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需求角度谈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

2012-09-19 06:16杨曦
关键词:文献图书馆资源

杨曦

(成都大学图书馆,四川成都610106)

从市场需求角度谈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

杨曦

(成都大学图书馆,四川成都610106)

以提升地方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益为基点,客观分析当前地方文献建设工作中的问题。调查地方文献信息的市场需求,系统研究各项表象特征,提出科学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构建“针对性、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新思路。

地方文献资源;市场需求;地方文献工作者;个性化需求

自20世纪40年代地方文献基础理论诞生以来,各地图书馆陆续开启地方资源建设工作,如今已具相当规模,成为一块瑰宝。然相较于地方文献的收藏成就,其相关功能性开发明显落后,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其发展的进程。

一 综述:地方文献工作的现状

(一)建设成果

据调查,全国不少省、市、地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都建有独立的地方文献工作室。从最初整理本馆收藏入手,析出地方文献资料,按主题、目类进行分编典藏。随着工作的推进,各馆逐步建立起社会获取渠道:直接向文献出版单位购置;联系政府相关部门,获取内部编印资料;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民间机构合作,增加获取来源;公开向社会征集,鼓励个人捐赠等。经过多年努力,地方文献的收藏规模迅速扩张,已超出了当初所谓的地方史料、地方人物著述、地方出版物[1]三大板块,逐步渗透到与地域相关的方方面面,成为最能全面、真实反映地情地貌、自然资源、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物产、文化科技的宝贵地方文献集群。

就形式而言,地方文献既有丰富的实体资源,如:纸质文献、实物文献、音像文献、缩微文献、机读文献等。也有珍贵的口碑资源,即:没有文字记载的民间流传,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这些古老的知识与经验记录留存下来。更有现代化的虚拟文献,即:通过计算机阅读利用的动态性网络文献信息资源[2]。如今,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势头强劲,建设成果瞩目,已成为各地图书文献单位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问题突出

地方文献建设工作蓬勃兴盛,其实际的使用效益又如何呢?据专家调查,仅个别馆舍的地方文献利用率能达到15%以上,大多数则连10%都不到[3]。地方文献资源的冷遇,不免让热情投身其中的工作者产生了怀疑:难道耗费人力、物力打造的地方文献室,只是堆砌资料的仓库?费尽周折获取的珍贵资源就这样束之高阁,乏人问津?如果建设投入与使用效益长期悬殊,则今后的工作之路又该何去何从?

回顾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分类加工、典藏管理、借阅制度,一整套流程无不以文献为中心和出发点,重点围绕其全面性、系统性、安全性而展开工作。诚然,文献资源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没有良好的文献基础,什么都是空谈。可是资料保存并非目的,文献仓库更非目标,唯有积极挖掘开发地方文献中的价值资源,吸引读者,提高效益,真正建成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信息服务中心,才是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所在。

而信息服务的开发必根植于信息需求的市场,只有服务工作对口市场需求,才能突破瓶颈,提升效益,全面发挥地方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可以说:信息需求是地方文献资源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的原动力,它将影响地方文献的管理模式、运作机制和技术手段[4]。

二 调查:地方文献信息的需求市场

为深入了解市场的信息需求,研究其特点、总结其规律、探索其发展方向,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有效支持地方建设与发展中各单位、组织或个人的活动,我们以填写问卷、电话征询、座谈交流等方式收集到大量需求信息,现将其分类总结如下:

(一)地方政府部门的需求

地方政府,乃一地之行政首脑,掌控着整个地区的发展方向与建设进程,它所制定的各项战略决策、发展规划无不依托于“一方水土”,扎根于地情、民情,受制于环境文化。因此各地政府公务人员需要全面考察、深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民俗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面貌与发展趋势,才能确保各项行政决策的科学、客观、公正、全面。而地方文献服务机构,掌握着本地区各方面的情报资源,在这一关键时刻就应该积极发挥其“资政”功能,为行政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二)地方工农业生产部门的需求

