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棉花种业现状与发展探讨

2012-09-19 00:36刘定富
作物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棉种棉区种业

刘定富

(湖北惠民种业研究院,武汉430070)

1 湖北省棉花种业的发展成就

1.1 棉花育种技术创新处于前列

一是湖北棉花育种家在全国较早开展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早在2000年,湖北就同时审定了棉花品种间杂交种鄂杂棉1号、2号、3号,并允许在生产上利用F2代剩余杂种优势,开创了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先河,在全国仅次于湖南,基本上处于领先地位。二是湖北棉花育种家在长江流域棉区较早开展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研究。2002~2003年同时参加湖北省和国家长江流域棉区区域试验、2005年审定的鄂杂棉10号F1(太D5),是长江流域棉区第一个国审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拉开了长江流域棉区推广转基因杂交棉的序幕,至今仍是长江流域棉区区试对照品种和推广面积最大的棉花品种,也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种。

1.2 棉花育种取得巨大成就

湖北棉花育种实力较强,自1978年以来实现了四次大的突破。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选育推广了丰产品种鄂沙28。该品种在1978~1982年区试中平均比对照增产29%,实现了产量大的突破,使湖北棉花在全国享有盛誉,产量和品质水平大大提高。二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选育推广了鄂荆1号、鄂棉12等高产品质较优的品种,如鄂棉12号在1983~1986年区试中,比鄂沙28增产6.1%。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抗枯萎病育种已引起高度重视,纤维品质也得到了较好的改良,品种产量水平约提高10%左右,如高产品种鄂棉20、高产抗病品种鄂抗9号等。四是2000年以来,湖北杂交棉育种取得重大突破。以鄂杂棉1号、6号、10号、11号、23号、29号为代表的“鄂杂棉”系列品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综合性状上具有较大优势,如杂交棉F1代产量水平比常规棉提高10% ~15%,这不仅为湖北棉花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种子还畅销湘、皖、豫、赣、苏、浙等省,创造了长江流域棉区品种的“鄂杂棉”时代。其中,鄂杂棉10号从2007年至2011年连续5年成为长江流域棉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棉花品种和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棉品种,从2009年起成为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是湖北棉花育种史上具突破性的划时代成果,已累计推广100多万公顷。

表1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北省年最大推广面积超过10万公顷的品种。该表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湖北棉花育种技术进步和品种更新换代的轨迹。

表1 湖北省棉花主栽品种演变

能反映湖北棉花育种成就突出的另一例证是,2003~2011年国审棉花品种11个,具体情况列于表2。

表2 湖北省2003~2011年国审棉花品种

1.3 棉花种业企业快速发展

随着《种子法》的实施,一批以棉花种子为主营业务的种业公司迅速崛起壮大,不仅出现了像荆州农科贸、荆楚、三湖、沙洋等一些在棉花种业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老牌棉种公司,还出现了像湖北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现在领先长江流域棉区乃至全国的棉种龙头企业,也诞生了像华之夏、晶华、盛丰等一批专业化的新兴棉花种业公司,正在快速发展。湖北省棉花种业公司现在每年大约销售900万包棉种,占领全省80%以上的市场,占领长江流域棉区50%左右的市场份额。目前还有晶华、惠民等公司正在开拓新疆棉种市场。

1.4 棉种加工技术得到普及

湖北惠民、荆州农科贸均拥有自主产权的全自动棉种剥绒、脱绒、精选、包衣、计量包装生产线,还有潜江、仙桃、五三、天门等多家专业的棉种加工厂,大大提高了棉种的加工技术水平,普及了棉种加工技术,彻底淘汰了毛棉籽、光籽播种,大大减少了用种量,提高了发芽率。

1.5 棉花种业研究力量增强

湖北省棉花育种力量较强。前些年主要棉花育种机构有:荆州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沙洋农科所等。随着种业公司的发展,一批新的棉花育种团队脱颖而出。湖北惠民、荆楚、荆州霞光、三湖、晶华等公司的棉花育种团队不断增强。

