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本《欧阳文忠公集》之《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勘误

2012-09-19 03:48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墓志铭欧阳修

舒 迟

(南京大学 文学院 ,南京 210093)

衡本《欧阳文忠公集》之《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勘误

舒 迟

(南京大学 文学院 ,南京 210093)

衡本《欧阳文忠公集》之《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与衢州刻本中有关尹源长子尹林之名互有抵牾,笔者发现《欧集》自衡本的底本周必大本开始,就出现了流传的讹误,即尹林之“林”讹作“材”,经过对宋衢州刻《居士集》这一祖本的考察,解决此问题,以见教于方家。

《居士集》;《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勘误

欧阳修之为文,简而有法,言缓意切,不求韩愈文章奇险一面,力避宋初古文辞涩言苦之弊。欧氏墓志碑文,简练得宜,称述得体,评价得当,暗寓春秋笔法,深刻含蓄而从容委婉。《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即是其中的上乘之作,清人姚鼐所编《古文辞类纂》卷四六引张裕钊评语曰:“欧公志铭,当以此篇为最古。感概深挚,神气跌荡,诵之使人心醉。”[1]但今通行本《欧阳文忠公集》此文却有几处错讹需要指正,本文拟对其考校,以供参考。

本文中最大的疑误是对尹源长子之名的称述,其文曰:

至和元年十有二月十三日,其子材葬君于河南府寿安县甘泉乡龙涧里。其平生所为文章六十篇,皆行于世。子男四人,曰材、植、机、桴。

文中明确指出尹源的四个儿子分别名为尹材、尹植、尹机、尹桴。考其家氏,尹源之父尹仲宣,有源、洙、湘、冲数子,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尹源,为长子,字子渐,博学强记,以文学知名,世称河内先生,著有文集六卷;尹洙,字师鲁,称河南先生,北宋仁宗一朝名臣,在散文方面继柳开、穆修之后,提倡古文,反对浮靡的文风,有《河南先生文集》传于后世;尹湘,字巨川,喜静而不参一言,早逝。

尹湘之子亦名尹材,在同族同辈之中同时享用相同的名字,虽无不避家讳之嫌,但也是不合取名以有所区分的基本原则,更何况是河南尹氏这样在当时闻名一方的名家,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差错。而且尹氏一族取名十分具有特点,是配以五行的方法而取单名的,从尹源一代起,水生木,而其后单名偏旁均用“木”;而木生火,其后单名偏旁又均用“火”,按照“水、木、火、土、金”的偏旁,正应了五行相生的寓意,这也看得出尹氏家族对取名的用心和重视。本文将对尹源的后代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证。

关于河南尹氏一族,不仅有尹源、尹洙等名臣、散文家,也有尹焞这样的名士、理学家,自然他们和当时的名流相与交往,相互青睐,留下许多传世之作,而其中的墓志碑文是对了解他们生平事迹及家庭情况的重要文献,现对其中的几篇对此问题甚为重要的墓志文作以简述:

(一)尹洙:《故三班奉职尹府君墓志铭(并序)》,收入《河南先生文集》卷一四

此文作于景祐五年(1038年)十一月,其曰:

(湘)娶木氏,一男一女。木氏及女后巨川一年皆卒。男名材,谨慤不妄言笑,今为后。[2]

(二)尹材:《尹次山墓志铭》,见于光绪《宜阳县志》卷一六

今《全宋文》第三十五册所据光绪《宜阳县志》卷一六(光绪七年刻本)刊载了尹材的《尹次山墓志铭》,该文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闰四月,对尹次山的介绍如下:

君讳林,字次山,予世父源之元子,大父仲宣之长孙,曾大父文化之冢嗣也。承世嫡长,于属为尊。……年二十九,由仲父洙阴补郊社斋郎。……生子二人:长炜,今始七岁;次焞,五岁。[3]

(三)吕德元:《和靖先生墓志铭》,载于《尹和靖集·铭记》

在民国时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据正谊堂全书本排印的《尹和靖集》中,载有吕德元为尹焞所作的墓志铭文,而尹焞的父亲正是尹源的长子,文中提到:

……至先生之曾祖仲宣,娶张氏生七子,而二子有大名:长子讳源,字子渐,是谓河内先生;次子讳洙,字师鲁,是谓河南先生。河内娶何氏,生四子,其长子讳林,官至虞部员外郎,娶刘氏,万年县君。刘氏卒,娶陈氏,福昌县君,是生先生。以先生贵,赠虞部为朝散大夫……[4]

