“乒乓外交”的成功,政府看到了体育运动强大的政治功能。1971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一次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肯定了体育的成绩,体育工作逐渐恢复正常。这其中,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之一——解放的广大妇女,更是在体育运动中显示了非凡的实力。据统计,在文化大革命后几年间,也就是1974至1976年3年间我国共创世界记录15项,这些记录均由女运动员所创造。

3 调整阶段(1977-1985年)

体育工作开始一边调整、一边改革,这一时期被我国体育界称之为进行改革的起步阶段。“四人帮”的粉碎,祖国的建设全面走向了正轨。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这次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实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同样,此次会议的召开也将共和国的体育事业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阶段。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原国家体委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会议认为:“必须及时、果断地从过去集中精力抓政治运动转到抓体育业务工作上来。”[5]。特别是1979年我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后,中国体育界骤然面对了国内其它行业部门所没有的一种巨大挑战与压力。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的体育界勇敢而坚定地迎接了这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迅速调整和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重点,制定了以奥运会为核心的体育发展大战略。为了保证这一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体育战线确定了“在1979年和1980年,原国家体委和省一级体委要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6]的方针,确定了“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原则[6],国家体委调整了全运会的设项,与奥运会接轨。如第五届全运会所设22个项目中奥运项目就占了20项。可见,我们当时的战略决策和方针、一系列的措施都是为将我国体育的战略重心转移到高水平竞技优先的奥运战略方向。这个期间,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男女运动员共获得182个世界冠军,打破并创造了75项世界纪录。在总结这段时期我国竞技体育所取得的成绩时,我国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张彩珍在回顾20世纪80年代体育改革中几个问题时提到过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的作用,认为正是该研究会广纳群贤,聚集了一批学者、专家等智囊人物,对当时中国体育战线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库”作用[7]。这段时期,我国女子运动员共获得75项世界冠军和创造24项世界记录,分别占总数的42.2%和32%。1984年在新中国参加的第一届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共获得15枚金牌,女选手获得了其中得4枚。可以看出,这个时期我国男女运动员虽然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男选手的成绩要好于女选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国际上女性竞技体育发展有限。虽然在女性解放运动的推动下,西方女性得到了体育参与的权利,但是发展依然缓慢,以1980年和1984年的奥运会为例,1980年和1984年的奥运会总项目数有203项和221项,但女子项目只有50项和62项,只占到其中的24.6%和28.1%。世界大赛上女性项目的开展不够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时我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

4 发展阶段(1986年至现在)

之所以以1986年为一个起点,考虑主要是1986年4月原国家体委下发了一份《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文件,这份文件确立了以社会化为突破口、以竞赛和训练改革为重点的新的改革思路以及“以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和科学化为两翼,实现体育腾飞”的新战略指导思想[6]。这就是后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奥运争光计划。奥运争光计划的制定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之后,我国竞技体育的工作基本上是围绕着“奥运争光计划”展开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与2000年我国又先后两次对奥运争光计划进行了修改。可见,1986年是我国竞技体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此,对这一阶段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女性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

从图2看出,这一阶段我国女子竞技体育成绩明显优于男子。除了国内对女性竞技体育的重视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际环境的改变越来越有利于女性竞技体育的发展,比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是一名坚定地提倡发展女性体育的支持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际奥组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取了增加女子比赛项目、鼓励各国奥委员会和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培训女性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等等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下,奥运会的女子项目数量得到大幅度的增长(见表1)。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女子项目数占总数的36.3%,比前一届奥运会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1992到2004年的夏季奥运会与1994年至2006年的冬季奥运会女子项目数量都呈稳步上升趋势,几乎接近男子项目数量。对于这种趋势,我国体育界及时做出反应,调整了奥运战略,突出女子项目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是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始,我国女子竞技体育取得了飞越性的发展,一举超过男子,开始在中国竞技体育扮演重要角色。

表1 我国参加的夏季、冬季奥运会项目设置TableⅠ Sports Items in the Previous China-participated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 Games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步入2000年后,我国女性竞技运动的成绩优势在弱化。无论从女性运动员所获得的世界冠军数量还是从奥运会所获得的金牌数量来看,我国女运动员与男性运动员的差距日趋缩小。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28枚金牌,女运动员获得其中的17.5枚,占金牌总数的62.5%。雅典奥运会时,男女运动员的金牌数比例的差距有所缩小,女运动员的金牌数占总数的60.9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男女金牌数趋于平衡,男运动员金牌数的比例达到47.1%,女运动员金牌数则下降到52.9%。出现这样的变化,深析其原因,社会大环境变化对其的影响不置可否。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逐渐从一些社会领域撤退、市场经济在社会领域逐渐扩张等方面的改变,这一变化对女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着积极一面,也有着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方面是它们为女性用自己的声音传播女性观点提供了物质与文化资源,女性的再现越来越多样化。消极的方面表现在国家减少了对女性的支持,一些隐性的性别歧视又开始付出水面,如一些大众媒体经常把女性再现为温柔、甜美和在家庭范围内活动等。社会上观念的改变使人们对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比如人们对一些女性项目的不理解,欣赏观看都不愿意,更不要说支持自己小孩从事这方面的运动了。现在女子一些项目举步为艰,随着改革的力度加大,如果市场跟不上来,长久以往,一些女子项目的优势可能就会消失。女子足球优势的殆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女足尝试过走市场化道路,举办过全国联赛,但由于社会各界对于女足运动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最后使女足联赛以失败告终。现在,基层女足开展情况更令人担忧。在当前环境下,怎样解决女性竞技体育市场化问题,怎样推动女性竞技体育继续向前发展,确实是我们有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可以看到,在建国之初,女性的竞技运动成绩与男子相比并不突出,但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崭露头角登上历史的舞台。在文化大革命阶段,由于性别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当时外交环境的原因,女性竞技运动的发展好于男性。在调整阶段,中国竞技体育得到了大力发展,我国男女性竞技成绩与以往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当时国际女性竞技体育发展缓慢的影响下,我国女性竞技运动成绩并不是很突出。在发展阶段,我国女性竞技体育成绩明显优于男子。这除了国内对女性竞技体育的重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国际环境的改变越来越有利于女性竞技体育的发展。

5 结语

通过对我国女性竞技体育成绩发展轨迹的梳理,不难发现中国女性竞技体育成绩的获得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条件下中国女性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性。中国现在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在社会变革下,女性所受的影响要大于男性,怎样解决女性竞技体育在市场经济改革中的一些问题,这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

[1]董进霞. W OM EN,SPORT AND SOCI ETY I N M ODERN CHI NA[M] London Port l and,2002:81-82.

[2]田雨.女权主义的划界、反思与超越[D].吉林大学, 2006: 141.

[3]赵慕峰著.叱咤体坛的“半边天”[M].北京:五洲传媒出版社,1995:10-11.

[4]董进霞 .W OM EN,SPORT AND SOCI ETY I N M ODERN CHI NA[M] London Port l and, 2002: 85.

[5]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1949-1998)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268.

[6]中国体育总局网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思考,发布时间:2003-07-30.

[7]傅砚农等. 20世纪80年代体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回顾——访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张彩珍[J],体育学刊,2008(7):1-4.

(责任编辑:何聪)

Analysis of Women Competitive Sports Achievements in New China

LU L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stud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competitive sport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the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women competitive sports achievements in China in four different stages. It is discovered that Chinese women competitive sports achievem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environment. To some extent, this is the development law of Chinese women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woman; competitive sports; performance; transition

G80-05

A

1006-1207(2012)04-0048-03

2012-05-15

卢 玲,女,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

猜你喜欢
竞技运动员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同台竞技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