荆州农业科学院是湖北省育成品种最多、品种影响力曾经最大的棉花育种机构,不仅自身有较强的育种团队,还培养了众多的棉花育种人才。湖北惠民、荆楚、晶华、三湖等公司的育种带头人均出自于荆州农业科学院。

除了棉花育种力量增强外,棉种加工技术的研究也引起重视,棉种推广和售后技术服务也得到加强,棉种加工技术人才、品种推广营销人才和售后技术服务人才队伍正在不断壮大。

2 湖北省棉花种业发展现状

2.1 研究力量具有优势

2000~2011年全省有15家单位审定棉花品种49个,其中省审46个,国审11个,国审品种中有8个属双重审定。在15家育种单位中,审定2个以上品种的11家,审定3个以上品种的8家,审定4个以上品种的6家,分别是荆州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科院、湖北惠民、荆州霞光、三湖农科所、荆楚种业;有国审品种的7家,国审2个以上的仅荆州农业科学院和湖北惠民。由此可见,从审定品种的角度看,荆州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科院、湖北惠民、荆州霞光的育种能力居前(表3)。

表3 湖北省棉花育种机构2000~2011年审定品种统计表

据统计,目前湖北棉花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单位主要有11家,包括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华中农业大学、荆州农业科学院、黄冈市农科院、湖北惠民等,科研人员共91人,其中74人从事育种研究,17人从事栽培技术研究。初级、中级、副高和正高人员分别为8人、39人、29人和15人,平均年龄39.7岁。

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全省棉花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各主产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本地区的棉花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各乡(镇)农技站均有1~2人从事棉花技术的推广和科技服务工作。

2.2 研发平台得天独厚

目前湖北省棉花国家、省部级研发平台齐全,其中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育繁中心3个,质检中心2个,改良中心1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3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4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表4)。

表4 湖北省棉花研究平台统计表

2.3 棉花科技成果较多

湖北省棉花科技成果较多,其中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2项,成果鉴定15项,发明专利10项,标准19项;2000年以来,棉花育种机构育出通过湖北省审定品种46个,占湖北省审定棉花品种总数55个的83.6%;育出通过国审的棉花品种11个。

2.4 品种技术水平较高

湖北省育成的棉花品种水平较高,不仅占有本省的绝大部分市场,而且在长江流域棉区占有约50%的市场份额。表5列出了长江流域棉区2006~2011年高水平的棉花品种。

表5 2006~2011年长江流域棉区高水平的棉花品种

区试对照品种是农作物品种的最高殊荣,优势品种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根据调查结果,单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国棉花总面积0.5%(3万公顷左右)以上的品种,农业部主导品种由农业部根据各省农业厅的意见发布。这都是能比较客观反映品种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的指标。

2.5 棉种企业实力较强

全省规模以上棉种企业12家,平均每年生产杂交棉棉种400万公斤(约1 000万包)。著名的棉种企业和棉种品牌有:湖北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太D”牌鄂杂棉10号F1和荆杂棉142F1,湖北省种子集团生产的鄂杂棉23F1和铜杂411 F1,华之夏种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鄂杂棉29F1,湖北盛丰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冈杂棉8号F1等。湖北省种子企业生产的种子不仅为本省棉花生产提供种源,同时也为长江流域棉区提供大量的生产用种。

3 棉花产业面临的形势

3.1 面临的有利形势

棉花种业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形势,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当前面临的有利形势有:

(1)国内棉花需求旺盛。近10年来,我国皮棉消费,除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和2010年价格剧烈波动有所影响外,其余年份都呈上升趋势,2000~2007年近乎直线增长,2007年消费量高达1 110.4万吨,比2000年的511.6万吨增加了1.17倍。2010年的消费量仍达1 023.3万吨,是2000年的2倍。

我国皮棉消费量长期大于生产量,因此需大量进口。2000年以来,我国皮棉进口量快速增加,2010年进口皮棉326.6万吨,相当于当年产量的50%,是2000年进口量5万吨的65.3倍。进口量最高的年份是2005年,为420万吨,相当于当年我国皮棉产量的67.9%。

