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新闻报道中的“合成谬误”现象

2012-09-17 09:00童文佐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3期
关键词:谬误新闻媒体新闻报道

□童文佐

(朔州日报社,山西 朔州 038500)

“合成谬误”不容忽视

党的新闻媒体的性质,决定了新闻媒介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通过大量正面典型报道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造新生活的业绩教育、激励自己,形成鼓舞人们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真正地发挥好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作用。然而,在贯彻和执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 ,由于缺乏对这一方针全面正确的把握 ,正面报道也会出现若干负面效应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特别在当今的新媒体和全媒体时代,显得尤为必要。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表现可谓是林林总总,千差万别。不管是南辕北辙、顾此失彼也好,还是横生枝节、殃及池鱼也罢,这些早已引起业界关注。在此,笔者要探讨的是一个不被业界关注的现象,即新闻报道中的“合成谬误”现象。

“合成谬误”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萨缪尔森提出来的。意思是说,它是一种谬误,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仅仅由于它对局部而言是对的,便说它对总体而言也必然是对的。在经济学领域中,十分肯定的是:微观上而言是对的东西,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反之,在宏观上是对的东西,在微观上可能是十分错误的。意思是说,在局部上看,一件事这么做是对的,但是放大在一个大系统当中就不对了;或者说每一个地方都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但综合起来对国家却是不利的。现实生活中“合成谬误”的例子俯拾皆是。如,虽然某一个人用踮高脚尖的方式来看演出,可以让他看得更清楚一些。但是,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做,并不能让大家如愿。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种现象,把一件对局部或某个个体而言是对的东西或行为加以宣传报道,而形成对总体或群体而言是错误的结果。从而影响舆论宣传和引导的社会效果,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作新闻报道中的“合成谬误”现象。比如前一阶段对“南京彭宇案”的报道,彭宇做好事不仅没得到好报,而且还被判拿出40000元去为自己的好心做出“赔偿”。此新闻一出,不少人表示不愿再做好事。一家颇有影响的网站在首页的头条发出这样的标题——“—调查显示:八成博友选择不再做好事”,如果博友就是大众的一个缩影,那就是说,大约有八成人再不愿做好事了。以致后来出现了“深圳老人小区内跌倒,20分钟无人扶不幸惨死”……等现象,这种结果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新闻媒体往往对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中的“合成谬误”现象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有时候我们起着比较重要的“引导”和“导向”作用。比如,过去一度时期出现的“炒股热”、“买基金热”、“养蝎子热”、“养土鳖热”以及现在出现的收藏热。某些新闻媒体就起着不同程度的“引导”和“导向”作用。在过去的经济报道中,媒体往往简单地把微观经验推广到宏观,把微观上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宏观,但却犯了一个叫做“合成谬误”的错误。这种现象早已有之,可以说从有新闻媒体就已经存在,并不是新媒体带来的。但笔者提出新媒体时代如何避免新闻报道中的“合成谬误”现象,是根据新媒体的性质和特点来说的。

不可否认,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它消解了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了国家之间、产业之间、社群之间的边界,消解了信息发送者和接收之间的边界。它的大众性、快捷性、互动性、多元性、开放性带来了传媒领域的技术和理念方面的革命。现在,任何一家媒体,不管是国家主流媒体,还是个人微博;不管是正面宣传,还是负面影响,其影响力都跨出了国门,超越了人种,几乎地球村中的人想了解的都能了解。因此,任何一家媒体的一个小小失误,都可能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影响和损失。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正走出边缘,其中以博客最为典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主流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流媒体不仅肩负着原有的使命,而且还承担着引领非主流媒体的责任。这就要求在体现宣传教育、服务指导、信息传播、舆论监督、文化娱乐等功能时不出差错或少出差错。

“合成谬误”是可以防范的

在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如何避免新闻报道中的“合成谬误”现象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科学分析,把握全局。西方经济学崇尚“比较静态分析”,经常把“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挂在嘴上,一带而过。而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特别是老总在策划采写新闻时,则不能沿用这种思维。老祖宗教导我们: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分析某一新闻素材的时候要多一点全局思维、整体思维,形成一套更深远、更睿智的战略逻辑。不能只思考眼前利益和自身的利益,要一开始思考的时候就考虑长远利益和其他相关人员和团体的利益,千万要当心陷入“合成谬误”的陷阱。

准确把握好度,不过度炒作。在宣传新闻事实的时候,传播的量要适度。也就是说,在新闻传播中,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一味地进行媒体炒作或信息轰炸,做到传播有节制、有节奏。当出现“某某热”的苗头时,不失时机地“刹车”,或者是浇点“凉水”。避免使之“合成谬误”。

把握好事实的真实和新闻的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一切新闻获得良好宣传效果的前提。而新闻报道中的“合成谬误”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就某一个个体或局部的报道,是符合新闻的真实原则的,而其最终宣传结果是事与愿违,1+1不等于2(或大于或小于2),出现了“新闻的不真实”,这也正是个人的理性行为有时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因此,媒体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特别是在经济报道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把微观经验推广到宏观,要当心“合成谬误”。

学点辩证法,把握好矛盾的转化。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顺境与逆境、成就与困难、利益与风险,市场的供求关系不仅并存,而且还相互转化。新闻报道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讲究辩证法,用辩证的观点来正确分析和表现事物的矛盾。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也不能此时与彼时不分。因此,在宣传中,如果只考虑到一点,就会顾此失彼,陷入片面性的泥潭之中;就有可能对受众产生误导,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性质、状况与发展趋势。

历史告诉我们:一种媒体的兴起必定会造就一个新的时代,从语言到文字,从文字到印刷,从印刷到广播电视,从广播电视到网络,每一次新的媒体出现,都开启了一个新的生活时代。与之相适应,人类传播发展历程,经历了信息传播、口头传播、大众传播、电视传播、网络传播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数字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开启,而主流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谬误新闻媒体新闻报道
雪中放牧新风景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汉字笔画理论谬误辨正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
谬误与真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