尹洙在作其弟尹湘的墓志铭时,是绝不可能把他的儿子即自己侄子的名称记错的。而关于尹湘之子尹材,在范祖禹《手记》(《范太史集》[5]卷五五)、《续资治通鉴长编》[6]卷五一八、《元祐党人传》[7]卷六以及《宋元学案》[8]卷八等文献资料上有载其事略。尹材,字处初,尝游司马光、邵雍之门,雍所谓“洛中三贤”之一。元祐元年(1086年),孙固以遗逸荐,授虢州司户参军,次年授耀州州学教授,四年举献纳科,未久卒。元符二年(1099年),刘拯劾其《上太皇太后书》语言狂妄,诏追毁出身以来文字,并尽追遗表恩泽。

在尹材为自己兄长所作的《尹次山墓志铭》中,称其为“尹林”,并奉以兄长之尊,文中对尹林的生平事迹也作了简单的回顾。这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从称呼来看,作这篇文章的正是前文所提到的尹湘之子尹材,而非同名之他人,即是如此,尹材怎么会与奉为兄长之尊的尹家嫡子同名呢?其二,作者称呼尹源的长子不是尹材,而是尹林。

而最后一篇墓志铭文中,尹焞对其父也称作“尹林”。《宋史》尹焞本传亦记“源生林,官至虞部员外郎。林生焞。”[9]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尹湘之独子为尹材,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而作为尹源的长子,即欧阳修《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中所称的“尹材”,在其他文献中,却都叫作“尹林”。

欧阳修是否会将尹源后世的名字弄混淆了呢?但是,欧阳修与尹源、尹洙兄弟相识多年,而且彼此相慕,欧阳修不仅为尹源作过墓志铭,亦为其父尹仲宣(《尚书虞部员外郎尹公墓志铭》)、其弟尹洙(《尹师鲁墓志铭》)都作过墓志铭。他还曾为尹源修改过其字,即尹源原字子渊,欧氏认为“源发于渊,深且止也,于诂训既不类,又无所表发其名之美,甚非称。”[10]因而改字为子渐,以欲渐进不已,而至深远博大之无际之意。可见欧阳修对尹源是甚为了解,不应该会犯如此的错误,因此有必要对欧阳修这篇墓志文的流传作一番考证。

《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这篇文章,据周必大《欧阳文忠公集》本及《四部丛刊》本注云,为至和元年(1054年)所作,原载于《居士集》卷三一。欧阳修著作成编,以其晚年手定的五十卷《居士集》为最早。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最早是由欧阳修本人编入《居士集》的。他去世后,其子欧阳发等将他的遗著集以为家书,先后又增编了另外文集。而这之后各地争相裒辑他的著作,抄刻流布,或全集合集,或分集选集,纷纷不一。

南宋绍熙时,周必大遍搜当时公私上下刊刻收藏的各种本子,领导一批学者,编校了《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周必大本可称宋代最为完备重要的本子。此本一出,藏书家们皆以为珍,之前诸刻本无法争衡,自然相继渐废。所以目前国内外可见的本子,周本之前的已是凤毛麟角,不见完本。而周必大原刻本《欧阳文忠公集》现也只有残卷存世了。

自此之后,周本盛行。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欧阳衡以欧阳安世本(乾隆十一年(1746年)刻本,亦据周本)为底本,重新编校了《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八卷。衡本不仅对周本的错误做了订正,还打破了周本原有的编排体制,和周本中《居士集》保持欧阳修手定原貌相比,有较大的变动,改变了欧阳修收文编集的初衷,这也是引起学者争议的地方。[11]而现在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的《欧阳修全集》以衡本收文多、流传广、影响大、校刻精等优点为由,将其作为底本,所以衡本成为现在较常见的欧阳修全集版本①。但无论衡本还是周本②,就《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一文来看,除了编入《居士集》的卷数有所不同外③,原文的文字内容并无较大的阙误之处。

周必大等在编校过程中,因不断搜集到新见的本子,所以常常是随得随刻,编次上的岁月差互、标注不同在所难免。而异文校注则有直接刻于正文内者,有刻于每卷之后者,再有卷后续添者。加之编校者有时有增补替代,所以编校人年月姓名,款识不一。然而翻检全书,均不见周必大本人署名。但周本异文校记仅书“一作某”,却不言明出处。据李逸安先生的考证,认为周本中“一作某”的不少异文均来源于宋衢州刻《居士集》本。[12]但此本今仅有二十九卷(存残卷三至一五、二九至三三、三七至四七),存于国家图书馆,此本堪称海内外仅见的珍贵孤本,原系近代学者傅增湘私藏秘籍。