由于我国皮棉一直产不足需,2002年以来皮棉出口量不断下降,2010年出口皮棉仅0.5万吨,较2000年的9.6万吨下降94.8%。

我国皮棉库存年际间变化不是很明显。2000~2009年在380万 ~490万吨之间,2010年下降到331.9万吨,较 2000年的 487.2万吨下降了31.9%,是1996年以来15年间的最低点,不足2010年消费量的1/3。

综上所述,2010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棉花消费增加1倍,进口增加65倍,相当于当年总产的1/2,出口下降约95%,库存下降,不足年消费量的1/3。这表明,中国棉花需求旺盛,国内产不足需,大量依赖进口。

湖北省不仅是棉花生产大省,也是用棉大省,2008年产纱126万吨,2009年158万吨,棉纺织产量多年居全国第五位,一直支撑着湖北省工业经济和出口创汇。目前,全省纺锭约1 000枚,纱纺能力200万吨左右,年需原棉约100万吨左右(按50%用棉比例),棉花产量只能满足最大需求量的50%。按现有的160万吨产纱量算,我省需要原棉80多万吨,原棉缺口在30万吨左右。

(2)植棉效益相对较高。棉花生产在种植业中有明显的比较效益。2009年主要种植业产品成本收益调查结果列于表6。

表6 主要农作物比较效益

由表6可见,棉花产值和纯收益是最高的,百元产值成本是最低的,投入产出比也仅次于花生,虽然劳动用工多于其他作物,但仍然是效益最高的作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 000元,人均增收达378.9元,棉花收入贡献在30%左右。

(3)棉花缺乏替代作物。与棉花同期生长的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花生、芝麻等。水稻生长要求一定的灌溉水作保证,因此多数宜棉地区水利条件对水稻的种植起到限定作用。玉米是对温度反应敏感的作物,开花期适宜温度在25~28℃之间,温度高于32~35℃,大气相对湿度低于30%时,花粉易败育。而湖北省棉花产业带即江汉平原7~8月经常连续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最高温度可达40℃以上,不适宜玉米生长发育。大豆近年受国际市场影响明显,由于全球转基因大豆的普及,国产大豆没有价格竞争优势,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花生、芝麻这些小作物由于播种面积较少,市场价格优势不明显。由此可见,本省棉花没有好的替代作物。中棉所监测数据显示,湖北省2011年棉花种植意向同比增幅9.4%。

(4)政府重视棉花生产。湖北是国家商品棉花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的第五大产棉大省。近3年年均植棉面积50.5万公顷,总产52.3万吨,产值86.57亿元,面积、产量和产值均仅次于新疆、山东、河北、河南,居长江流域棉区之首。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将继续“加大棉花等基地建设力度”,“继续推动棉花等八大优势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形成江汉平原优质棉花产业带”,规划期末“棉花产量达到50万吨”。

3.2 面临的不利形势

当前面临的不利形势也不少,主要表现在:

(1)棉花育种技术进步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棉花转基因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在全国不占优势;三系品种产量、品质没有实质性突破,达不到应用水平;两系制种存在育性不稳定,杂种在生产上应用风险极大;杂交棉人工制种模式陷入困境,制种人工成本节节攀升、质量难以控制;常规育种无论是育种家还是种业企业,积极性都不高。所以棉花育种处于十字路口,面临着育种方向的选择。

(2)棉种市场无序竞争,产品良莠不齐,产品价格难以随成本上升而上涨。

(3)棉花市场波动较大,棉农植棉积极性不稳定,棉花市场需求量年际间变化较大。比如我国2005~2010年棉花种植面积分别为535万,595万,620万,605万,530万,510万公顷,波幅高达20%。湖北省2005~2009年棉花种植面积分别为39万,40.4万,51.4万,54.3万,46万公顷,波动更大。引起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棉花价格和粮棉比价。