第一,农牧业的需求。农牧业生产的鲜明地域性,决定了它对地方自然环境、生态条件、气候气象、病虫测防等信息的强烈需求。农牧行业突出的多样性,致使其需要农、林、牧、副、渔,多点关注,全面覆盖[5]。而作为受众群的农牧业生产者,尤好科普类的大众读物:表述浅显易懂、内容实际可操作、技术简便易掌握。

第二,工商业的需求。地方工商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本地经济信息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的战略规划,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企业管理的政策法规等,对各项经济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引与约束作用。而地方整体经济水平的调研,市场消费需求的分析,各行业发展历程的年度报表、皮书等,是对地区经济动态的真实反映。各地工商企业只有在充分掌握地方经济信息的基础上,才能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作出正确科学的判断与决策。

第三,环保的需求随着经济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及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提出,地方各生产部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越渐紧密。必须将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管理纳入经营决策之中,寻求自身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道路,自觉承担起资源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因此各生产部门需要掌握所在地区的资源分布、生态状况、环境保护等相关信息,并依此制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6]。

(三)地方文化单位的需求

一个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与经济上,更应表现在精神与文化上。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有助于形成独特的人文价值取向。在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的同时构筑对外展示的良好形象,从而扩大地区的文化影响力、获取更为广泛的社会认知度,达到提升地方品牌价值的积极效果[7]。

地方文化建设涉及多个领域,地方出版发行业:史志编纂、地方著述、地方宣传纪念品;地方表演艺术:民间传统技艺、舞台文艺演出;地方文化产业:地方旅游、地方文化传媒;地方学术科研:文化考古、民族宗教研究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无不依靠地方文化信息作坚实后盾。而地方文献恰好是地方文化最有效的承载体[8],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独特的风俗民情,将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最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地方各组织单位对地方文献资源的需求情况表

三 思考:开发价值资源,提升服务质量

挖掘开发地方文献的价值资源,并非近期才提出的新鲜命题,相反它一直是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可我们惯用的开发构建方式并未紧跟实际的市场需求。文献工作者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去追逐“大而全”的收藏规模、“细而繁”的归整分编,而忽视对资源质量、内容深度、实用效益的关注与把控,因此地方文献建设工作常留于表面,无法深入精髓。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长期对地方文献资源有借阅需求的读者并非粗泛的全方位涉猎,而是从独特的关注视点出发,带着鲜明的目标指向性,围绕实际的工作、生产、学习和科研需求而展开,不同职业身份的读者,有不同的信息需求特点。这为地方文献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一)有针对性的开发模式

地方信息市场的需求永远是动态变化着的,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各项需求叠加汇总,而应尽可能地深入读者的专业领域,开发挖掘其潜在的信息需求,从而彻底改变与市场脱节的工作模式。建议根据文献工作者的专业背景和技术特长,分批跟进不同类型的读者群体,与他们建立密切的业务联系,广泛收集、研究分析各类需求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各项服务工作。

根据读者需要的信息内容,构建专题性质的地方信息资源库,从各种地方文献资料中梳理归纳出与之相关的价值资源。尤其是年鉴、志书、汇编等大部头的综合类工具书,蕴藏着丰富的地方信息资源,必须经过深入系统的开发整理,才能全面地显现其影响与价值。有条件的还可对这些地方信息进行初步的科学统计和简单的技术分析,为地方各行业领域提供专属的信息资源。更进一步,按照读者的需求形式,将这些信息资源加工成各式电子数据,形成文摘、索引、全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数据库,以供读者参考、查阅。

通过这种量身定制的方式提供专业的文献信息服务,与其需求者实现无缝连接,必将大受欢迎。而在交流中,读者的反馈意见又反过来帮助我们逐步完善自身的业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二)智能化的管理平台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让文献知识的集成化管理、信息资源的自由获取成为可能。在现代化的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基本都能通过电子智能化管理平台来实现。在这个开放性的平台上,封闭于图书馆内的各项资源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于读者面前,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取丰富的文献知识,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热情周到的信息服务。

