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事出特刊 特刊出特色——兼谈《三峡日报》新闻特刊的策划与实施

2012-09-17 09:00田云兵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期
关键词:特刊蓄水宜昌

□田云兵 程 波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湖北 宜昌 443000)

报纸在按计划版面做好经常性采编出版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围绕一个较大主题,适时推出超常规的较大容量的特刊,这在报界业内已是屡见不鲜。而《三峡日报》在重大新闻事件上接连采用特刊专版的形式,结合报纸“双改”,特事出特刊,特刊出特色,在纸质媒体竞争中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2010年,《三峡日报》相继推出了《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特刊》、《全国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现场会特刊》、《2010上海世博会特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特刊》、《第19届足球世界杯特刊》、《三峡工程蓄水175米特刊》、《宜万铁路通车特刊》等12个新闻特刊。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编发的《出版管理动态》第11期刊发了《〈三峡日报〉创新改版、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文章,专门肯定了《三峡日报》新闻特刊的策划。笔者现结合《三峡日报》新闻特刊的策划与实施,就如何借助特刊做出影响力提高党报的地位和品位,来浅谈一二。

特事出特刊体现党报张力

特事出特刊,充分体现了党报的张力。

特刊之“特”,不仅报道的是特事,还在于其有更多版面,更在于这一被扩大了的空间能够成为集中采访力量、整合报道手段以营造传播内容优势的有力平台,形成多层次、多侧面、多手段、立体化的内容组合,凸显报道的纵深感。

2010年10月26日,受世界瞩目的三峡工程在走过18年的建设历程后举行“成人礼”,三峡蓄水首达175米设计水位。《三峡日报》于10月27日推出《聚焦三峡蓄水175特刊》隆重献礼。8个版面分“现场目击”、“历史瞬间”、“服务三峡”、“媒体聚焦”、“三峡移民”等多个篇章。《鄂渝十地记者见证175蓄水》,特约朝天门、石宝寨、万州、巴东、牛口、归州镇、昭君镇、香溪河、链子崖、三峡大坝等流域重地现场联动报道新景观,记录今天;《三峡工程带动宜昌实现二次腾飞综述》,深刻剖析蓄水至175米对推动宜昌朝着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阔步向前的重要作用,描绘明天。这期特刊把三峡蓄水这种头等特事办得如此气派、体面、非同凡响,足见党报的功力和底蕴。

重大主题报道作为党报宣传的重中之重,要在“信息爆炸”形势下奏出引领舆论潮流“强音”,首先就必须在一定意义上确立党报的传播数量优势。而特刊可以打破一般报道的版面常规,集中版面就特定重大主题推出报道,使之在依次展开的报纸版面中形成一个“焦点”,故而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个信息传播数量的相对强势。2010年12月22日,伴随清脆的火车汽笛声奏响宜万铁路通车的强音,《三峡日报·宜万铁路通车特刊》惊艳面世。围绕通车主题,精心设置“历史纵深”、“全新机遇”、“天路风流”、“现场见证”等篇章。特刊融权威性、前瞻性、可读性为一体,风格大气、特色鲜明,为宜昌打造“区域性交通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三峡旅游龙头城市”的战略地位提供了一份有益读本。

人们看党报,主要看重的是党报的权威性,在重大事件报道上,都市报和党报相比较,人们更相信党报。《三峡日报》推出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特刊》紧扣“县域经济”,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了全省、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并搭建了各地市州交流经验的智力平台,为宜昌在全国、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棋中找准位置、明确方向提供有力依据。在这一期特刊中,党报的权威性和张力展现无遗。

特刊出特色彰显党报活力

特刊就是要有特点,做出自己的特色来。《三峡日报》在办新闻特刊上正是靠特色和创新,彰显了党报的活力。在2010年的特刊报道中,报纸强化新闻优势,彰显地方特色,展现出自己的亮点。特刊上不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文字和众多色彩鲜明图片的有机搭配,避免了视觉疲劳。