(4)多数棉种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不能超常规发展。

总体上说,湖北省棉花种业面临的有利形势多,面临的不利形势少且有些可以克服,棉花种业的发展前景是好的。

4 棉花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4.1 加强棉花育种材料创新和育种技术创新

历史经验和遗传育种理论都表明,只有育种技术创新和育种材料创新相结合,才能出现突破性的大品种。比如,鄂杂棉10号审定以来累计推广100多万公顷,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棉品种,就是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抗虫棉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使本省的棉花育种再跃上一个新台阶,必须从育种材料创新和育种技术创新入手。

4.2 调整棉花育种方向,加快新方向下品种选育和审定

近10年来,本省棉花育种以培育品种间杂交种为主,但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及农村劳动力结构改变,杂交棉种子生产成本急剧上升,而棉种行业的无序竞争使得制种成本在价格上不能有效传递,棉种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市场上的杂交棉种子良莠不齐,这一育种方向必须调整。未来的棉花育种方向应该是常规品种选育和雄性不育性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

4.3 培植壮大棉种企业,保持湖北棉种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依托在棉花领域的科技创新优势,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扶优扶强,引导促进企业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实现重组、改制、上市,到2020年培植销售过亿元的棉花种子龙头企业2~3家,使湖北棉花种业向集团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4.4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育繁推一体化

研产销结合、育繁推一体是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我国的现状整体上说是产学研脱节、育繁推分离。不过,随着种业公司实力的增强,不少棉种公司已有了自己的研发团队,特别是出现了像湖北惠民这样研究实力不错的棉种企业。未来10年,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建立起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机制,开展商业化育种。

4.5 加强棉花种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棉花种业发展提供公共平台

争取省政府支持,一是在三亚建立全省共用的棉花育种南繁基地。二是在武汉建立现代化的棉种加工基地和冷藏及储备中心,为全省棉种企业服务,减少重复建设,避免投资浪费。三是进一步建设好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中心,发挥窗口作用。四是争取省科技厅支持,鼓励有实力的棉种企业建设湖北省棉花种业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6 加强棉花种业的管理与服务,规范棉种市场

一是转变种子监管和服务方式,以现代技术运用为重点,提升监管和服务能力。二是转变种子管理机制,提升农业系统的种子监管效能。三是转变组织领导方式,加强种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协调,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促进种业健康有序发展。

[1]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湖北省农业重点领域产业链技术创新规划[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

[2] 黄滋康,黄观武.中国棉花杂交种和杂种优势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 毛树春,冯 璐.2011年全国棉花种植品种监测报告[EB/OL].http://www.ccppi.com.cn/ccppipdf/276.pdf.

[4] 毛树春,冯 璐.2010年全国棉花品种监测报告[EB/OL].http://www.ccppi.com.cn/ccppipdf/230.pdf.

[5] 毛树春,冯 璐.2009年全国棉花品种监测报告[EB/OL]. http://www.ccppi.com.cn/jingqibaogao/ccppi185.htm.

[6] 毛树春,王香河.2008年全国棉花品种监测报告[EB/OL]. http://www.ccppi.com.cn/jingqibaogao/ccppi153.htm.

[7] 毛树春,王香河.2007年全国棉花品种监测报告[EB/OL]. http://www.ccppi.com.cn/jingqibaogao/ccppi128.htm.

[8] 毛树春,王香河.2006年全国棉花品种监测报告[EB/OL].http://www.ccppi.com.cn/jingqibaogao /ccppi105.htm.

[9] 毛树春,王香河,李亚兵.2005年全国棉花品种和栽培技术监测报告[EB/OL].http://www.ccppi.com.cn/jingqibaogao/ccppi82.htm.

猜你喜欢
棉种棉区种业
登海种业
包衣棉种物性参数测定与离散元仿真参数标定
南疆棉区4种化学打顶剂应用效果的研究
2020 年新疆棉花生长气象条件分析
棉种化学脱绒前预处理系统介绍
“新陆中38”棉种亩产超过500公斤
美国农业部公布各产区2018年度棉花产量情况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河北棉区战略东移稳棉增粮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