而作为图书馆的特色服务项目,地方文献资源的平台建设却相对滞后。建议各馆采取自行开发或与电子数据商合作的方式,在现有的电子服务平台下,构建地方文献工作的专属栏目。将各项专题、各种形式的地方信息资源库整合于统一的服务平台下,形成有序的集成化管理服务体系。一来可拓展服务范围,延长服务时间,方便读者朋友的使用,达到扩大服务影响面的效果;二来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管理成本,优化服务机制,促进地方文献工作的快速发展。

具体到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上,则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视角上应突出地方特色,可选用带有地方韵味的别致风物或民俗文化符号作点染,吸引读者深入探求的兴趣。

第二,必须在显眼的位置提供清楚明白的文字性使用指引或视图,让读者一目了然,轻松掌握。

第三,对于检索功能的设置,一定要坚持简便快捷的标准。如“一站式”搜索就很受读者欢迎。

第四,因受版权限制,不是所有资源都能直接获得电子全文。为满足读者的需求,可考虑开设灵活多样的资源获取服务,如:传递服务、委托代检、预约服务等。

第五,读者与管理者间的沟通是有效提升服务质量的最佳手段之一,因此应在平台上建立亲切顺畅的交流窗口。

第六,设立实时的后台监管系统,方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解答读者的使用疑问,随时增补信息资料,不断改进服务工作。

(三)个性化的业务拓展

在调查中,部分读者提出一些特殊需求:专项资源收集、学术查新、科研定题等。有的是阶段性的,如:为顺利推进某项工作,急需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有的则需长期跟进,如:科研活动中,需及时了解各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程度,密切关注学术界的动态信息,为新的研究工作做充足的资料准备,以确保科研课题的前沿性,避免重置性的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文献工作者不妨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走出封闭的馆舍,去开拓新兴的业务领域,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建议通过以下方式,逐步拓展业务,争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同式——特别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单位或组织,签订一对一的服务合同,明确服务的内容、期限、范畴,规范双方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合同的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并逐步提升服务层次,赢得客户的信任,为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交换式——当今社会知识信息空前膨胀,信息资源通过传递、流动、交互、整合充分体现价值。除图书馆等文献收集存贮部门外,其他从事地方生产、管理、科研的单位也掌握着众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可通过扩展常规业务,实现知识中转的功能,即:通过读者服务环节与对方交换各自的文献资源,让地方信息在有需求的群体中自由地传递、流转,形成良好的交互循环机制,实现多方受益。

合作式——为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图书馆可以尝试主动与地方兄弟单位(如博物馆、档案馆、古迹名人纪念馆等)开展业务合作。定期组织地方文化文献的主题活动,如建设成果展、文物资料展、新兴服务体验、数字资源推介等,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多彩的地方文献资源,感受便捷的信息服务。

[1]宛健.地方文献刍议[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 (4):94-96.

[2]陈昌艳.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为旅游发展服务[J].图书馆,2010(6):130-131.

[3]艾新革.论当代大学图书馆为地方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服务[J].情报科学,2010(4):51-52.

[4]张利,张桂荣.论西部地区自然科学地方文献资源研究的意义与内容[J].图书情报工作,2010(10):37-41.

[5]刘伟华.地方文献如何服务地方经济[J].图书馆建设,2010(3):83-85.

[6]张志坚.西部大开发中自然科学地方文献资源的用户需求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26-31.

[7]张玲琳.地方文献开发与区域经济提升[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74-76.

[8]黄祖祥,俞仲英.地方文献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图书馆,2010(2):77-79.

G203

A

1004-342(2012)04-111-04

2012-03-28

项目简介:本文为2010年成都大学校级基金项目“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优化建设”(项目批准号:2010XJR31)研究成果之一。

杨曦(1979-),女,成都大学图书馆馆员,文献学硕士。

猜你喜欢
文献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资源回收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