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做服务 用心写新闻 创新搞活动——《柳州晚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创新实践

2012-09-17 09:00李广西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6期
关键词:晚报柳州用心

□李广西

(柳州晚报,广西 柳州 545001)

将近一年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国新闻单位中深入开展,《柳州晚报》更注重实效和创新,我们立足本土主流媒体、市民都市报纸的定位,提出“贴心做服务、用心做新闻、创新做活动”的理念,并积极付诸实践,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绩。

贴心做服务——把报纸打造成百姓的“百事通”

2011年12月17日,《柳州晚报》策划实施的《丁盛回家》寻亲系列报道及认亲仪式,在柳州以及全国引起了轰动性的关注,全国各大媒体云集柳州,争相报道一个失散23年的家庭的团聚新闻,新华社播发,中央电视台用了13分钟进行专题播出。这次寻亲活动取得非常好的社会效果,柳州市委书记陈刚高度评价“是柳州新闻媒体的责任,也是我市新闻工作者尽心尽责、关心百姓、热爱人民的体现,是柳州新闻工作者的光荣!”全国各大媒体同仁高度评价《柳州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柳州晚报》通过“走、转、改”的创新性,由新闻延伸到现场活动,实施贴心做服务的新闻理念,将一个家的团圆演变成体现柳州大爱的爱心接力,不仅有效提升了晚报的影响力,更为柳州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弘扬和引导作用。

2011年5月29日至6月3日,《柳州晚报》连续刊登《寻找未领医保互助金系列报道》,是把报纸打造成“百事通”的又一成功案例,也是率先践行“走、转、改”的典型例证。这组影响巨大的新闻源于一位通讯员的来稿,通讯员在稿件中提到未领取的162万元互助金涉及到670人的利益。由于大部分未领取的参保人员为改制企业或灵活就业人员,医保中心多方查询和公告都未能与这些受益人联系。《柳州晚报》为没有领取的受益人着急,我们派出几路记者到社区寻找,一家一户地寻找,把消息传递到每一个角落。《柳州晚报》这样做不是盲目的,是有优势可用:一是全市186个社区都有晚报的“社区新闻代言人”,这些代言人一般都是社区主任。二是所有的社区民警和晚报都有联系,有的是信息员,有的是通讯员。三是我们的记者熟悉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四是我们晚报有无私服务和奉献的精神。

这一组读者认可、领导赞赏、自己满意的报道,诠释了“走、转、改”的真正意义,那就是记者用脚“写”新闻,用心抓“活鱼”。也让记者们深刻体会到,新闻还可以这样有趣味。

如今,晚报的热线服务电话,“热线原声”、“帮打听”、“爱心档案”、“寻亲”等等都成为群众信赖的服务品牌,成为广大读者的“百事通”。寻亲的、寻物的、问路的、办事的、有困难的、有疑问的、遇到麻烦的、有心事的,总之,“有困难,找晚报”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的口头禅。

用心写新闻——故事要精彩监督须得力

新闻工作虽然不直接从事生产、管理,但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时,却有自身的优势和条件,比如《柳州晚报》在“走、转、改”中,深入调查,结合社情民意,正确地行使舆论监督权,发现问题后,通过报道引起关注和重视,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到了广大群众赞扬。

2011年10月31日,《柳州晚报》在头版的位置刊登《要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牛肉”》的新闻报道,内容是柳州市委书记陈刚、市长郑俊康就《柳州晚报》关于柳州市肉牛屠宰和肉牛市场出现一些问题的报道作出批示。市委、市政府要求,要对肉牛监管出现的诸多问题,拿出具体解决办法。保障牛肉食品安全,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牛肉”。

参与采访的记者说,这是晚报“走、转、改”重要成果之一,也是记者用心写新闻的直接体现。原来,这一线索的获得,是记者在柳江县农村采访时和基层干部聊天无意获得的。记者经过深入调查,写出连续有影响的系列报道,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应该说,为群众做了一件大好事。