《三峡日报》从报名上就可看出,这张报纸不仅有着党报优势,还有着居于三峡明珠宜昌市的区域优势,再加上有报纸“双改”后的成果和特色,焕发出了无穷的活力和生机。宜昌因三峡旅游和三峡工程而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作为宜昌唯一的党委机关报就应打好“三峡”这张牌。与三峡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三峡日报》应当仁不让地冲在报道的最前沿,为在同城竞争中不落下风,新闻特刊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国家级端午文化节在宜昌隆重举行,海峡两岸的屈氏后裔,还有像余光中这样的学者诗人和知名人士首次在屈原故里共同祭祀屈原,共同研讨交流屈原文化与端午习俗。《三峡日报》共推出特刊14个版面,“端午要闻”、“盛世经典”、“岁月留痕”、“峡江记忆”、“万里寻访”、“山水传情”、“屈乡奇葩”等篇章,对这一盛事进行了立体全方位的报道。《中国端午申遗之路》、《解读三省四地端午习俗》、《为了国家工程建设屈原祠搬迁录》、《屈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两岸寻访屈原后裔》等多篇深度报道,呈现出端午节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屈子精神流传至今的不朽魅力,体现了《三峡日报》作为屈原家乡媒体报道端午文化的优势和特色。

上海世博会特刊有世博会上的“宜昌元素”、“本报市民记者眼中的世博会”,把千里之外的世博会与宜昌拉近,体现了《三峡日报》鲜明的地域特色。《见证三峡蓄水175特刊》,则显示了《三峡日报》报道三峡工程的优良传统和权威性。该特刊一版头条《高峡平湖新画卷中国治水新高程 三峡蓄水首达175米设计水位》配以通栏大照片,极具视觉冲击力。特刊其他版面统一报头设计,融入三峡几次蓄水的标志性刻度135米、156米、171.4米、172.8米,别具匠心。整个特刊一气呵成,好看气派,可作典藏。这其中也包含着三峡日报人对特刊的倾心投入及一直以来的三峡情结。三峡175成为中国的新高度,而《三峡日报》的特刊制作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因此,对于党报来说,做出特色来,就能盘活整张报纸,改变沉闷、机械、呆板的形象,让读者看到党报也能活力无限。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得到市场检验和认可的自家特色,就要精心呵护,着力打造出党报精典品牌来。

特色出特质提升党报角力

创办特刊是新形势下党报抓住重大主题、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一种积极尝试和探索,也是一种富有意义的选择和努力。而只有特刊特色出特质,才能提升党报角力。

出版特刊,大多是为了配合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政治性、思想性、历史性都很强,容量大、时间紧、要求高。既要宏观把握、政治把关、总体设计、谋篇布局,又要科学分工、组织协调。这些都是对报社决策层及全体采编人员的考验和有效锻炼。而《三峡日报》出特刊经过长期实践,已把特色锤炼出一种特质,因此办特刊已显得游刃有余。出版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闻特刊,追求精、准、好的标准。“精”就是版面数量适度,版版精彩;“准”就是导向正确,不出差错;“好”就是既让领导满意,也让读者满意。

《三峡日报》在办特刊时,找准适合报纸自身的定位和需要,提前制订方案,迅速组建专班,反复研究制作版面,用精心、精细的精编和强有力的执行力成功实施了新闻策划,达到了既定效果。突出主题,明确主线,是办好特刊的首要问题,也是谋篇布局的基础工作。如《三峡日报》推出的32版《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特刊》,头版“发展县域经济,促进荆楚崛起”的通栏大标题,就是从第一版贯穿到最后一版的主题和主线。

特刊的出版要把好三关:一是内容选择关,二是观点把握关,三是事实数据及史料关。像6月16日《三峡日报》推出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特刊》就特别注意把好屈原的史料关和端午的习俗关,为此还专门抽调熟悉这方面情况的采编人员组成专班,进行认真细致的采编,达到既能弘扬屈原精神和端午文化,又切实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的效果。

综上所述,《三峡日报》在新闻特刊的策划和实施上,有着敏锐的嗅觉和胸怀全局的策划及强大的执行力。随着成功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三峡日报》创办新闻特刊之路将越走越顺,越走越宽,在媒体竞争中抢占先机和制高点,为地市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特刊蓄水宜昌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现浇大直径基坑支护能量蓄水管桩技术研发
西藏在建大型水电站工程通过蓄水验收
湖北宜昌卷
我国第二大水电站首次冲击600 m最高蓄水目标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
奥运特刊
雨水集流微蓄水技术的实施
两会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