二十九卷残本《居士集》中的第三十一卷,便载有这篇《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而关于其中尹氏后代的记载如下:

至和元年十有二月某日,其子林葬君于河南府寿安县甘泉乡龛涧里。其平生所为文章六十篇,皆行于世。子男四人,曰林、植、机、桴。

由此可见,欧阳修原文并没有将尹源的长子之名记错,而是在这篇文章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讹误。

虽衡本《欧集》校刻质量较高,对周本勘误不少,但本文自周本就开始的讹误却没有引起注意,现根据衢本残卷,将此文中所出现的其他异文作以简述:

衡本中“已而榷其情伪”,衢本作“已而搉其情伪”,周本亦作“搉”。两字皆可,又“榷”为推量、商讨之本义而为佳。

衡本中“以庆历五年三月十四日卒于官”,衢本作“以庆历五年三月某卒于官”。待考。

衡本中“涣命斩之以闻”,衢本作“涣命斩之以徇”。周本已有校曰:“一作‘徇’。”《全集》考异校云:“家本作‘徇’。”

衡本中“范文正公常荐君材可以居馆阁”,衢本作“范文正公甞荐君材可以居馆阁”。当从衢本,“甞”为“尝”之异体。

衡本中“而权倖小人不便”,衢本作“而权幸小人不便”。二者皆可。

衡本中“而师鲁与一时贤士多被诬枉得罪”,衢本作“而师鲁与时贤士多被诬枉得罪”,《周本》亦无“一”字。《全集》校曰:“‘一时’,原脱‘一’字。考异作‘一时’二字,且校云:‘从家本添入。’按,有‘一’义胜,今据补。”

衡本中“至和元年十有二月十三日”,衢本作“至和元年十有二月某日”。待考。

衡本中“葬君于河南府寿安县甘泉乡龙涧里”,衢本作“葬君于河南府寿安县甘泉乡龛涧里”。周本校曰:“一作‘龛’。”

[注释]

①另外,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了由洪本健校笺的《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它以四部丛刊本(被认为是同属周本系统的元代刻本《欧阳文忠公集》的影印本)为底本,并以日本天理本为主要校本,而其中的《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一文中关于尹源长子之名的称述与衡本相同,亦作“尹材”。

②此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欧阳文忠公文集》,收入《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集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影印版。

③关于此文在欧集中的排序,其列于衢本、周本欧阳修《居士集》第三十一卷,列于衡本欧集第三十卷。

[1]姚 鼐.古文辞类纂[M].北京:中国书店,1986:860.

[2]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文:第十四册[M].成都:巴蜀书社,1991:431.

[3]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文:第三十五册[M].成都:巴蜀书社,1993:323.

[4]尹 焞.尹和靖集·丛书集成初编:第2369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24-25.

[5]范祖禹.范太史集:第二十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

[6]李焘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三十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3.

[7]陆心源.元祐党人传[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

[8]黄宗羲撰,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脱脱,等撰.宋史:第三十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734.

[10]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1:958.

[11]东英寿.关于欧阳衡的《欧阳文忠公全集》——中华书局《欧阳修全集》底本选择的问题点[C]//东英寿.复古与创新:欧阳修散文与古文复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2]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1:27.

The Errors Correction ofEpitaphofYinYuanin Heng Version ofOuyangXiu'sworkscollection

Shu Chi

With the doubt about the name of Yin Yuan's son which recorded inEpitaphofYinYuanin-Heng Version ofOuyangXiu'sworkscollection,a mistake was found when the essay spread,which regarded his first name“Lin”as“Cai”.Finally the problem was solved by the inspection of Qu Version of Jushiji that is an original version at the moment.

Jushiji;EpitaphofYinYuan;Errors Correction

I206.2

A

1673-1794(2012)06-0006-03

舒迟(1987-),男,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2012-09-23

猜你喜欢
墓志铭欧阳修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尹源墓志铭》考释
欧阳修快马追字
戴花的欧阳修
快乐的“长工”
墓志铭漫话
墓志铭
勤奋的欧阳修