晚报用心做新闻,还经常抓住精彩的故事。比如鹿寨平山镇奇人韦军就是其中一例,2011年5月8日,记者走乡镇时在镇上的饭堂用餐时,无意听到韦军写对联的故事。韦军用夹杂着壮语的话,抑扬顿挫地说:记者记民情心连万众妙趣新闻收史册;编辑编世事手写千页沧桑巨变采书刊。记者没有听明白,慢慢地猜,在别人帮助下记完内容,然后再与韦军核对。韦军告诉记者,他今年61岁,小学未毕业,喜欢对联已有30多年的时间,许多是即兴之作,村里的红白喜事之际,许多对联都出自他的手,除此之外,遇到重大事件他都要即兴作联。

韦军的报道见报后,许多读者反映,这组文章真有趣。其实,晚报用心做新闻,不但故事精彩,还监督有力,这也是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因素。

创新搞活动——将读者和市场牢牢抓住

《柳州晚报》能够荣获2010年“中国地方都市类报纸最具品牌价值十强”,这和我们以敏锐的新闻嗅觉,领先时代的步伐,创新搞活动将读者和市场牢牢抓住有相当大的关系。

2011年5月8日,《柳州晚报》开始推出了大型体验式报道“记者走乡镇”专栏,对市辖六县每一个乡镇进行“零距离全覆盖”式体验报道,目前已发稿120多篇,全市80多个乡镇都留下晚报记者的足迹。当时,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尚未正式启动。推出这大型系列报道的初衷是让记者接地气,不脱离群众,通过实地采访,看到新世纪新农村的风貌,懂得农村群众所想、所需,也从他们平凡生活中获得大量扎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认真思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得与失,将真实、鲜活的乡镇面貌、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早在2009年12月18日,晚报在全市的186个社区聘请“社区新闻代言人”,也就是186个编外记者。这也是晚报贴近基层的一个创举,自觉不自觉地践行“走、转、改”的雏形。当时新华社对此发了通稿,全国各大网站、媒体均转载报道。186个新闻代言人,相当于给晚报增加了186双眼睛,他们生活、工作在基层,最了解情况,最贴近群众。他们从各个社区源源不断地为晚报提供各种新闻稿件和新闻线索。加上跑线记者经常联系指导,大大丰富版面,沟通信息。其实,《柳州晚报》从2005年进行活动办报——《柳州晚报》走进社区阳光行动,如今已走了60多个社区,在这些社区举办活动,拉近社区居民和晚报以及相关部门的距离。也就是说,《柳州晚报》记者的足迹遍及全市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记者所到之处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柳州晚报》的发行量也覆盖了记者所到的农村和社区,并有效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真正地达到传播信息的作用。

《柳州晚报》践行“走、转、改”,不管是走乡镇、进社区、下企业,都是把新闻触角根植于脚下的土地。我们常常说,我们不存在走基层,因为我们一直在基层。

如今,在柳州的社区、市场、农村都活跃《柳州晚报》记者的身影,到乡村随意行走,看到新世纪新农村应有的风貌,也从他们平凡的生活中采访到趣事、奇人。

如今的《柳州晚报》,社会新闻多了,趣味性新闻多了,服务性新闻多了,记者们用聊天式的语言写作,文章生动活泼,展现新闻“短、新、实”的魅力。

晚报在“走、转、改”的创新实践中,不但赢得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扬,更多是得到广大读者肯定和喜爱。2011年,《柳州晚报》的发行量比上年大有增长,市场覆盖面更为广阔。广告收入比上年增加20%以上,由于广告量大增,每天出版版数总量不得不从48个版增加到56个版。■

猜你喜欢
晚报柳州用心
用心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用心熬一碗汤
《圣诞夜》晚报
柳州柳侯祠祭田在鹿寨
用心,让家更有味
用心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